摘要:1943年12月份的那场惨烈的保卫战,大部分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城内..然而在北部的石门一带,日军却出动了两个精锐的甲种师团外加一个数千人的支队,大举入侵石门一带的防线!
孙连仲,时任第六战区代理司令--图片来自于网络
1943年12月份的那场惨烈的保卫战,大部分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城内..然而在北部的石门一带,日军却出动了两个精锐的甲种师团外加一个数千人的支队,大举入侵石门一带的防线!
石门乃常德北部的屏障,而防守在此的湘军第七十三军三个师,与日军发生了激烈的阻击战,可由于七十三军当时装备相对落后,暂五师6000多人几乎全员壮烈殉职也没能挡住日军的猛攻,情况万分危急之下时任第六战区代司令的孙连仲很快就意识到,如果不能及时堵住日军的合围,那么常德周遭的其他援军部队都将陷入到日军的反包围圈当中...
于是孙连仲很快就想到了王耀武的第七十四军,尽管五十七师已经在城内布防,但另外的两个师却被他立即调往石门侧面的武陵源山区继续阻击日军,他在作战会议上明确指出:“鬼子太嚣张了,让七十四军给他们点颜色瞧瞧!”随后王耀武发布了紧急的调派命令,命令其他的两个主力师星夜驰援石门和慈利一带。
看看接下来七十四军是如何挡住日军两个甲种师团多达数万人的兵力,日军以绝对的优势兵力不但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反而被歼灭了将近8000多人,可以说是惨败而归...随后,这两个师的余部又和其他友军一起收复了常德!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详细讲述一下日军在击溃七十三军之后,突然遭到七十四军两个师的痛揍,以及常德城被收复的精彩过程。
(原创不易,欢迎各位发财的小手点点赞和关注呀,蟹蟹)
常德之作战,石门乃门户和屏障,蒋中正下令死守石门:“石门若丢,常德危矣!”1943年深秋,太平洋战事风云骤变,日军败势初显,转而将贪婪的目光投向了中国战场的丰饶之地常德!
这颗镶嵌在湘西水陆交汇处的明珠,因其富庶的物产与战略要塞的地位,被日军视为解决后勤困境的关键枢纽要地。
时任第六战区代理司令的孙连仲建立起以恩施为中枢的防御体系,他沿长江南岸布下了一张"纵深据点、层层设防"的阻击网络。
这道防线如同一把三折扇,前沿由两个集团军守卫长江沿岸,中线以王耀武的第七十四军为支柱,牢固扼守常德与桃源,后方则部署了一支驻扎江北的机动部队,时刻准备反戈一击。
然而看似周密的棋局却存在致命软肋。
六战区的兵马多由杂牌军重组而成,不仅火器陈旧,训练也不尽如人意,新上任的日军第11军司令横山勇正是洞察了这一弱点,施展"声西击南"的计策:明面上威胁鄂西,暗地里却集结了两个甲种师团等精锐部队猛攻常德西北门户石门县城。
石门,被元代墨客赞誉为"天然石作门"的古城,因其扼守澧水中游、连通鄂湘两省的地理位置,成为中日军队不得不争的战略要地。
当时,蒋中正在作战部署会议上下达命令:"石门若丢,常德危矣!"
