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高发,李兰娟提醒感染者:为了早日康复,记住“3不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8 13:39 1

摘要:一位年轻妈妈,在孩子发烧第三天,依然给他喝鸡汤、吃橘子,结果高烧不退;一位中年男性,感染甲流后暴饮暴食,病情加重;而另一位老人,仅靠清淡饮食和卧床休息,三天就退烧恢复。为什么,同样得流感,结局却天差地别?

一位年轻妈妈,在孩子发烧第三天,依然给他喝鸡汤、吃橘子,结果高烧不退;一位中年男性,感染甲流后暴饮暴食,病情加重;而另一位老人,仅靠清淡饮食和卧床休息,三天就退烧恢复。为什么,同样得流感,结局却天差地别?

李兰娟院士最近表态,甲流感染者一定要记住“3不吃”,否则康复之路会越走越远。这背后的逻辑,并不只是“吃得对”,而是关乎身体抗病毒的能力调动。

甲流不是感冒。它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速度快、症状重、并发症多。每到冬春交替,它就像“流感届的霸王”,搅乱无数家庭节奏。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甲流的活跃期。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2024年冬季甲流感染率较去年同期上升了32.8%,儿童、老年人、慢病群体成为重灾区。

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些人感染后迅速好转,有人却拖拖拉拉甚至转为重症?答案往往藏在饮食里。饮食不是辅助恢复的“次要角色”,而是身体免疫系统的“燃料工厂”。

李兰娟提出的“3不吃”,并非空穴来风。这是建立在无数临床案例、免疫机制研究、流行病学数据基础上的反复验证。

第一不吃:高糖食物。不少人甲流期间“嘴馋”,喜欢喝甜饮料、吃蛋糕以“补充能量”。但研究显示,高糖摄入会显著抑制免疫细胞活性,削弱T细胞对病毒的识别能力。

美国斯坦福大学一项研究表明,甲流感染后高糖饮食的小鼠,肺部病毒载量是正常饮食组的2.4倍。这意味着:糖分越多,病毒越活跃,恢复越慢。

第二不吃:辛辣刺激。有人迷信“出汗才退烧”,吃麻辣烫、喝姜汤,实则适得其反。辛辣食物会刺激黏膜,导致呼吸道局部炎症加剧,加重咽痛、咳嗽等症状。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在2023年发布的研究指出,辛辣饮食习惯与呼吸道病毒感染后并发支气管炎的风险成正相关。

第三不吃:油腻厚重。甲流期间肝脏代谢负担加重,若还摄入大量油炸、红肉、动物内脏,不仅加重消化负担,还抑制细胞免疫反应。

看似“补身”的猪蹄汤、牛骨汤,其实是“拖累免疫系统的枷锁”。就像让一个正在打仗的士兵,背上几十斤的沙袋。

有人可能会问:“生病不就是该吃点好的补身体吗?”这正是很多人对“补”的误解。真正的“补”,是补充能量而非增加代谢负担,是支持免疫而非干扰免疫。

一项发表于《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的研究指出,高蛋白高脂饮食在病毒感染恢复期反而延长了住院时间,尤其在儿童群体中表现明显。

甲流是病毒战,不是体力战。免疫系统需要的是“高效燃料”,而不是“油烟重兵”。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低糖低脂的饮食,才是真正的恢复利器。

很多人忽视了一个关键:甲流感染后的“炎症风暴”并不只来自病毒本身,还有饮食诱发的系统性炎症反应。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营养对病毒感染结局的调控机制》指出,饮食结构对抗病毒能力的影响,大于药物干预之外的所有外部因素。

换句话说,吃错了,比没吃还更糟糕。尤其是那些以为“吃点辣出汗、吃点肉补身”的旧观念,在病毒面前毫无胜算。甲流的“恢复期”并不意味着“没事了”。很多人症状减轻后立刻恢复重口味饮食,结果二次发热、咳嗽反复、体力透支。这不是复发,而是“免疫力还没跟上你嘴的速度”。

感染后的一周是免疫系统重建的关键窗口期。任何饮食上的“刺激”,都可能拖延恢复,甚至诱发并发症。这也是临床上常见“转肺炎”的高发阶段。

应该怎么吃?答案其实比预想的简单。温热流质、少油少盐、富含膳食纤维和维C的食物,是甲流期间的饮食黄金搭配。

比如:小米粥、鸡胸肉粥、蒸南瓜、橙子、猕猴桃,都是恢复期的“免疫好搭档”。但也要警惕一种“饮食焦虑”。有人甲流后过度节食,只吃清汤寡水,结果导致营养不良,体力下降,恢复更慢。节制不是清苦,清淡不是饥饿。

甲流的背后,其实考验的是一个人对身体的理解能力。不是吃得多,吃得贵,吃得补,就能快好;而是吃得对,吃得稳,吃得顺免疫节奏,才是真正聪明的康复之道。李兰娟提出的“3不吃”,并不只是提醒感染者,更是对全民健康认知的再教育。

每一次病毒的流行,都是一次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拷问。熬夜、吃辣、喝糖饮、缺维生素、过度营养……这些平时的“习惯”,正是病毒趁虚而入的通道。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

很多感染甲流的人,虽然症状差不多,但只要平时饮食干净、作息规律,恢复就快;而那些“烟酒不忌、饮食重口”的人,往往恢复拖沓、症状反复。这不是巧合,而是身体用“感染”来提醒:你以前的生活方式,正在透支你的免疫力本金。

甲流不是一场简单的病毒感冒,而是一面照妖镜,照出身体的漏洞,也照出生活的盲点。吃,是最基础的生命行为,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自我修复力量。当病毒来袭时,最好的“药”,往往藏在你碗里。

别再只看症状,更要问问:我的饮食,是在帮助身体,还是拖慢它的恢复?如果一场甲流能让人重新审视“吃”的意义,那它带来的意义,远不只是发烧几天这么简单。

为了自己,也为了家人,记住李兰娟的提醒:感染甲流,记住“3不吃”。这是最朴素、最有效的恢复智慧。身体听得懂你吃进去的每一口东西。给它对的信号,它才有力气打赢这场战。

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病毒学分会.《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调控》.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中国流感监测周报》.

来源:茆医师讲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