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赵丽颖工作室在网传“邓超范丞丞赵丽颖电影开机”的话题下,用三个掷地有声的感叹号终结了这场持续24小时的舆论狂欢。
文|上野
编辑|洲洲影视娱评
“假!!!”
赵丽颖工作室在网传“邓超范丞丞赵丽颖电影开机”的话题下,用三个掷地有声的感叹号终结了这场持续24小时的舆论狂欢。
闹剧落幕,一个更尖锐的问题浮出水面:
为何虚假传闻总能轻易引爆全网,而真相的澄清却永远慢半拍?
赵丽颖与韩红的遭遇,或许藏着答案。
此次《第十七条》造谣风波,堪称娱乐圈虚假营销的典型样本。
营销号先是搬出确有备案的电影《最暖的归途》作为幌子;
再将其与查无此项目的《光线法条》混为一谈;
最后将其与网传已进组的范丞丞、邓超强行捆绑。
半真半假的叙事逻辑,迅速骗取网友信任。
话题发酵仅不到24小时就突破上百万阅读量。
直至赵丽颖工作室明确下场辟谣,此次传言风波才得以平息。
而这场看似荒诞的闹剧,实则精准击中了赵丽颖自出道以来的核心困境。
从农村女孩到双料视后,赵丽颖的逆袭之路始终伴随着形象反差的争议。
公众既追捧她的草根逆袭励志标签,又苛求她维持完美人设。
这种矛盾让她成为谣言传播者的首选。
2025年5月,狗仔以导演赵德胤持门禁卡出入其小区为由,编造恋情传闻。
精准利用“顶流单亲妈妈再恋爱”的话题点刺激流量。
而更早前的“劈叉门”事件则更具代表性。
2018年,关于赵丽颖怀孕的传闻闹得沸沸扬扬。
对此,赵丽颖选择晒出高难度劈叉照间接辟谣。
但两个月后,她却官宣婚讯,并在半年后生下儿子。
这一结果让赵丽颖的迂回回应成了撒谎石锤,她的路人缘也因此遭到重创。
事实上,赵丽颖身上的谣言都有着明确的流量密码。
事业上升期就造怀孕隐婚谣,转型正剧后就编资源降级料,离婚后就炒新恋情。
几乎每一次都踩在公众最关心的节点上。
而这些定制化的谣言,本质上是流量经济对艺人个人价值的粗暴拆解。
但赵丽颖却在谣言的围剿下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
面对纠缠不休的谣言,赵丽颖的应对方式也在逐步进化。
从迂回到强硬,每一步都刻着舆论的印记。
2018年的劈叉门正是她迂回应对的典型。
她以非直接方式回应传闻,虽短暂平息风波,却为后期埋下信任危机的伏笔。
而这也成为她辟谣风格转变的关键节点。
2025年5月面对恋情传闻时,她不再回避矛盾。
当微博平台将她的新剧宣传强行关联“恋情曝光后首现身”话题,并升级为“这算官宣恋情吗”的引导性热搜时。
她直接转发怒斥“算你妹!”。
用情绪化明确的态度将自己与谣言划清界线。
这句回应虽引发‘公众人物是否该说脏话的争议,却有效放缓了谣言传播速度。
而到了2025年11月的《第十七条》谣言,赵丽颖的应对方式再次进化。
不同于最初的迂回回应和上一次的强势反击,这一次的赵丽颖团队显得格外成熟:
工作室在传闻发酵不到24小时内迅速声明,一个假字传递明确态度。
同时还附上官方行程证明她正专注于《造城者》的宣传工作。
而赵丽颖的粉丝群体也紧随正主脚步,同步扩散“非官宣不约”的理性口号,并主动举报造谣账号;
网传的《光线法条》无相关备案信息,光线传媒未单独回应,但公开信息显示其计划推出的是《第十七条》等现实题材系列作品,与该传闻无关。
这种全方位应对,相比十年前的被动回应,已经是质的飞跃。
从怕得罪平台到硬刚流量算法,赵丽颖的变化其实是整个行业的缩影。
早些年,艺人们多顾虑辟谣会越抹越黑,如今行业早已形成共识:
沉默只会给谣言留足生长空间。
赵丽颖从被动到主动的辟谣转变,并非个例。