“请转告军长,士量无能没能守住石门,唯有以死谢罪...”面对日军两个甲等师团数万人的猛攻,七十三军损失了80%依旧没守住阵地驻扎石门的是国民党第七十三军,正从五月"厂窖案"的创痛中缓慢恢复,军长汪之斌率领残兵败将退至石门修整,手下三个师沿县城周边构筑防线。
对面的日军第三师团与第十三师团合计投入兵力超过三万人,还配备了精良的山炮联队与航空兵支援,形成了绝对的火力和兵员优势。
日军先头部队破开暖水街防线,石门战役的战火正式燃起。
十四日拂晓,三十余架次日机轰炸为总攻奏响了残酷序曲,第十三师团的一个联队如同出笼猛虎般突入城北红土坡阵地,守军依托壕沟激战到底,用捆绑式手榴弹炸毁敌军数辆装甲车...与此同时,第三师团强行渡过澧水与守军展开激烈的白刃战,战至中午时分日军工兵突击队炸开了城南防御缺口,守军被迫退入街巷进行巷战。
千钧一发之际,暂编第五师师长彭士量挺身请命殿后。
彭士量,是一位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的湘籍将领,将指挥所设在了前沿阵地,亲自率领特务连穿梭于枪林弹雨中指挥作战。
日军战史中记载道:"暂五师的抵抗之顽强远超我军预计,每座普通民居都需要反复争夺。"为了摧毁守军的顽强意志,日军竟然违背国际公约释放剧毒芥子气...顷刻间导致上千名没有防毒面具的暂五师作战士兵在痛苦中窒息而亡...
彭士量在战时日记中写下了这样悲愤的文字:"毒雾弥漫整座城池,我的弟兄们即使挣扎着仍然坚持射击,日军的狠毒和惨烈景象,天地共鉴!"
彭士量
十五日夜幕降临,七十三军残部已陷入四面楚歌的绝境,汪之斌在军部召开最后一次作战会议决定向西突围,彭士量率领暂编第五师仅存的数百名士兵死守阵地,继续顽强阻击日军的穷追猛打,亲历者回忆道,彭师长手持驳壳枪巍然屹立于桥头怒吼道:"今日我暂五师尽忠报国,后退者军法从事!"日军战报中称此役"遭遇了开战以来最为猛烈的反冲锋"。
次日天刚蒙蒙亮,暂五师完成了最后的阻击使命开始向南撤退,七十三军残部试图通过浮桥南撤,却遭到日军飞机的无情扫射。
浮桥在爆炸中断裂的瞬间,数百名伤兵坠入湍急的河流,激起了无数浪涛...七十三军军械处长事后回忆:"河面上漂浮着大量的伤兵,辎重车马堵塞了整条河道,日军骑兵沿岸追杀溃兵,惨状恍如人间炼狱。"
暂五师师长彭士量胸腹连中七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紧握参谋的手腕,艰难地嘱托道:"请转告军长,士量无能没能守住石门,唯有以死谢罪..."话音刚落便壮烈殉职年仅三十八岁,这场激战过后,暂编第五师六千多名将士仅存数十人,战后统计数据显示,七十三军在此役中损失高达八成,几乎全军覆没。
孙连仲:让74军给鬼子一点颜色瞧瞧,王耀武立即下令增援,七十四军两个师一万六千多名将士面对着近三万精锐日寇的狂攻,却以极大的伤亡阻击了日军的进犯!“桃源已成焦土,但我部寸土未让!”石门防线失守,犹如一把锋利的匕首刺入了常德的侧翼,整条澧水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第六战区代理司令长官孙连仲火速电令王耀武:"七十四军主力必须立即驰援慈利、桃源,务必阻断日军合围常德的企图!"
此时,日军约三万精锐已分四路南下,意图经过慈利直插常德西郊,而日军的精锐第三师团则绕道东侧迂回桃源,形成了令人窒息的钳形攻势。
王耀武麾下的七十四军乃抗战时期的精锐劲旅,下辖三个师,其中"虎贲"之称的五十七师此刻已在常德城内被日军重兵围困,面对日军机械化部队如闪电般的突进,王耀武只能委派其余两个师担负起阻击重任,一场关乎常德生死存亡的殊死阻击战由此拉开序幕。
十五日,五十八师连夜急行军(时任师长为黄埔四期毕业的“张瘸子”,灵甫),抢先占据了石门和张家界东南的一线高地,张师长在出征前的动员会上掷地有声:"日军长于火力,我军优势在地形,避其锋芒,击其疲弱!"
