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极端天气来袭,这座高铁站为何最怕大风暴雨?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8 15:34 1

摘要:烟台高铁站距离海岸线仅 400 余米,周边无密集高层建筑遮挡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这里属于 A 类地面粗糙度区域,也就是近海海面与海岸地带。这种地形条件使得烟台高铁站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高达 1.67,是主城区同类建筑的 2.57 倍,这意味着它从 “出

烟台,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其高铁站却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极端天气面前面临着诸多挑战。

烟台高铁站距离海岸线仅 400 余米,周边无密集高层建筑遮挡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这里属于 A 类地面粗糙度区域,也就是近海海面与海岸地带。这种地形条件使得烟台高铁站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高达 1.67,是主城区同类建筑的 2.57 倍,这意味着它从 “出生” 就比其他建筑承受着更强的风荷载。

不仅如此,站房顶部檐口高度约 30 米,形成了一种 “高处迎风” 的开阔格局。当强风来袭,毫无遮挡的高铁站首当其冲。就像一个站在旷野中的巨人,没有任何屏障可以依靠,只能独自面对狂风的肆虐。这种先天的地理劣势,为后续极端天气对站内设施和乘客安全的影响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烟台高铁站独特的建筑设计,在极端大风天气下,竟意外地成为了 “风速放大器” 。

其站房采用马鞍形敞口钢结构屋盖,这种造型看似独特美观,却在不经意间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变截面通道。当强风来袭,气流从宽阔的外侧进入,到了中部缩颈位置,就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挤压,速度瞬间加快。

根据伯努利效应,流体在流速加快时,压强会减小,这就使得中部缩颈位置的气流速度可被放大 1.25 倍。 结合烟台当地的气象数据,10 年一遇的基本风压为 0.4KN/m² ,按照规范换算,在局部区域,3 秒阵风风速竟然可达 43.6m/s,这可是妥妥的 12 级大风!要知道,常规城区的安全阈值一般在 9 级风左右,烟台高铁站的这一数值远超安全标准。

在 2023 年的一次实测中,这一隐患被暴露无遗。多名乘客在站房中部被狂风吹倒,甚至有人在地上 “贴地滑行”,场面十分惊险,让人不禁为他们的安全捏一把汗。 大风天气下,烟台高铁站对乘客安全的威胁不容小觑。7 级风时,行走就已经受到显著影响,9 级风更是能让行人难以站立,而站房核心区域的瞬时风力,在极端情况下可能突破 12 级。

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12 级风的速度,大约是短跑冠军速度的 5 倍,如此强大的风力,足以将人吹飞。 在站房的玻璃护栏周边、露天通道等区域,更是成为了高危地带。曾经发生过这样一起令人揪心的事件:一对母女在站房内行走时,突然遭遇强风,母亲紧紧护着孩子,却依旧被大风吹得站立不稳,一步步被吹向护栏边缘。周围的乘客纷纷伸出援手,才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这一事件,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高铁站的建筑微环境设计,与人体抗风能力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失衡。在极端大风天气下,乘客的生命安全仿佛悬于一线,随时可能受到威胁。 当暴雨如注,烟台高铁站的站内设施便陷入了一场严峻的 “承压考验” 。站房顶部的排水系统,在强降雨时,要面临瞬时流量的巨大冲击。其设计排水能力为每小时 50 毫米降雨量,可一旦降雨量超过这个标准,就会出现严重问题。

在 2021 年的一场特大暴雨中,降雨量达到了每小时 70 毫米,远超排水系统的承受极限,导致雨水倒灌候车厅。 当时,候车厅内瞬间水流成河,积水最深处达到了 10 厘米,旅客们纷纷惊慌失措,行李被浸泡,现场一片混乱。而电梯井也未能幸免,积水导致故障频发,多部电梯紧急停运,不少乘客被困其中,情况十分危急。 地下通道与设备间,由于地势低洼,更是成为了重灾区。雨水像找到了突破口,不断渗透进来,严重影响电路与信号系统。

2022 年的一场暴雨,让部分检票口的电子屏短路失灵,原本有序的客流疏导瞬间陷入混乱。旅客们不知道该前往哪个检票口,工作人员也无法通过电子屏发布准确信息,整个车站秩序大乱。露天站台的防滑地砖,在疾风骤雨中,摩擦系数骤降。根据专业测试,此时的摩擦系数比平日降低了 40%,滑倒事故风险较平日增加 3 倍。

曾经有一位旅客,在站台行走时不慎滑倒,手臂骨折,给旅客的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暴雨不仅影响站内设施,还会引发一系列外部环境的次生灾害 。站前路,作为连接高铁站与城市的重要通道,曾因树叶、垃圾堵塞雨水箅子,形成了 30 厘米深的积水。这不仅影响了车辆的接驳,导致出租车、公交车难以正常停靠,旅客们也无法顺利通行。大家只能在积水中艰难跋涉,不少人鞋子被灌满了水,狼狈不堪。

