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这第一次白江口海战,公元663年的海面至今仍像藏着未散的硝烟。当时朝鲜半岛三国纷争,百济联合日本对抗新罗,唐朝为维护东亚秩序出兵援助,日军带着四万多兵力、千余艘战船黑压压堵在白江入海口,想凭着人多势众抢夺半岛霸权。可他们没想到,唐军主将刘仁轨早就布好了局,
中华古代最大的地缘战略失败,就是错失几次解决日本问题的机会,后面无数次遗祸子孙。
从历史上来看,日本三次发动对华侵略相关的扩张行动。
第一次是唐初的白江口海战。
第二次是明末的万历朝鲜战争。
第三次是清末至民国的甲午战争-9.18事变-全面抗战。
这个划分与大众的常识存在很大的区别,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撇清了历史的局限,从本质上揭露了日本沿袭千年的对外扩张野心。
说起这第一次白江口海战,公元663年的海面至今仍像藏着未散的硝烟。当时朝鲜半岛三国纷争,百济联合日本对抗新罗,唐朝为维护东亚秩序出兵援助,日军带着四万多兵力、千余艘战船黑压压堵在白江入海口,想凭着人多势众抢夺半岛霸权。可他们没想到,唐军主将刘仁轨早就布好了局,联军总共才一万八千余人、一百七十艘战船,却全是高大如城的楼船,船上强弩、投石机一应俱全,士兵们穿着明光铠,腰挎横刀,眼神里满是从容。海风卷着咸腥味扑面而来,浪涛拍打着船板哗哗作响,刘仁轨站在主船桅杆下,手里的令旗一挥,唐军战船立刻列成横阵,像猛虎下山般冲了上去。日军的小船又窄又脆,在楼船面前就像蚂蚱似的,唐军的火箭、火油嗖嗖地射过去,很快就点燃了日军船帆,火借风势越烧越旺,海面上浓烟滚滚,日军士兵的惨叫声、船只的爆裂声混在一起,乱成一团。《新唐书》里记载这场仗“四战皆克,焚四百船,海水为丹”,日军最终伤亡逾万人,几乎全军覆没。可胜利之后,大唐却没有乘胜追击,那会儿的朝廷觉得日本不过是个海外蛮夷,翻不起什么大浪,加上路途遥远,粮草运输不便,就这么放弃了彻底遏制其扩张野心的机会,谁能想到,这一放,就给后世埋下了千年隐患。
再看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那时候的日本出了个野心家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就飘得没边了,直言要“在我生存之年誓将明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甚至想死后葬在宁波,一心想先占朝鲜,再吞中国,把扩张的魔爪直接伸向了中原腹地的门户。1592年,他派了二十多万大军攻打朝鲜,朝鲜当时朝政紊乱、党争不断,武备长期废弛,军队望风而溃,没多久就丢了七道土地,国王一路逃到中国边境求救。明朝虽然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但宗主国的担当摆在那儿,万历皇帝一声令下,明军跨过鸭绿江远征朝鲜。那时候的朝鲜战场,冬天冷得能冻掉耳朵,夏天又潮湿闷热,明军士兵穿着厚厚的棉甲,在泥泞的山道上行军,很多人脚上磨起了血泡,却还是咬着牙往前冲。将领李如松带着四万兵马取得平壤大捷,却在碧蹄馆因轻敌中伏,险些阵亡,士兵们在刀光剑影里奋勇杀敌,有的身中数刀还在拼尽全力,只为了守护身后的家园和朝鲜的百姓。这场仗前前后后打了七年,明军耗费了七百八十多万两白银,付出了巨大伤亡,最终在丰臣秀吉死后,借着露梁海战的胜利把日军赶出了朝鲜。可即便如此,明朝还是没彻底解决问题,当时朝廷内部党争不断,国库早已空虚,实在没力气再跨海去收拾日本,只能眼睁睁看着日本重新整合,侵略的野心藏在骨子里,就等下一个可乘之机。
而最让人痛心的,就是第三次侵略,从甲午战争到全面抗战,这半个多世纪里,中华民族遭了多大的罪啊。甲午年的时候,北洋水师的战舰曾经也是亚洲顶尖,可朝廷腐败,军费被挪用去修颐和园,战舰年久失修,连炮弹都不够用。黄海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松岛舰火力最猛,邓世昌驾驶着致远舰朝着这艘日军核心战舰猛冲过去,舰上的士兵们高喊着“护国尽忠”的誓言,哪怕弹药耗尽也绝不退缩,最终被鱼雷击中,全舰两百多名官兵壮烈殉国——后世流传的“撞沉吉野”,正是人们对这支爱国水师不屈精神的深切铭记。可这场仗,我们还是输了,《马关条约》的签订让日本夺走了台湾,榨走了两亿两白银,野心越来越大。后来的九一八事变,日军一夜之间占领沈阳,东北三省很快就沦陷了,无数百姓被迫离开家乡,成为难民,孩子们在逃亡路上哭着要爹娘,老人只能望着故土叹气。全面抗战爆发后,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日军的暴行罄竹难书,多少家庭支离破碎,多少英雄儿女为国捐躯,那段历史,是刻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伤痛。
回头看看这三次交锋,其实我们并非没有机会彻底遏制日本的扩张野心,可每次要么是因为轻视,要么是因为国力不济,要么是因为内部问题,最终都错过了。这不是简单的历史遗憾,而是深刻的教训:对于野心勃勃的敌人,任何的仁慈和轻视,都是对自己的伤害。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国家强大,才能守护家园;民族团结,才能抵御外侮。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任人欺凌的模样,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过去的苦难,更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牺牲的先辈。唯有铭记历史,砥砺前行,才能让悲剧不再重演,才能让我们的国家永远安宁,让子孙后代不再遭受战乱之苦。这,就是历史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
来源:风中絮语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