次日清晨,日军一个联队先锋部队搜索队不期而遇,双方瞬间火花四溅,首轮交火就此爆发。
张师长依托赤松山险要地势,命令一个营死守关口要隘,巧妙利用山势布设交叉火力网,致使日军多次冲锋均铩羽而归,日军从黎明进攻至日落,寸土未得。
为了打破僵局,日军调集飞机实施轰炸并释放毒气,大家以湿布掩面然后点燃木炭驱散毒雾,硬是靠着坚韧的意志扛下了这波攻势。
随后,日军尝试绕道突袭通津铺,张师长当机立断命令骑兵连迂回包抄,配合主力发起反冲锋,一举歼灭敌军三百余人,在这场激战中,日军联队长右腿中弹,险些葬身战场。
随后日军又投入第三师团部分兵力增援,以万人之众猛攻七姑山,五十一师一个营在营长亲临战壕指挥下激战到底,身中数弹仍然高喊"誓不后退!",最终全营将士与敌同归于尽...
三营随即发动反冲锋,硬是夺回了被占领的阵地,七十四军见日军攻势渐显疲态果断发起反击,以五十一师与五十八师协同侧击将日军逼退至龙潭河一线,为常德守军争取了宝贵的喘息时机!
当慈利战事如火如荼之际,日军突然袭击桃源县城!
十六架日机轰炸了桃源城区,同时空投了六十余名伞兵配合地面部队发动突袭。守军150师师长许国璋亲临前线率部与敌人展开惨烈的巷战,最终因重伤而壮烈殉职,桃源县城随之陷落...日军占领桃源后迅速向北推进威胁常德南翼,与西线的日军形成了合围之势。
随后,五十一师奉命在桃源以南构筑第二道防线,而日军以装甲车开路,猛烈攻击羊毛滩阵地,守军充分利用当地河网密布的特点,炸毁桥梁、布设地雷,有效延缓了日军的进攻步伐,而三连在亮垭设下伏击全歼日军一支运输队,缴获弹药两百余箱。然而日军凭借空中优势不断轰炸,五十一师的防御工事屡毁屡建,将士们伤亡超过半数。
师长周志道向王耀武发出电报:"桃源已成焦土,但我部寸土未让!"
在慈利与桃源的山岭间,一场决定湘北命运的殊死较量正悄然展开...这场阻击战的惨烈程度,远非简单的兵力对比所能概括。
七十四军两个师一万六千多名将士面对着近三万精锐日寇的狂攻,却以极大的伤亡阻击了日军的进犯!
战场上,两军主帅各展所长,一场"棋逢对手"的对决随之展开。
日军第11军司令横山勇执着于"速战速决"的作战思想,频频祭出"围点打援"的传统战术牌,而第七十四军却在王耀武的统一指挥下以静制动,反其道而行,采取"弹性防御"战法消耗日军锐气。
这种战术在羊角山一役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张师长故意示弱指挥部队有序后撤,诱使骄狂的日军贸然深入山谷,随后一声令下,埋伏已久的伏兵突然现身,切断敌军退路,一举歼灭千余日寇精锐!
即使在日军的战史档案中,也不得不承认这一残酷现实:"常德西北方向之敌军(指七十四军)表现出异乎寻常的顽强抵抗,几乎每占领一处地点都需要经过反复争夺才能到手。"
然而硝烟背后,国民党军内部的矛盾与局限也暴露无遗...德山守军的一个团在关键时刻竟不战而溃,导致常德城内守军的补给线瞬间断绝,而原本承诺火速增援的第十军却迟迟未至,即便孙明瑾的预备第十师数日后赶来,最后却不幸遭到日军的伏击,几乎全军覆没,师长孙明瑾战死...
此时,七十四军陷入了孤军深入、四面受敌的绝境。
即便处境如此艰难,七十四军在湘北的两个师依旧以每日平均伤亡900余人的惨重代价,硬生生地将日军主力拖在慈利-桃源战线长达五个昼夜,为常德保卫战创造了扭转战局的时机!
