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当护李密赴死:没人提他死前烧的那封信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1:27 1

摘要:说起隋唐年间的好汉,秦琼的义、程咬金的憨、罗成的勇,个个都能聊上半天。但我翻《隋唐演义》和新旧唐书的时候,最戳心窝子的,却是王伯当护着李密赴死的那段。世人都夸王伯当“忠义无双”,说他明知是死路,还陪着李密走到头,可很少有人提,他临死前在断密涧烧的那封信——在我

说起隋唐年间的好汉,秦琼的义、程咬金的憨、罗成的勇,个个都能聊上半天。但我翻《隋唐演义》和新旧唐书的时候,最戳心窝子的,却是王伯当护着李密赴死的那段。世人都夸王伯当“忠义无双”,说他明知是死路,还陪着李密走到头,可很少有人提,他临死前在断密涧烧的那封信——在我看来,那把火、那封信,才真真切切藏着他忠义的底色,比战场上的刀光剑影更让人动容。

先说说李密和王伯当的渊源。李密不是寻常草莽,祖上是北周贵族,家底厚、学问深,年轻时就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当年杨玄感起兵反隋,李密是他的谋主,出了不少奇策,可惜杨玄感不听劝,最后兵败身死,李密也成了朝廷通缉的要犯,一路颠沛流离。

就是在李密最落魄的时候,他遇上了王伯当。王伯当本来是济阳的书生,文武双全,尤其箭术超群,“百步穿杨”说的就是他这种人。可他看不惯隋朝的腐败,不愿做官,一直在江湖上漂泊。听说李密的名头后,他特意找上门,一见面就被李密的雄才大略折服,当场就说:“公是天下奇才,我王伯当愿追随左右,生死不弃!” 这话可不是随口说说,往后的日子里,他真的把“生死不弃”四个字刻进了骨子里。

后来李密加入瓦岗寨,王伯当始终是他最信任的左膀右臂。瓦岗寨鼎盛的时候,拥兵数十万,秦琼、程咬金、单雄信这些猛将都在麾下,李密成了各路反隋势力里最有希望问鼎天下的人。可李密这人,本事大但心眼小,打赢几场仗就飘了,听不进劝,还杀了瓦岗寨的老寨主翟让,慢慢就失了人心。再后来,瓦岗寨在邙山之战中败给了王世充,几十万大军土崩瓦解,秦琼、程咬金这些人纷纷转投他人,曾经热闹非凡的瓦岗寨,转眼就树倒猢狲散。

众叛亲离的时候,只有王伯当没走。当时李密身边只剩下几百残兵,走投无路之下,他决定投降唐朝。很多人劝王伯当:“李密大势已去,跟着他没好下场,你本事这么大,去哪不能安身?” 可王伯当只是摇头:“我当初说了要生死相随,现在他落难了,我岂能背信弃义?” 就这么着,他陪着李密一起去了长安,投降了李渊。

李渊一开始对李密挺客气,封了他光禄卿、邢国公,可李密心里憋屈啊。想当年他是一方霸主,如今却要对着李渊俯首称臣,还要跟那些曾经的部下平起平坐,越想越不甘心。没几个月,他就找了个借口,说要去山东招抚旧部,李渊没多想就答应了。可李密一出长安,就又反了——他想夺回曾经的权势,重振瓦岗寨的雄风。

王伯当得知消息后,急得直跺脚。他知道李密这一步是自寻死路:现在的唐朝兵强马壮,瓦岗旧部早已各奔东西,仅凭他们身边的这点人,根本不可能成功。他苦口婆心地劝李密:“主公,如今大势已定,不如安心待在朝中,保全性命要紧。再反的话,就是死路一条啊!” 可李密此时已经被野心冲昏了头脑,根本听不进去,执意要反。

王伯当看着眼前的李密,心里五味杂陈。他知道自己劝不动了,可当初的誓言还在耳边。他长叹一声:“既然主公心意已决,我王伯当便陪你走到底。只是这一去,怕是再无回头之路了。” 这话里,有无奈,有惋惜,但更多的是那份从未动摇的忠义。

他们一路往东走,刚到陕州的断密涧,就被唐朝的追兵追上了。带队的是李渊的侄子李神通,麾下有数千精兵,而李密身边只有几百人,强弱悬殊,胜负早已注定。

就在唐军围城的前一晚,山里的风特别大,吹得帐篷呼呼作响。王伯当看到李密在帐篷里伏案写着什么,烛光摇曳,映得他脸色阴晴不定。等李密写完,王伯当才看清,那是一封写给瓦岗旧部的信。信里写了什么?史书上没详细记载,但根据当时的情况推测,大概是李密不甘心失败,想号召旧部再次起兵,跟着他一起反抗唐朝。