2023 年的防汛演练,模拟了 “树木倒伏阻断道路” 的场景,这并非是凭空想象,而是真实反映了极端天气下外部市政设施对车站运行的连锁影响。在实际情况中,暴雨导致的路基沉降、接触网故障也时有发生。据铁路部门数据显示,暴雨曾导致多趟列车晚点超 4 小时,大量旅客滞留车站。在 2020 年的一次暴雨中,G2345 次列车因接触网故障,晚点了 5 个小时,旅客们在车站内焦急等待,行程被严重打乱。

这些问题,充分暴露了基础设施在极端气候下的脆弱性,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面对极端天气带来的严峻挑战,烟台高铁站并非毫无作为,而是积极构建了一套应急体系,并在实战中不断检验和完善。

近年来,烟台南站多次开展防汛演练,模拟各种极端天气下的场景,以提高应对能力。在一次防汛演练中,20 人组成的应急队伍迅速响应,他们需要在 30 分钟内完成积水抽排、倒伏树木清理、伤员转移等多个场景的处置。这不仅考验了他们的专业技能,更检验了整个 “预警 - 响应 - 处置” 链条的效率。从接到预警信息,到迅速组织人员行动,再到高效完成各项任务,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扣,体现了应急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铁路部门也同步建立了极端天气列车调度系统,这一系统犹如铁路运行的 “智慧大脑” 。在 2024 年的大风橙色预警期间,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过实时监测天气变化和铁路运行状况,系统果断停运了 12 趟次列车,成功避免了潜在的危险。与 2020 年相比,响应速度提升了 40%,这一数据直观地展示了应急体系在不断优化中的显著成效。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高铁站在极端天气下的问题,建筑微环境的优化至关重要。参考 GB50009 规范,在站房缩颈区域增设导流板,这一小小的改变,却能带来巨大的效果。预计增设导流板后,可降低 20% 的局部风速,有效缓解强风对站内设施和乘客的威胁。露天通道也将加装防风屏障,选用抗 12 级风的夹胶玻璃作为材料,为乘客提供一个更加安全的通行环境。这种玻璃不仅具有强大的抗风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挡雨水的侵袭,可谓一举两得。

排水系统的升级是解决暴雨问题的关键。将雨水箅子密度提高至每 10 米 1 组,这一举措大大增加了排水效率。同时,新增智能监测系统,实时预警堵塞情况,让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排水系统的畅通无阻。地下空间也将加装防水闸门,可抵御 50 年一遇的暴雨,为站内设施和乘客的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一旦暴雨来袭,防水闸门能够迅速关闭,防止雨水倒灌,保护地下空间的设备和人员安全。

在极端天气下,旅客的安全引导至关重要。通过站内 LED 屏与广播实时发布风力等级、高危区域提示,让旅客能够及时了解站内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极端天气时,自动启动 “双通道限流” 模式,有效控制人流,避免拥挤和混乱。在 2023 年的一次强风天气中,这一模式成功发挥作用,保障了旅客的安全。当时,站内旅客众多,通过 “双通道限流” 模式,旅客们有序地进出车站,避免了因人群拥挤而导致的危险情况发生。

在大风天气下前往烟台高铁站出行,有一些实用的小技巧可以帮助您确保安全。当您在站内通行时,尽量避开站房中部的露天通道。这一区域在大风天气下风力强劲,是非常危险的。您可以优先选择室内连廊通行,这些连廊通常有良好的防风设计,能为您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 如果您需要携带行李通过风口区域,一定要特别注意。尽量压低重心,将行李贴近身体,这样可以增加稳定性,减少被风吹倒的风险。同时,家长们一定要紧紧抱住儿童,避免孩子被大风吹倒受伤。儿童的身体较为娇小,在大风中更容易受到影响,所以家长的保护至关重要。

暴雨天气下,防滑是关键。您一定要穿上防滑鞋具,这样可以大大增加鞋底与地面的摩擦力,减少滑倒的风险。在行走时,要远离玻璃护栏,因为暴雨可能会导致玻璃表面湿滑,增加掉落的风险。同时,也要远离排水口,避免被水流卷入。 出行前,务必关注 12306 的实时通知,了解列车的运行情况。

暴雨天气可能会导致列车延误,所以建议您预留 2 小时以上的候车时间,这样可以从容应对可能出现的延误情况,避免因为赶时间而匆忙赶路,增加安全隐患。 在烟台高铁站,一共有 6 处紧急避险点,分别位于候车厅两侧的夹层以及客服中心后方的通道 。这些避险点都经过精心设计,能够有效抵御极端天气的影响。

当您遇到险情时,要保持冷静,迅速前往这些避险点。 在移动过程中,如果周围有固定扶手,一定要紧紧抓握,这样可以保持身体的平衡,避免摔倒。同时,要大声呼叫工作人员,寻求帮助。工作人员经过专业培训,能够在第一时间为您提供有效的援助,帮助您脱离危险。

烟台高铁站的极端天气挑战,本质是 “临海枢纽” 与 “气候风险” 的长期博弈。从设计缺陷的暴露到应急体系的成熟,每一次考验都推动着基础设施与管理服务的迭代。对于旅客而言,了解风险、善用指引,方能在 “风口浪尖” 的旅途中多一份从容;对于城市而言,唯有将地理特色转化为安全设计的底层逻辑,才能让交通枢纽真正成为抵御自然考验的 “避风港”。

来源:爱旅行的小先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