十二月三日常德城池终于陷落,守军指挥官余程万率领不足百人的残部突围而出。
此时的慈利-桃源战场上,日军已经显露疲态,横山勇因担忧第六和第九战区形成大规模合围之势,被迫下令放弃夺下的常德城率部撤军。
统计显示,七十四军两个主力师以伤亡1.2万官兵的惨重代价,毙伤日军超过8000人多人,成功粉碎了日军"速取常德"的狂妄图谋。
在湘北阻击日军的这场战役,守军利用崇山峻岭进行节节抵抗,依托纵横交错的河网体系延缓日军推进步伐,两个精锐师的默契配合最大限度地消耗了日军的战斗力。
与此同时,国民党军的深层弊端也暴露无遗,各部队之间协同不力、指挥系统衔接不畅导致援军进展缓慢,若不是五十一、五十八两个师的将士死战不退,常德恐怕早已沦陷于日寇铁蹄之下...
十二月三日常德城破,余程万率领不到百人的残部突围后,这座湘北城市已是一片焦土。
历经半个月的激战,这座曾经繁华的城市几乎被夷为平地,到处是断壁残垣和熊熊燃烧的火光。
然而,日军的占领仅仅维持了短短五天!十二月八日,守军的旗帜又再一次在常德市区的高楼之上飘荡...过程可谓相当的精彩!
常德会战之大西门碉堡
收复常德的过程有多精彩?火牛阵都周志道被搬上来了!“看到援军那一刻,弟兄们把最后半壶水分着喝了,大家都说这是最甜的庆功酒啊!”“还我河山!”“城池虽毁,魂魄犹在,山河破碎,脊梁未折!!”在日军占领市区后,鲁道源的第五十八军与七十四军残部联手合作,在生死存亡之际再次将日军赶出了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
余程万发出那句令人心碎的"弹尽人亡"的最后电报时,日军司令横山勇正面临着军事生涯中最为棘手的两难处境...
其部队虽然攻占了常德城,但中国军队第六、第九战区的二十一万大军已在城外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反包围圈。更为棘手的是日本大本营不断施压,要求横山勇"务必确保常德"以配合打通交通线的所谓宏伟计划。
然而横山勇却心知肚明,深知若继续顽固固守,必将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当中。
经过反复权衡,他做出了一个冷酷的判断:"继续逗留必将遭受厄运"。
日军作战记录明确记载,横山勇在十二月七日匆忙下达了撤退令。
他将主力部队悄然撤至澧水南岸仅在城内象征性地留下一个中队,以维持表面上的占领态势,这种看似矛盾的举动,实则是为了掩盖其战略目标彻底落空的窘迫处境...
在常德南线战场,滇军第五十八军也在上级命令之下迅速朝城区靠拢。
该部队原本隶属第九战区序列,十一月下旬奉命火速驰援常德,由于薛岳在战役初期误判日军主攻方向为长沙,导致援军调度严重滞后。
直到十二月二日,五十八军先头部队新编第十一师才艰难突破日军的层层封锁,终于抵达德山外围地区。
军长鲁道源在这场战役中展现出滇军特有的山地作战优势,他命令工兵营连夜在湍急的沅江上架设浮桥,同时派出侦察连战士化装成难民混入常德城内。
五日,当获取"日军主力已开始撤离"的关键情报后,鲁道源果断改变了原本稳扎稳打的策略,下令新编第十一师轻装急进。
该师采用"三三制"战斗小组交替掩护的战术,灵活运用迫击炮平射技术摧毁日军街头据点。
北线战场上,王耀武亲自指挥的七十四军残部火速赶来。
该军另外两个师在慈利地区的阻击战中伤亡已过半数,但当获悉常德陷落的消息后,幸存的官兵们不约而同地喊出了"赶跑日本鬼子"的铮铮誓言。
十二月四日,五十八师仅存的两千余名将士星夜急行,他们用随身携带的绑腿结成简易绳索,成功攀越了雷祖殿附近几乎垂直的悬崖峭壁,出其不意地突袭了日军第三师团的侧翼防线。
这支由“跛脚将军”率领的部队临时灵机一动,他们将20多门珍贵的山炮拆解成小部件由骡马驮运穿越崎岖山道,在山地灵活采用"跳蛙战术",昼夜不停行军九十余公里,到六日拂晓,其前锋营的士兵穿着缴获的日军大衣巧妙混入城门附近,用集束手榴弹一举炸毁了东门的防御工事!
