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东西不是现在才火的,它从汉朝就开始做了,两千多年过去,现在还在饭桌上抢手。很多人以为酱菜就是随便腌腌菜,其实扬州酱菜讲究大得很,一口下去就能吃出老手艺人的心血。
这东西不是现在才火的,它从汉朝就开始做了,两千多年过去,现在还在饭桌上抢手。很多人以为酱菜就是随便腌腌菜,其实扬州酱菜讲究大得很,一口下去就能吃出老手艺人的心血。
唐朝的时候,扬州酱菜已经出名到国外了。日本高僧鉴真东渡,把酱菜做法也带了过去。日本人吃完觉得太香,干脆一代代传下来,现在奈良还有人用老法子做酱菜,把鉴真当成祖师爷供着。每次想到这事儿,心里就挺自豪,中国人随便做点吃的,都能让人家记一千多年。
清朝更牛,扬州酱菜直接进宫当御膳小菜。皇帝吃一口都点头,后来还拿到国外博览会去展,拿回一堆金牌银牌。那时候扬州城里光大酱园就有七十多家,三和四美五福最出名,门口天天排队,生意好得不得了。
三和酱园的名字听着就舒服,松竹梅岁寒三友,意思是再冷的天也能吃上好菜。四美酱园更会起名,直接借了王勃那句“四美具”,说的是鲜、甜、脆、嫩全占了。吃过的人都知道,这不是吹,咬一口真就四个字全中。
做扬州酱菜最关键是选料。黄瓜得早上带着露水摘,还得留着小花冠,这样的瓜最嫩。萝卜要挑晏种,个头小脖子圆,掐一下出水的那种。生姜得选嫩的,宝塔菜得整齐。料不好,后边再怎么折腾也没用。
腌制更是一套老功夫。先微腌把水逼出来,再晒到八成干,然后下粗酱,再晒,再下细酱,来回好几趟。酱瓜最费事,得反复酱反复晒,最后皮薄得透光,皱巴巴的,一咬却脆得像刚从地里拔出来。袁枚在《随园食单》里都说,酱瓜好不好,就看这脆劲。
酱出来的菜颜色好看,黄瓜翠绿,萝卜头金黄,生姜嫩红,看着就想吃。卤子清亮见底,一点渣子都没有,夹一筷子下饭,喝粥,吃面条,配稀饭,都能多扒两大碗。很多人减肥都不敢碰饭,一盘酱菜摆桌上,照样管不住嘴。
现在超市里也能买到袋装酱菜,但老扬州说,那味道总差一截。真正的好酱菜还在那些老店里,三和四美的师傅还在用几十年的老卤,一缸卤能传好几代,越老越香。有人算过,有的卤缸从清朝用到现在,加一次新酱,味道就更厚。
前几年扬州酱菜还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人松了口气。这意味着这门手艺不会丢,后代还能吃到正宗的味道。现在年轻人也开始喜欢了,网上下单,一箱箱往外地寄,很多人第一次吃,直呼比薯片好吃多了。
我有个朋友在上海上班,每年过年都让他妈从扬州寄两大箱酱菜。他说公司同事抢着吃,吃完还问哪买的,抢着下单。有一年寄晚了,同事追着他问,酱菜呢酱菜呢,急得跟要过年红包似的。
还有人拿酱菜当伴手礼送老外。老外吃完那表情,眼睛瞪得老大,连说好吃好吃,回去跟朋友显摆,说这是中国两千年的味道。每次听到这种事儿,心里都觉得挺痛快,中国人把日子过得讲究,连腌菜都能腌出文化。
现在扬州街头还有不少老酱园,门面不大,进去却能闻到满屋子的酱香。师傅们穿着白大褂,慢条斯理地翻酱,一缸缸酱菜码得整整齐齐。买几包带回家,开袋就能吃,懒人福音。
很多人以为酱菜就是开胃小菜,其实它能上得了大席。扬州炒饭里没有几块酱萝卜头,总觉得差点意思。淮扬菜的大厨做菜,也喜欢抓一把酱菜提味,那鲜劲儿,别的调料给不了。
这几年有些年轻人开始学做酱菜了,在家买小缸,自己腌。有人把教程发网上,教大家怎么晒怎么酱,评论区全是现身说法,说照着做还真行。看到这些,就知道这老手艺不会断根。
扬州酱菜好吃,贵在用心。选料用心,做工用心,吃的人也用心。两千年下来,一代代人把这口味道守住了,传下来了。现在轮到我们,吃的时候多嚼两口,想想那些早起摘瓜的老农,想想那些守着酱缸的老师傅,心里就热乎乎的。
一口酱菜,就是一口老扬州的烟火气。咬下去脆脆的,甜甜的,香香的,日子也就踏实了。你吃过正宗的扬州酱菜吗?哪一口让你忘不了?
来源:天天在线新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