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校长: 拼命读书不是为了一纸文凭,而是为人生安装认知操作系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9 16:17 1

摘要:今天早晨巡视教学楼时,我看到两个截然不同的画面:走廊上有同学在背《出师表》,眼睛里有星光闪烁;也有同学趴在栏杆上说“读书无用”,语气中尽是迷茫。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早晨巡视教学楼时,我看到两个截然不同的画面:走廊上有同学在背《出师表》,眼睛里有星光闪烁;也有同学趴在栏杆上说“读书无用”,语气中尽是迷茫。

李校长

作为校长,我想用三个真实故事和一组数据,告诉你们为什么要在这个年纪拼命读书。

一、读书在重塑你的大脑:15岁前是黄金编程期

2018年麻省理工的脑科学研究显示:人类认知能力的90%在15岁前形成,这个阶段读书就像给大脑安装操作系统。

神经可塑性:你们现在背诵的每个公式、每篇古文,都在增加大脑皮层褶皱。我校2020届毕业生王宇航,初中三年精读《资治通鉴》,现在清华脑科学实验室研究证明:他的语义理解脑区比同龄人活跃300%;

思维带宽:每天刷短视频的大脑就像堵塞的水管,而深度阅读能让神经纤维增粗23%。看看初三(5)班张子涵,她把《时间简史》当睡前读物,现在能独立设计天体运行模型;

认知框架:当你在解二次函数时,本质是在搭建逻辑思维的脚手架。去年获得国际青少年科创金奖的李昊,就是从数学建模开始突破的。

二、读书在破除阶层魔咒:教育是普通人最公平的逆袭通道

云南华坪女高的张桂梅校长说:“读书对有些孩子是锦上添花,对我们山里的孩子是雪中送炭。”

数据见证:202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报告显示,重点大学毕业生起薪是职高生的3.8倍;

现实对照:我校食堂王阿姨的儿子,初中辍学送外卖,时薪21元;你们的物理老师陈博士,时薪可以资助三个山区孩子读书;

未来预演: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入选者,全部有深厚的数学功底。就像你们的学长张晓阳,初中时在图书馆啃完《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现在在硅谷研发AI芯片。

李校长演讲

三、读书在对抗基因诅咒:用文化进化超越生物进化

人类用300万年学会直立行走,用5000年创造文明,靠的就是知识的代际传递:

生物学困境:我们的味觉基因还在渴望高热量,但健康饮食知识让我们活得更久;

社会学突破:当你们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就是在打破“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遗传魔咒;

科技革命:新冠疫苗研发仅用300天,这是人类共享知识图谱的胜利。我校化学社团用课本知识改良的净水装置,正在帮助甘肃缺水村庄。

四、读书在拓展生命维度:让你活得“不止一辈子”

作家毛姆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我要说:读书更是一台时空穿梭机。

历史维度:当你们读《史记》,就是在司马迁的酒宴上旁观楚汉相争;

空间维度:学习地球科学,能让你站在青藏高原读懂季风的方向;

精神维度:读《平凡的世界》时流的泪,会让你在遇见工地少年时多一份善意。

去年毕业的徐梦瑶说:“初中读《人类群星闪耀时》,让我在父母离婚的至暗时刻找到了光。”

同学们,我理解你们的困惑:在这个“网红月入百万”的时代,为什么要埋头苦读?

因为李佳琦直播间所有话术都经过消费者心理学验证;

因为丁真爆红后要补课汉语,否则连代言合同都看不懂;

更因为,没有哪个国家能靠短视频成为强国,芯片、航天、量子计算,都需要最扎实的知识根基。

自律学习

看看这三组镜头:

1. 凌晨五点的菜市场,50岁摊主在抖音刷着《成功学》;

2. 华为总部深夜的实验室,27岁工程师在推导光子芯片公式;

3. 此刻你们教室的灯光,照亮了1000种未来的可能。

拼命读书的意义,是让你在未来有选择的权利,而不是被迫谋生;是让你在白发苍苍时,能骄傲地说“我没有辜负那个15岁的自己”。

最后,请允许我把《哈姆雷特》中的名句稍作修改送给你们:

“读书还是躺平,这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你能否承受二十年后的自己,怨恨今天的选择。”

来源:阳光绿色共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