与此同时,周志道突发奇想,让五十一师别出心裁地采用了古老的"火牛阵"战术,他们驱赶十余头角上绑着锋利刀刃的耕牛冲击日军阵地,成功为跟进的步兵部队打开了突破口。
紧接着,直属炮兵团调集了此前未参与救援常德城的两个炮兵营,凭借十几门火炮在前沿观测兵的精准引导下,对日军在澧水渡口的撤退集结点实施了毁灭性的阻断射击。
在密集的炮火弹幕中,试图回援的日军第十三师团辎重联队几乎全军覆没,澧水江面上的日军竟堵塞河道长达三日之久...这场精准炮击彻底切断了日军北撤的最后通道!
而援军最终于七日正午时分成功突入城南大门。
当新编第十一师的官兵们端着闪亮的刺刀冲进城内时,竟与城内留守的三百余名伤病员不期而遇,这些顽强的战士藏身于地下室中,他们在物资匮乏的环境下坚持了整整四个昼夜!幸存者后来深情回忆道:"看到援军那一刻,弟兄们把最后半壶水分着喝了,大家都说这是最甜的庆功酒啊!"
八日清晨,滇军第五十八军与中央军系统的第七十四军在常德邮局大楼前举行了简短而庄严的会师仪式。两支不同派系的部队官兵们用刺刀在一面残破的墙壁上共同刻下了"还我河山"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随后,滇军的医务人员还特意将珍贵的白药分给了七十四军的伤员们治愈伤口,这种跨越派系的协作,在国民党军队素来的“派系有别”的惯例当中,较为罕见。
另外,在其他的外围战场上,欧震率领的兵团巧妙采用"声东击西"战术,在汉寿方向发动声势浩大的佯攻,成功牵制住大量日军,而李玉堂部队则充分利用洞庭湖区特有的茂密芦苇荡设下埋伏,一举击沉了十几艘日军运输船,切断了日军的后勤补给线。
截至十一日,日军残部已完全撤出常德地区,他们所谓的"确保常德"战略目标彻底宣告破产。
这场战役过后,日军的第十一军麾下的几个精锐师团,像是第三师团十三师团以及一一六师团均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在洞庭湖周遭的广袤地区,日军最开始制定的作战计划此时已经支离破碎,得不偿失,仅短暂的占领了城池却又匆匆忙忙狼狈而逃。
在此过程当中,第六战区协同第九战区的友军部队在战役最开始的时候,由于布置失当,没有准确预估到日军的主攻方向,导致虎贲师几乎全军覆没。
但在后来及时调整战术,以王耀武德精锐部队阻敌于澧水河边,遏制了日军在两翼的穿插,给予日军以重创!
虽然王耀武所部损失惨重,三个师累计伤亡超过了1.7万多人,几乎占全军人数的一半,其惨烈程度甚至超过了上高会战以及万家岭战役。
另外,暂五师师长彭士量、预十师的孙明瑾、一五零师的许国璋也战死...可以说,这次鏖战过程当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幸运的是,保住了战略要地。
在这场反攻战当中,当新编第十一师的战士们列队进入城区时,幸存的人们从地窖和废墟中走了出来高声呼喊着:"城池虽毁,魂魄犹在,山河破碎,脊梁未折!"
来源:未知之谜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