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来以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行业内探讨,但后来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这场争议从一开始就带着刻意炒作的痕迹。
11月14日,“李阳说董宇辉英语差发音怪”的话题突然冲上微博热搜。
本来以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行业内探讨,但后来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这场争议从一开始就带着刻意炒作的痕迹。
事情要回到11月8日至9日的疯狂英语线下活动,创始人李阳在活动现场直接将矛头对准董宇辉,直言听了对方的演讲,和国外外交官交流时几乎每句话都有严重语法错误,发音也特别怪。
更让人意外的是,他还连带批评新东方不怎么样,俞敏洪的发音更差。
行业内互相提意见本无可厚非,但李阳当场明确表示“这段话一定要发到网上,引起洪天巨浪、轩然大波”,这种主动求争议的态度,就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单纯的专业商榷了。
有趣的是,董宇辉早在11月8日就已经在“与辉同行”的评论区做出了回应。
他坦诚自己英语丢得太久,口语中有多个语法错误,欢迎大家多提批评意见。
公众人物能如此主动承认不足,这份谦逊确实赢得了不少人的好感。
一边是刻意制造对立求关注,一边是低调谦逊认不足,两种截然不同的姿态一对比,网友的态度自然就有了偏向。
网友的讨论很快就分成了两派,一部分人觉得李阳作为英语教育领域的前辈,指出问题是专业的体现,但更多人反感他这种踩低他人的方式,认为这根本不是理性批评,而是赤裸裸的流量碰瓷。
搞不清李阳到底是真的关心英语教育的标准,还是单纯想靠争议博眼球。
其实董宇辉的英语水平,并非李阳口中那般不堪。
他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曾深耕英语教学多年,功底是有迹可循的。
进博会期间,他和外国嘉宾顺畅交流,完成了兼具温度与深度的文化输出。
就算口语中偶有语法瑕疵,也完全没影响信息传递和情感沟通。
更何况,非母语者的英语表达,本就不该用母语者或专业翻译的标准来苛求。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授就曾客观表述,全球非英语国家的英语都有地域口音特色。
印度英语、法国英语大家都听过,不也没妨碍跨文化交流吗?
加拿大网红“曹操”长期在中国生活,作为非母语者,他直言像董宇辉这样的表达能力已经很难得。
如此看来,李阳的批评似乎陷入了一种认知偏差,忽视了语言使用的场景差异和核心诉求。
现在大家对英语的认知早就变了,以前学英语可能更看重发音标准、语法无误,契合应试教育的需求,但现在多数人都秉持务实态度,觉得能顺畅交流就够了,没必要对发音和语法吹毛求疵。
教育部近年的英语教育改革也能看出端倪,更强调实用性与文化交流,减少了对语法、发音的机械考查。
董宇辉的英语表达,本质上是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
他在直播间里用英语解读《论语》《道德经》片段,把中国传统文化讲给外国网友听,这种价值早就超越了语言形式本身。
比起纠结几个语法错误,这种能用语言传递文化温度的实践,才更有示范意义。
反观李阳和他的疯狂英语,这些年的处境其实挺让人唏嘘的。
想当年,疯狂英语的“大喊式”教学法火遍全国,影响了一代人,契合了当时大家对英语“速成”“标准”的需求。
但时代变了,英语教育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实用化,疯狂英语没能找到适配新时代的转型方向,品牌影响力也大不如前。
眼球经济时代,制造争议确实能短期博取关注度。
但这种建立在贬低他人基础上的流量,怕是很难转化为长久的公信力。
李阳主动求争议的姿态,暴露了其言论背后的流量逻辑。
如此看来,疯狂英语与其靠炒作维持曝光,不如好好思考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实现转型,这才是教育品牌该有的样子。
这场争议的核心,早就不是董宇辉英语好不好了。
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流量时代的舆论生态,也让大家重新思考语言的本质。
语言本该是连接彼此的桥梁,不是划分优劣的高墙。
真正有价值的语言表达,从来都以沟通为魂、以实用为本。
李阳如果真心关注英语教育的发展,完全可以把精力放在探讨非母语者英语表达的合理标准、推动英语教育多元化等有意义的话题上。
靠贬低他人制造舆论风波,并非明智之举。
而董宇辉的谦逊和务实,也给大家做了一个好示范:承认不足,专注于语言的实际价值,反而能赢得更多认可。
当热搜的热度慢慢褪去,留下的应该是对语言本质的回归和对流量逻辑的反思。
真正的影响力,从来不是靠炒作争议得来。
让语言回归沟通本质,让讨论脱离流量绑架,这才是大家真正期待的舆论生态。
不管是英语教育还是其他行业,少一些刻意炒作,多一些务实深耕,才能走得更长远。
来源:史观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