在“造神再毁神”的舆论漩涡中,韩红的遭遇更显扎心,也道破了这一切的本质。
2024年8月,韩红攥着一沓公益单据,在微博发了篇长文,字里行间全是压不住的怒火。
“我深耕音乐与公益事业从未间断,却被传病危住院’肝癌晚期;一心专注专业领域,竟被编代言虚假产品的假消息。”
为了自证,她晒出了健康检查报告、工作行程记录,甚至贴出了法律诉讼的立案证明,要和造谣者死磕到底。
虚假信息在短视频平台的播放量破亿,“韩红病危” 的话题冲上热搜;
而她晒出的那些硬核证据,却被淹没在猎奇、猜测的评论里,没几个人愿意仔细看。
韩红的遭遇,和赵丽颖的困境如出一辙。
二人都是先被公众捧上神坛,再被谣言拽下泥潭。
赵丽颖被塑成“农村女孩靠拼逆袭”的草根女神,大家期待她永远坚韧、永远没瑕疵;
韩红被捧为“零污点”的公益神,所有人默认她该无私、该不求回报。
可艺人也是人,有自己的生活,有职场的权衡,有情绪的起伏。
一旦这些人性的复杂暴露出来,就会戳碎公众的完美想象。
而谣言,恰恰盯着这个裂缝钻。
韩红一句扎心的话,道破了这一切的本质:
“他们要的不是真实的人,是完美的符号。符号碎了,就造个谣言圆回来。”
公众对符号的执念,成了谣言的温床。
更可怕的是,先造神后毁神早成了营销号的生财之道。
业内有爆料称:他们先花数月发通稿夸顶流,把赵丽颖捧成拼命三娘,将韩红赞为公益标杆,吸引粉丝关注;
等热度发酵,再突然扔出人设崩塌的假料:给赵丽颖编“秘恋导演”的戏码,就加“持门禁卡”“携子郊游”的细节;
给韩红造 “病危” 的谣言,就添 “肝癌晚期”“隐退治疗” 的情节。
这些精心编织的故事,远比枯燥的真相更能引起网友热议。
当骂战越凶,流量越高,营销号的广告报价就越高涨。
赵丽颖、韩红等人,则成了这些营销号最稳的“摇钱树”。
但还好,破局的力量正在生长。
越来越多官媒站出来,戳破谣言泡沫。
官媒的持续关注,正在成为戳破谣言的重要力量。
针对赵丽颖《第十七条》这类顶流谣言,《人民日报》文娱版曾多次发文表态:
指出文娱领域虚假信息呈高发态势,且多数指向流量集中的顶流群体。
并明确倡导:“评演员,看作品,别盯私生活。”
除了官媒发声,制度也在稳步跟进。
2025 年以来,广电总局与网信办持续收紧文娱领域虚假信息管控。
2025 年 3 月四部门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要求对 AI 生成内容添加显式标识,从技术层面遏制虚假信息传播。
此次赵丽颖辟谣事件中,部分造谣账号被平台清理。
这样的快速处置,在以往同类事件中并不常见监管发力的效果肉眼可见。
如今在多方联动下,24 小时内即可实现有效管控,较以往效率大幅提升。
赵丽颖工作室此次辟谣的评论区里,不少网友主动呼吁“等官方,不瞎传”。
理性发声的占比相较2023年同类事件明显提升。
可见公众的信息辨别意识正在逐步觉醒。
造神是枷锁,毁神是生意。
赵丽颖的硬刚、韩红的死磕,印证着艺人对谣言的觉醒;
官媒发声与制度收紧,彰显着行业对虚假信息的整治。
但破除谣言温床,更需每个人的理性参与。
不追捧完美符号,不传播无实锤信息,让艺人回归作品本身,让营销号无利可图。
当真实被看见,当谣言无市场,文娱生态才能真正摆脱流量绑架,回归健康本质。
部分参考资料:
新浪微博|赵丽颖工作室
红星新闻|赵丽颖方否认与邓超、范丞丞合作的电影已开机:假!
光明网|著名歌手紧急发声:假的!假的!不是我
光明网|刚刚!韩红发文:80 岁老母失声痛哭,别再做我病危的假新闻了!
来源:麒麟鉴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