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媒点赞甘孜:文旅融合绘新景 乡村振兴展新颜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1:37 1

摘要:11月8日至13日,由四川海外联谊会组织的2025海外华文媒体甘孜行参访团走进康定、泸定多地,来自全球的20余位华文媒体代表用脚步丈量高原发展,用镜头记录民族地区在文旅融合推动下焕发出的新活力。

11月8日至13日,由四川海外联谊会组织的2025海外华文媒体甘孜行参访团走进康定、泸定多地,来自全球的20余位华文媒体代表用脚步丈量高原发展,用镜头记录民族地区在文旅融合推动下焕发出的新活力。

景区引路,高原牧村走向“文旅富村”

俄达门巴村位于康定市西大门,草场辽阔、雪峰巍峨,是典型的高原牧业村。过去,村民以采挖虫草、售卖牦牛奶维持生计。然而,318国道川流不息的游客、木雅文化的独特魅力,都为村庄带来了“潜在红利”。

图为海外华媒代表走进俄达门巴村。记者 王磊 摄

2015年,村企双方建立“景区共建、发展共赢、利益共享”的机制。木雅泽朵旅游公司入驻,与村集体共同打造4A级景区木雅圣地,村集体以土地与草场入股,每年保底分红100余万元。“景区开发以来,村民的收入提高了很多。”俄达门巴村第一书记毛晓翔介绍,景区建设期间,务工收入累计超过500万元;景区开园后,50余名年轻村民在游客中心、酒店等岗位就业,一年挣下数万元。

在文旅产业带动下,当地的经济活动不断延伸。“马帮服务队”“民宿合作社”“加水站”等“路沿经济”应运而生,部分村民依托折多山交通节点,为过往车辆提供补给,一年收入十几万元并不罕见。

西班牙《欧洲侨声报》副社长黄美在考察后感慨:“几年前这里还是国家级贫困村,如今人均收入突破2.6万元。俄达门巴村是文旅带动脱贫、推动振兴的成功样本。”

情歌文化焕新生,高原城市讲好文化故事

如果说俄达门巴村展示了文旅带来的“产业之变”,那么康定展示的则是“文化之变”。“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悠扬的旋律让世界记住了康定,也让这座城市拥有了独一无二的文化名片。

木格措——这片雪山湖泊环绕的“野人海”,是《康定情歌》的发源地。初冬的湖面清澈如镜,云雾在山谷间游走,让海外媒体代表驻足良久。

图为海外华媒代表走进木格措。记者 王磊 摄

“我们正依托情歌文化打造系列沉浸式体验。”康定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康定推出康定情歌国际音乐节、“四月八”跑马山转山会、G318生活季等活动,把非遗、民俗、歌舞以更现代的方式呈现给游客。

依托情歌文化,当地打造出“遇见贡嘎”精品线路、贯穿雪山湖泊草原的“钻石线路”、深度体验民族村落的“黄金线路”等产品,实现自然风光与文化体验的深度叠加。2024年康定接待游客130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超145亿元;2025年以来,游客量与收入持续保持增长。

来自巴西的巴中通讯社副社长严佳站在木格措湖畔,被眼前风光深深震撼,“康定的浪漫气质与巴西的热情有天然契合,我相信这里的爱情文化一定会吸引更多巴西游客。”

大渡河畔乡村崛起,传统村落焕发“文旅气质”

除了折多山与木格措,甘孜的乡村也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换了新颜”。大渡河畔的若吉村是参访团此行的又一站。这里曾以打渔为生,如今以“若吉藏家渔村”为名发展渔旅融合,打造避暑康养目的地。村支部书记助理介绍,村里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运营,发展休闲垂钓、民俗体验、康养度假等项目。随着国家3A级景区成功创建,村民从“渔民”变“股民”,收入多元化,人均年收入达到数万元。

图为海外华媒代表走进咱里村。记者 王磊 摄

“这里的民族风情非常独特,藏羌文化在此交织,非常有吸引力。”欧洲新侨网总编辑高翔说,“实地参访后才深刻感受到涉藏地区乡村振兴的巨大变化。”

沿318国道继续前往泸定方向,咱里村的变化同样令人眼前一亮。依托雅康高速兴康特大桥和“伞岗坪自驾营地”,村里发展起特色农业与自驾营地经济。“苹果和金丝皇菊是我们的两张名片。”咱里村第一书记黄伟洪说,目前全村拥有180余亩苹果园、30余亩金丝皇菊,与企业签订收购协议,产品供不应求。

来自新西兰格局传媒副社长张萌萌表示,“这里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村民对未来充满信心。作为海外华文媒体,我们有责任把这些发展变化传播到世界。”

从景区带动牧村振兴的俄达门巴村,到情歌文化焕发新生的康定,再到大渡河畔乡村的文旅转型,甘孜州正以文旅融合为动力,推动区域经济、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

正如参访团多位成员所言:“甘孜的变化,不是听来的,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随着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快推进,这片雪山下的土地,正在以全新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展示新时代涉藏地区的蓬勃生机。

来源:同心四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