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亟需保护自己的“声音”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9 16:21 1

摘要: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文化、历史和身份认同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是一座独特的文化图书馆,每一种语言的消失,都是人类一座文化图书馆的消失。非洲现存约2000种语言,多样性的语言承载着非洲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知识和智慧,有利于防止文化同质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共

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文化、历史和身份认同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是一座独特的文化图书馆,每一种语言的消失,都是人类一座文化图书馆的消失。非洲现存约2000种语言,多样性的语言承载着非洲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知识和智慧,有利于防止文化同质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共生与交流,为人类应对未来挑战提供了多元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案,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未来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已有超过300种非洲语言正处于严重濒危状态,平均每两周就有一位能够流利使用某种非洲民族语言的老人离世。因此,非洲民族语言保护不仅是非洲的文化责任,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使命。

在喀麦隆的热带雨林中,一位俾格米老人正在用濒临消失的科拉语吟唱部落史诗,听众却只有寥寥几个孩童,且边听边用手机刷着法语短视频,这一幕正在非洲大陆的各个角落上演。非洲民族语言的式微背后,是殖民主义遗留的阴影与现代性冲击的双重夹击。殖民者最成功的统治不是军事、经济统治,而是让你用他的语言思考,用他的标准评判自己的文化。法国在阿尔及利亚推行“法语唯一”教育政策长达132年,导致当地90%的年轻人无法用母语进行复杂思考;尼日利亚的官方语言英语正在吞噬约鲁巴语、伊博语等本土语言的生存空间。更值得警惕的是,在全球化浪潮中,非洲各国普遍将国际语言作为“发展通行证”,本土语言被贴上“落后”的标签。塞内加尔的中产阶级家庭中,82%的父母刻意避免用沃洛夫语与子女交流。这种文化自卑正在制造可怕的语言断层:当年轻一代只能用外语表述情感、思考哲学时,他们与祖先的精神脐带便被彻底割裂。

非洲民族语言的消亡绝非简单的交流工具的消失,而是整个民族思维方式、认知体系、哲学体系的崩塌。非洲语言中普遍强调社群、家族和集体的重要性,个人行为常与群体利益紧密关联,语言结构和谚语常体现这一价值观。非洲语言中还常嵌入对自然和祖先的敬畏,词汇和语法结构反映万物有灵的世界观。非洲语言中的矛盾概念则常以互补形式存在,如斯瓦希里语中“矛盾”与“和谐”共存,体现了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非洲语言通过口头叙事、谚语和诗歌传递知识,形成循环式、关联性的认知模式,如南非科萨语中的ubuntu(“我在,因你在”)蕴含的共同体哲学,强调个体存在通过他人定义,否定孤立自我,体现社群共生的价值观,这些语言结构、叙事传统和日常交际深刻塑造了非洲社会的文化认知模式,但在其他语言中都难以找到精准对应。当非洲文化被迫使用其他殖民语言替代后,非洲文化传统也在同步消失。更让人痛心的是,随着本土语言的消失,加纳阿肯族的葬礼歌谣、马里多贡族的天文叙事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成为无人能解的密码。

非洲语言的危机已经引起了非洲各国乃至全世界的普遍关注。面对危机,非洲各国已开始探索创新性的保护路径,如摩洛哥将阿马齐格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采用“双语沉浸式”教学使学童保留率达93%;南非成立11种官方语言委员会,开发出祖鲁语编程语言和科萨语人工智能助手;尼日尔民间组织“沙漠之声”用富拉尼语制作广播剧,收听覆盖游牧族群达60万人;加蓬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方言语音库;肯尼亚将斯瓦希里语嘻哈音乐推向国际市场等。越开放越发展,民族语言的活力不在于博物馆式的封存,而在于与现代生活的创造性融合,在动态中保护是非洲语言持续保持生命活力的基本前提。非洲语言保护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甚至猎奇,而是融入日常生活,成为活的语言,在成长中充溢精血,强韧筋骨,传承保护。

人类的未来图景,需要人类的所有语言共同描绘语言的彩虹。因此,非洲民族语言的保护不是排他的文化保守主义,而是要建立多语共生的新型文明生态。当非洲大陆能够既拥抱全球化又守护语言多样性时,不仅是在挽救自己的文化基因,更是在为陷入话语贫瘠的现代社会提供一剂清凉剂。

来源:中国日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