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最低薪的专业,就业率垫底,却被评为全网满意度第一名?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8 11:55 1

摘要:她们穿越时空的“牵手”,瞬间击中了当代年轻人的内心。网友们纷纷在评论区@自己的闺蜜:“想和你一起去拍!”

历史不是过去的尘埃,而是未来的路标

——女同事说

#

前不久,洛阳博物馆的“牵手女俑”走红网络。

她们穿越时空的“牵手”,瞬间击中了当代年轻人的内心。网友们纷纷在评论区@自己的闺蜜:“想和你一起去拍!”

图源:小红书@小马跑不停

同时,王者荣耀在十周年庆典与三星堆博物馆的联名企划引爆全网。

游戏角色身披青铜纹样的战甲,技能特效融入太阳神鸟与青铜立人的光影。玩家们在游戏世界中与古老文明不期而遇。

图源:微博@王者荣耀

沉睡千年的文化,以意想不到的形式“活”了过来。

这些频频“破圈”的历史文化现象,也让长期被看作“冷门”专业的学生扬眉吐气了一回。

没错,这个专业就是历史学——也被称为“文科生自己的纯元皇后”。

01

考研、考公、考不上?

提到历史学,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冷门专业,能找到什么工作……”

“历史还要学吗???不是有手就行吗?”

这些话,历史生真的听麻了,但事实真的不是你们想的那样。

比如,在文旅局上班是一种什么体验?

一位刚入职的从业者分享道:“氛围超好!同事姐姐们都很友好,领导也没架子。加班经常也是参加周末文旅活动的开闭幕式,像团建一样。如果你喜欢文化,这里能接触到很多行业前沿培训,超充实~

图源:小红书@丸什么

当然,除了文旅局,历史生的出路,远比你想象得多。

教育领域,是历史专业人才的传统主场。

你可以选择成为各高校教师或者研究员。在大学或科研机构,从事历史学教学与前沿研究工作,但这种领域通常需要硕士或博士学位;

若你更倾向于基础教育,那可以成为中学历史教师,在中小学教授历史课程,前提是需要考取相关教师资格证

此外,近年来,教育培训机构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历史学子们可以去从事文史类课程策划、考研辅导等。

如果你对教育不感兴趣的话,那文博行业无疑是历史理想主义者的圣地。

这里有博物馆/纪念馆研究员、文物保护与修复员、档案馆/图书馆管理员等等。

这些岗位是直接面对历史文物,职业成就感极高。

但此类岗位编制紧张,招聘数量有限,且多数要求应聘者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竞争十分激烈。

图源:故宫博物院公开招聘

而随着网络的发展,历史在媒体领域也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如果你对电视剧感兴趣的话,不妨考虑成为纪录片编导或者撰稿人,可以参与到历史题材纪录片、影视剧的制作与编写中。

比如著名的电视剧《珠帘玉幕》就专门聘请了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曹建墩担任历史顾问,确保了剧集历史背景的严谨性。

图源:大众日报

同样,在自媒体浪潮中,成为一名历史科普作家或短视频博主,运营自己的公众号或视频账号。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学术知识传递给大众,也正成为无数“历史人”新的选择。

图源:哔哩哔哩@正直讲史-李正Str

说了这么多岗位,那薪资待遇到底怎么样呢?

据智联招聘2024年数据显示,在传媒、文化机构等领域,具备“历史+写作/传播”复合背景的跨界人才尤为抢手。

头部机构起薪大约在每月8000-12000元之间。

而自媒体内容创作收益呈现两极分化

像头部历史科普博主,凭借深厚的知识储备和出色的内容创作能力,年收入可达百万元;但腰部从业者月均可能还不足5000元

鉴于以上优质岗位的竞争压力,不少历史专业的人选择“继续深造”或者“体制内”两大方向。

在考研方面,面对就业市场的学历门槛,历史学专业考研热度持续攀升,内卷程度不断加剧。

重点高校的报录比“高到离谱”

以华东师范大学的中国史专业为例,曾出现156名考生报名却仅录取5人的激烈战况,其难度可见一斑。

而考公的话,则被大众广泛视为历史专业最主流的出路之一。

在各级文旅局、档案馆、党校等机关事业单位中,存在着不少与专业对口的岗位。此外,历史专业的学生也可以报考“三不限”岗位。

但考公竞争更为激烈,典型的“僧多肉少”。要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学生总是自嘲历史生三大出路:“考研、考公、考不上”。

然而,吐槽归吐槽,在历史学中获得的真知与成就,却是任何物质回报难以衡量的。

图源:小红书@不周山

02

学到失去“李治”

那……学历史真的就是天天听野史八卦吗?

