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我们要分享2个关于多动症药物使用不当的真实故事:一个是妈妈擅自给孩子停药;另一个则是孩子瞒着父母悄悄吃药。
今天我们要分享2个关于多动症药物使用不当的真实故事:一个是妈妈擅自给孩子停药;另一个则是孩子瞒着父母悄悄吃药。
事情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故事1:自行停药后多动症复发
前几天,小杰和妈妈又来到张新岗主任的诊室。原来是最近半年,小杰的多动症复发了。
一年前开始,小杰的情绪总是变化很大,很容易冲动,做事情也有头无尾,自控力很差。
老师也经常跟小杰妈妈反馈:孩子上课经常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还总爱去招惹同学;做作业拖拉,学习成绩也总是在下降。
于是小杰在太原天使儿童医院接受了“三维一体”综合治疗,据主治医生张新岗主任反馈,3个月内小杰症状就已经有了明显改善。
如今病情却突然复发,一切都显得不正常!为了弄清楚病情复发原因,张主任详细询问了小杰妈妈。
原来就在年前,小杰妈妈私下里给小杰停了药。因为小杰的同龄人都开始窜个儿了,但小杰身高还是没有明显变化!她又恰巧在网上看到很多“多动症药物会影响孩子身高”的说法,所以一冲动就擅自给小杰停了药。
一切都清楚之后,张主任给小杰制定了新的治疗计划,又给小杰妈妈详细讲述了自行停药的危害。
小杰妈妈是因为过于关心孩子,做了错误决定,给孩子身体造成了影响。但第2个故事中的父母,却又因为不关心孩子,差点让孩子惹出大祸……
故事2:没“病”却想吃药提高智商
小文跟小杰同龄,跟小杰不同的是,他没有多动症。
但前段时间,小文却偷偷用妈妈的手机到医院公众号后台咨询,并提出不想来看诊,只想购买多动症药物。
这立马引起了我们的警惕,马上联系上了小文妈妈,并建议家长沟通了解这件事的前因后果。随后家长带孩子来做了详细检查,确定小文并未患有多动症。
后续,家长在对医院表达感谢的同时,我们也终于知道了小文买药的原因:
小文最近感觉学习很吃力,总是没法专注。就记起之前看到过,多动症药物可以帮助提高专注力,提升成绩。所以私下里就想着偷偷吃点药。
真是让人后怕。所以,各位家长千万要盯紧自家孩子,防止他们乱用药物。
在发现大家仍然对多动症药物治疗存在很大误解后,我们总结和纠正了目前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服药误区,家长们一定要好好看完记在心上!
药物治疗影响身高?
研究表明,药物治疗对最终成年身高的影响极小(平均差异
虽然药物可能暂时降低食欲,但多数儿童可通过调整饮食时间(如用药前或药效消退后加餐)维持足够热量摄入。临床实践中,营养干预可有效预防生长问题。
目前没有高质量证据证明ADHD药物直接干扰生长激素分泌或骨骼发育。少数研究发现的激素水平波动可能与压力、睡眠等因素混杂,而非药物本身作用。
ADHD儿童常因冲动行为导致意外伤害风险增加,或因注意力问题影响饮食和睡眠规律,这些因素本身可能间接干扰生长。药物治疗改善症状后,反而可能通过行为管理优化生长环境。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ADHD药物治疗会显著影响最终身高。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配合生长监测和营养管理,可将潜在风险降至最低。否定药物治疗的合理性可能使儿童暴露于更严重的ADHD相关损害(如学习困难、社交障碍、意外伤害),得不偿失。家长应与医生充分沟通,基于个体情况权衡利弊,而非因过度担忧生长问题延误治疗,更不应该在无医嘱的情况上私自停药。
药物治疗会有后遗症?
ADHD药物的半衰期较短(通常为4-12小时),需每日规律服用以维持效果。其代谢产物通过肝肾快速排出体外,停药后药物成分不会长期滞留,更不会持续损伤身体。
长期研究证据未发现显著后遗症风险:儿童期规范用药者与未用药组相比,成年后的脑结构、认知功能(记忆力、注意力)无显著差异。
所谓“后遗症”的常见误解与真相
误解1:药物会“损伤大脑”或“改变性格”
【真相】ADHD药物通过调节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改善注意力,不破坏神经结构。性格变化多源于症状改善(如冲动减少),而非药物直接作用。
误解2:药物导致“情感淡漠”或“创造力丧失”
【真相】情感淡漠极少数与剂量过高有关,调整后即可恢复。研究显示,药物反而通过提升执行功能释放创造力潜力(如完成复杂任务)。
误解3:长期用药会“依赖药物才能正常生活”
【真相】ADHD是一种慢性神经发育障碍,如同近视需要眼镜,药物是改善功能的工具。停药后功能下降是疾病未被治愈的表现,而非药物依赖。
最后还是要强调,医生在开药前会做药效评估权衡,每个孩子之间也会存在很大差异。
家长要正确认识药物治疗,不要和別的孩子比较,该吃药就一定要坚持,一定要做好服药后每一疗程变化的记录。而且,孩子在服药之后,仍然需要其他干预方式多管齐下。
虽然并不是说孩子今天服药了行为会立刻得到改善,但药物治疗会为其他治疗提供专注基础。
来源:太原天使儿童医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