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到这条消息时,我正排队买咖啡,前面的小姑娘跟同伴嘀咕:“这名字好熟,是唱《少林寺》那个?
“郑绪岚又上台了。
”
刷到这条消息时,我正排队买咖啡,前面的小姑娘跟同伴嘀咕:“这名字好熟,是唱《少林寺》那个?
”
对,就是她——当年春晚一张娃娃脸,声音一出来全国电视都自带混响。
后来为爱远走美国,婚姻翻车、身体垮掉,最惨时被拍到在超市搬牛奶,背都直不起来。
没人想到,65岁还能杀回来。
2023年5月,改革开放45周年晚会,她穿一身墨绿旗袍,和新声代合唱《牧羊曲》。
镜头扫过,她眼角褶子明显,可高音一飘,弹幕还是刷疯了:“这嗓子,老天爷追着喂饭。
”
更离谱的是身份栏——“华裔歌唱家”。
翻译直白点:国籍仍是美国,但舞台照给C位。
放在十年前,不敢想。
有人猜是情怀牌,其实人家早不靠同情吃饭。
北京现代音乐学院的学生管她叫“郑奶奶”,课表上写着“民族声乐现代化”,教室永远爆满。
她上来先放自己当年在美国洗碗的照片,再唱一段《太阳岛上》,问学生:“听出哪儿漏气了吗?
”
底下笑成一片,她补一句:“爱情也漏气,别只修歌不修人。
”
下课回通州,她一个人住,电梯里常碰见抱画框的邻居,点头就算打招呼。
屋里三只流浪猫,一只瘸腿,一只独眼,还有只肥得走道晃屁股。
她写回忆录,写到母亲那段就卡壳,去阳台逗猫,自言自语:“当年你要能这么劝我就好了。
”
网上风评也变了。
B站剪她87年穿蓬蓬裙的视频,弹幕飘过“恋爱脑祖师奶”“业务封神”,没人再提“叛国”。
时代好像突然学会把人和作品拆开看——私生活稀碎,不妨碍《牧羊曲》前奏一响,鸡皮疙瘩集体起立。
她自己也看得开。
采访里被问“后悔吗”,她掰着手指头数:丢了铁饭碗、错过黄金期、一身病……数完咧嘴笑:“可歌还在唱,就不算输。
”
这句话我转给一个正闹离婚的朋友,她听完沉默半天,回我:“懂了,先保住嗓子,再谈其他。
”
屏幕外的我们,其实都在唱自己的《牧羊曲》——有人跑调,有人忘词,有人直接被舞台踢出去。
郑绪岚把答案写进履历:摔烂牌没关系,洗牌重发,还能唱就继续。
下次KTV,我打算点《牧羊曲》,谁跑调谁喝。
敢试试吗?
来源:潇洒宇宙UcUtq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