想象中的上课:身处《百家讲坛》录制现场。

博闻强识的老师口若悬河,从三皇五帝的秘闻到明清宫闱的轶事,所有鲜为人知的“干货”全都信手拈来。

而你,只需要坐在台下嗑瓜子,如同“听书”一般轻松惬意,乐不思蜀。

快醒醒吧,孩子!你怕是期末周复习累坏脑子了。

实际上迎接你的是:文明兴衰、考古遗址、帝王将相、田亩赋税、科举选官、冷战对峙、区域合作、一带一路、文化传承、遗产保护、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嗯。选择历史学吧,学费保值的。

图源:小红书@木木一草

整个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三部分:

首先是通识基础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与法治》、《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必修课程。

是的,你没看错,这个专业不用学高数!!!这对许多被数学支配恐惧的文科生而言,无疑是“老天有眼”

其次是专业课,《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史学理论》《历史教学法》出现在课表上,拍了拍你

并毫不留情地向你扔来了:期末考试长达八页纸的试卷,里面没有一道选择题;421页的复习资料;除此之外还有每学期5000字打底的课程论文。(PS:别忘了低于30%的查重率)

然而,历史学绝非纸上谈兵,除了理论课外,还有必不可少的实践课。

古籍整理:在图书馆特藏部,亲手修复、点校珍贵古籍,与百年前的文字对话,在字里行间感受历史的呼吸。

图源:小红书@集虚斋古籍

田野调查与口述史:在这里,你的研究对象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人。

你可能需要扛着测量仪器,为一座座古老的民居或者庙宇进行精细的测绘;

或者带着沉重的录音设备,去采访老人,去发现更多课本之外更为广阔和真实的故事。

考古工地实习:很多院校的历史系学生也有机会参与到真实的考古挖掘项目中。

这意味着你可以真正蹲在探方里,学习使用探铲判断地层,用手铲小心翼翼地清理出土的陶片、骨器甚至青铜器。并深刻体会到“挖土”的艺术。

当理论作业与实践同时向你袭来的时候,期末周堪比“二战现场”的说法,真不是开玩笑。

图源:小红书@花园宝宝玛卡巴卡

学生们纷纷表示:总算明白了什么叫做从年少情深走到想看两厌了。

03

明知、明智、明志

请不要开路易十六的玩笑,因为玩笑总得有个“头”

如果有人要给商鞅写诗,诗名应该叫什么?——死无全“诗”

死马当活马医,活马当“司马懿”

这些带着一丝“冒犯”的历史梗与地狱笑话,火遍各大社交平台的评论区,至今仍能引发共鸣,让我们“不太道德”的笑出来。

而这背后,代表的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共振。

也恰恰印证了历史从未被真正封存,它始终以鲜活的姿态,参与并塑造着我们的日常表达与精神世界。

然而,当笑声散去,随之而来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学历史,到底有什么用?

图源:小红书@好奇喵

在凡事追求效率、人人急功近利的今天,大多数专业都在强调自己的“毕业钱景”与“行业前景”。

而既不能直接变现,又难以看见即时回报的历史学,似乎真的成了“无用之学”。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在信息爆炸、AI崛起、文化身份愈发模糊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文化的根脉。

技术的革新,尤其是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让知识的获取与重组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

AI可以在三秒内生成一首格律工整的诗,也能在瞬间整合资料,写完一篇逻辑完整的论文。

但它却永远无法理解苏东坡身处逆境时“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通透豁达;

也无法共情张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抱负。

图源:小红书@山海

这些深植于历史土壤中的人文温度、精神高度与生命厚度,是冰冷的算法永远无法达到的。

而这,也正是历史学留给我们最珍贵、最不可替代的礼物。

更可贵的是,历史学帮助我们回答"我们是谁,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这个永恒命题。

我们在代代相传的神话史诗与文明中,确立自身的文化身份与民族认同感;在无数王朝兴衰迭代中坚守与求索。

也从历史的智慧中汲取前行的勇气与力量,让未来的脚步走得更稳、更坚定。

历史学从来不是逃避现实的象牙塔,而是观照现实的明镜

它让我们在喧嚣中保持清醒,在洪流中守住根本。

为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注入了一份难能可贵的宁静;让社会少了一些浅薄,多了一些深刻少了一些数典忘祖的遗忘,多了一些刻苦铭心。

它,也让每个独立的个体,都能在历史的浩瀚海洋中,得以“明知、明智、明志。”

图源:小红书@豆豆的书屋

这,就是历史的力量。

每日互动

你怎么看待历史专业呢?

评论区告诉我8~

//

来源:新东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