王伯当拿着那封信,沉默了很久。他知道,这封信要是传出去,不仅没用——瓦岗旧部要么已经归顺唐朝,要么早已心灰意冷,没人会再跟着李密冒险;反而可能害了那些旧部,让他们被唐朝猜忌,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而且,这封信也成了李密“反复无常”的铁证,就算死了,也会被后人诟病。

那天深夜,王伯当悄悄走出帐篷,找了个背风的地方,掏出了那封信。他划了一根火柴,火苗在风中跳动,照亮了他坚毅的脸庞。他看着信上的字迹,想起了瓦岗寨曾经的荣光,想起了那些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想起了自己对李密的誓言。“燃尽此信无牵挂,不负兄弟不负君”,他低声念了一句,然后把信扔进了火里。

火焰很快就吞噬了信纸,黑色的灰烬被风吹得漫天飞舞,像一个个破碎的梦。王伯当站在原地,看着火苗慢慢熄灭,眼神里没有了犹豫,只剩下决绝。他烧掉的不只是一封信,更是李密最后的野心,是可能牵连旧部的祸患,也是自己对过往的最后告别——从这一刻起,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护着李密,战至最后一刻。

第二天一早,唐军发起了进攻。李密的部下虽然勇猛,但寡不敌众,很快就死伤惨重。王伯当始终守在李密身边,左手持盾,右手握弓,箭无虚发,射杀了不少唐军士兵。他的箭射完了,就拔出腰间的佩刀,和冲上来的唐军近身搏斗。刀锋划过皮肉的声音、兵器碰撞的清脆声响、士兵的呐喊声、战马的嘶鸣声,在断密涧里交织成一曲悲壮的挽歌。

李密看着身边浴血奋战的王伯当,身上已经被鲜血染红,多处负伤,却依旧没有后退一步,心里又悔又痛。他大喊:“伯当!你快走吧!别跟着我一起死!” 王伯当却回过头,脸上带着一丝笑容,大声回应:“主公!我王伯当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今日能陪你共赴黄泉,此生无憾!”

话音刚落,一支冷箭射向李密。王伯当眼疾手快,猛地扑过去,用自己的后背挡住了那支箭。箭头穿透了他的铠甲,深深扎进了他的胸膛。王伯当闷哼一声,倒在了李密怀里。他看着李密,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说:“主公……信……我烧了……别让兄弟们……受牵连……” 说完,头一歪,就再也没醒过来。

李密抱着王伯当的尸体,放声大哭。他知道,王伯当到死都在为他着想,为瓦岗的旧部着想。可后悔已经晚了,唐军的士兵越来越多,最终将他团团围住。李密知道自己逃不掉了,他拔出佩刀,望着瓦岗寨的方向,长叹一声:“悔不听伯当之言,落得今日下场!” 随后自刎而死。

“断密涧前风怒号,孤臣烈胆照青霄。一封燃尽无余恨,忠义千秋永不凋。” 王伯当和李密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后世说起王伯当,都赞他忠义,可很少有人提起他死前烧的那封信。在我看来,那场火、那封信,才是他忠义的最高体现。

他的忠义,不是盲目的追随。他劝过李密,尽到了臣子的本分;可当劝不动的时候,他选择坚守誓言,这是“忠”。他烧掉那封信,是为了保护瓦岗旧部,不让他们因为李密的野心而遭难,这是“义”。他的忠义,既有对主公的不离不弃,也有对兄弟的肝胆相照;既有战场上的舍生忘死,也有暗地里的细心周全。

很多人说李密是个失败者,反复无常,不值得王伯当为他去死。可在王伯当心里,李密或许不是一个完美的主公,但却是他当初倾心追随的人。“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在王伯当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看重的不是李密的权势和地位,而是当初相遇时的知遇之恩,是那份“生死不弃”的承诺。

再想想那封被烧掉的信,它就像王伯当忠义的注脚。如果他没烧那封信,或许会有人拿着信指责李密,或许会有瓦岗旧部因为这封信受到牵连,而王伯当的忠义,也会少了一份厚重。正是因为他烧了那封信,既保全了旧部,也让李密在临死前少了一份牵挂,更让自己的忠义显得纯粹而伟大。

如今,断密涧的风还在吹,可当年的刀光剑影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王伯当的名字,或许不如秦琼、程咬金那样家喻户晓,但他的忠义,却像断密涧的石头一样,历经千年风雨,依旧坚不可摧。而那封被烧掉的信,虽然没有留下一个字,却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最动人的忠义篇章。

每次想起王伯当,我都会想起那把火,那封信。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忠义,不是一味地盲从,而是在坚守承诺的同时,也能为他人着想;不是只有轰轰烈烈的牺牲,也有默默无闻的成全。王伯当用他的生命,用那封被烧掉的信,告诉我们:忠义二字,重逾千斤,值得用一生去守护。

来源:梦蝶逸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