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公道五金行始末(上)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7 15:22 1

摘要:在1956年以前,座落在东河区胜利路东口路北的吕公道五金行,是1929年从归绥旧城大召前吕公道五金行分支到包头的,大召前的老吕公道已是有六十年历史的老字号了。

吕公道五金行始末(上)

在1956年以前,座落在东河区胜利路东口路北的吕公道五金行,是1929年从归绥旧城大召前吕公道五金行分支到包头的,大召前的老吕公道已是有六十年历史的老字号了。

1929年前·老吕公道曾在归绥大十字街和东夹道分设了两家分号,接着又在包头成立了分号。

包头吕公道从1929年开业到1956年公私合营,只有二十七年的岁月,但它的声誉却驰名塞外,誉满大西北,可与北京打磨厂王麻子刀剪铺比美。

包头吕公道最早只是个刀剪铺,经营的商品以刀剪为主,兼营铜铁器皿和日用杂品,后来又逐步扩大品种,经营五金工具,自行车及零件,瓷器、玻璃、油漆、电料等。

但它的经营方式颇不一般,在进货前先考虑能否销售,出手快的货品才购进,绝不购进滞销品和积压品。所购进的货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上等货,畅销品。购进货品后,先自己检查一遍,发现残次品立即销毁,绝不出售。

商品出门后保退换,他们把这个叫做“保来回”。退回来的商品当众毁掉。用他们的话说,这叫作“一个去、百个来,以货叫人”,实际这 是商业竞争中“吃小亏占大便宜”的一种手段。这个传统作风,吕公道始终坚持下来,一直延续了数十年。

吕公道作买卖的生意经是:“买卖不成话不到”,“买卖不成仁义在”。他们说,顾客既然进门就有意要买东西,没有成交,是你对商品的介绍和解释没有做到,也就是你的话没有说到。

再就是顾客买多买少,买与不买一样对待,使顾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去,这就是和气生财。就是这些土腔土调土办法,给吕公道打下了基础,铺平了后来发展的道路。老吕公道是这样的经营作风,包头吕公道一直继承了这个传统。

有人以为吕公道的店名是因经理姓吕名公道而起的,其实不然。老吕公道五金行的创始人,虽然姓吕,但名字不叫公道,他最早的字号也不叫吕公道。

他原来的字号是以黑猴为记的同利号,除招牌写着“同利号”外,还摆着一个黑色的木制猴子,就和北京前门外鲜鱼口内马聚元帽庄门前的猴子一样。

同利号大力提倡“货真价实,言无二价”,经营的商品力求优质,保退换,价格公道,他们的信条是作买卖将本图利,金换金,银换银,不能欺骗人。

这样的经营方式很受顾客的信任,都说他的买卖公道,因为他姓吕,就称他吕公道。久而久之便形成对他的事业和本人的概括称呼,吕公道就代替了黑猴为记的同利号。

老吕公道的创业人是河北省深泽县人,十几岁时就出外谋生,后来寄居在保定,以经营刀剪维生,最初是“赶考棚”。

考棚,是封建时代的科举考场,满清王朝以科举取士,读书人每年都要到考棚应试。为朝廷选拨人才的考试大人,每年从北京出发,叫做“出京”,经过保定,定州,到河南,再从河南转山东回北京。考官所到之处,考棚附近就和过庙会一样,商人都设摊售货,好不热闹。

所谓“赶考棚”,就是流动商人跟着考官大人行走的路线作买卖。各行各业的商人,“赶考棚”时常因占地发生纠纷,后来就公推同利号为棚头,负责安排各行各业的占用地点和解决一切纠纷事务。

民国以后,直到解放前,直、鲁、豫一带各庙会戏场(野台戏)和集市上,还保持着刀剪行占第一棚的老传统。

满清末年,废除了科举制度,考试大人不出京了,考棚赶不成了,就开始赶庙会。

赶庙会的路线恰好是赶考棚的老路,每年从保定出发,第一个庙会是满城二月二的乔山庙,再就是三月三,四月十八,二十八,五月五,六月六,一直往南到河南开封,再转山东。

十一月即返到河北十二座连城赵北口,赶完最后一个庙会,才回到保定。

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封建王朝二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民国,但没有给平民百姓带来好日子。

军阀割据,连年内战,民不聊生,黄河下游经常泛滥成灾。在那样天灾人祸的年月,不只是生意萧条,有些地方连庙会也停办了。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