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美国正以空前的雄心推动其AI计划。在各种新闻里,我们对此已经听闻许久。但相信每个人都有困惑,美国人的钱从哪里来?中国如果要与美国竞争,钱够不够?
► 文 观察者网心智观察所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美国正以空前的雄心推动其AI计划。在各种新闻里,我们对此已经听闻许久。但相信每个人都有困惑,美国人的钱从哪里来?中国如果要与美国竞争,钱够不够?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预计,到2028年,全球数据中心资本支出将高达3万亿美元,而科技巨头们的现金流仅能覆盖一半,留下一场1.5万亿美元的“融资鸿沟”。
美国靠谁来填补这个缺口?答案是,美国的退休金储备。
美国的科技公司通过发行高等级债券筹资,而寿险公司则将巨额养老金注入这些债券,以匹配退休人群的长期需求。
这种“退休资金助攻AI”的模式,是美国AI投资的独特路径,也是其在全球AI竞赛中的领先优势。问题是,其他国家为何难以复制?中国能否迎头赶上,又将如何以独特的策略反击?
OpenAI、甲骨文与软银为扩展星际之门 (Stargate) 计划宣布新增五处AI数据中心
美国的资金来源
美国AI计划的资金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依托其成熟的金融体系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根据斯坦福2025 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2024年全球AI私人投资创纪录,美国独占1091亿美元,是中国93亿美元的近12倍,凸显美国在私人资本主导的AI投资生态中的绝对优势。
这些资金主要来自三大来源:
首先,风险投资(VC)和私募股权市场如火如荼。2025年,美国已有33家AI初创公司融资超过1亿美元,包括Anthropic、xAI和Mistral等巨头完成的10亿美元级“巨额轮次”。全球VC资金的50%以上流向AI,其中美国占比超过75%。
这得益于硅谷的生态。投资者对AI的热情推动了“巨额融资”浪潮,甚至包括“收购式招聘”(acqui-hires),以快速吸纳顶尖人才。
其次,债券市场成为科技巨头的主力融资工具。2025年前10个月,美国投资级企业债券发行额占整个公司债券市场的三分之二,总额超过2万亿美元。 甲骨文、Meta和Alphabet等AI领军者已发行多笔巨额债券,预计明年高等级债券市场将吸收3000亿美元的AI数据中心融资。
这里的关键买家是寿险公司。2025年美国年金销售创纪录,达3450亿美元,这些资金需投资长期资产以对冲“长寿风险”。摩根士丹利策略师指出,寿险公司已成为信用市场的“最大边际买家”,将信用利差推至1990年代以来最低水平,推动债券收益率走低。
最后,政府与企业双管齐下。美国联邦政府2025财年投入33亿美元用于非国防AI研发,同时亚马逊、Alphabet、微软和Meta等“超级科技公司”计划在2025财年总计投资3640亿美元,用于数据中心和AI基础设施。这些投资不仅填补了融资缺口,还直接贡献了GDP增长:2025年上半年,AI相关资本支出占美国GDP增长的1.1%,超过消费驱动。
简而言之,美国的资金池由多轮驱动:私人资本主导创新,债券市场提供规模化融资,退休金则确保长期稳定性。
为什么美国能“烧钱”AI?
美国能在AI上投入巨资,还是源于其金融与创新体系的独特优势。全球AI私人投资的75%流向美国,这得益于其深度资本市场,尤其是AI“泡沫”效应吸引了海量资金。
自2022年ChatGPT推出以来,AI相关股票贡献了标普500指数75%的回报和80%的盈利增长。 微软等公司视AI为“万亿美元机会”,愿意支付更高利息换取先机。
更深层原因是生态闭环。美国拥有全球最活跃的VC网络、顶尖大学和相比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相对宽松的监管,孕育了OpenAI等创新者。联邦政策如出口管制进一步巩固优势,确保欧盟这样的盟友依赖美国AI技术。造成了AI投资可以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相比之下,其他国家难以匹配这种“私人主导、政府辅助”的模式。
不过,在AI投入上,我们既要看到美国的优势,同时也要看到美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当前巨额投资已显现明显泡沫迹象。2025年,科技巨头们承诺的资本支出高达数千亿美元,主要用于数据中心和芯片基础设施,这已超过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甚至在上半年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然而,这种“烧钱”模式高度依赖投资者对AI“万亿美元机会”的乐观预期。
一旦实际生产力提升滞后于预期,如许多企业AI试点项目失败率高达95%,或模型应用未带来预期回报,那么,泡沫破裂风险将急剧放大。历史经验显示,类似互联网泡沫破灭时虽留下了光纤网络等基础设施,但也导致纳斯达克暴跌78%、数万亿美元财富蒸发;如今AI投资规模更大、集中度更高,科技七巨头的市值已经占S&P 500的三分之一,一旦崩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系统性金融危机,波及养老金、债券市场乃至全球经济。
与此同时,正如心智观察所此前在文章中已经分析的,美国AI发展的另一大隐忧在于监管合规成本的快速攀升。
英伟达CEO黄仁勋在2025年11月公开警示,各州层出不穷的AI法规已形成“50个新规定”的碎片化格局,将统一的全国市场割裂成各自为政的堡垒,导致企业合规支出暴增。纽约州金融AI规则预计使华尔街机构年成本上升15%-25%,初创公司则需面对前置伦理审查、影响评估和第三方审计,开发周期从数周延长至半年。
这不仅抬高了创新门槛,还制造了诉讼风险和“联邦内关税”效应,这与中国的宽松监管+能源补贴形成鲜明对比。黄仁勋直言,如果美国继续沉浸在“犬儒主义”和过度谨慎中,中国凭借人才红利、低成本运行国产芯片,将在AI竞赛中实现不可逆转的领先。
这番“中国要赢”的警告,虽事后被其软化解释为“中国在AI领域仅落后美国几纳秒”,却真实反映了美国的监管泥潭可能大大侵蚀AI领域的竞争力。
中国能做到吗?
AI是全球竞赛,但多数国家在投资规模和执行力上落后美国。还是根据斯坦福的数据,2024年,美国产生了40个有影响力的AI模型,遥遥领先。中国产生了15 个,在缩小差距,而欧洲和新兴市场更显疲软,欧洲只有3个。
世界其他国家为何难以复制?一是资金缺口巨大。欧洲整体落后于美国,主要因VC短缺和技能人才不足。二是监管壁垒,欧洲的法规更注重伦理,导致投资滞后,抑制初创企业。
民间投资的差距就很大。从2013年到2024年,美国的人工智能民间投资累计超过4700亿美元,而欧盟国家约为500亿美元,英国为280亿美元,加拿大为150亿美元,日本为60亿美元。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是早期投资。美国在计算、软件和数据库领域进行了早期且超大规模的投资,从1995年到2021年,这些领域的年度实际投资增长了十倍以上,远远超过其他先进经济体的增长幅度(后者仅为2至4倍)。这些早期投资提供了计算能力、网络和硬件,使美国在AI相关创新和扩散方面处于早期领先地位。
总体来说,美国在AI容量和能力上全面领先先进经济体。
高端计算,尤其是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对于大规模模型训练和基于推理的任务尤为重要。美国在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的累积容量中占据主导地位,估计控制着全球 74% 的高端人工智能计算,而中国占 14%,欧盟占 4.8%。
过去十年,美国的数据中心建设激增。截至2024年,美国估计拥有4049个数据中心,远远超过欧盟(2250个)、英国(484个)和中国(379个)。仅在2024年,美国的数据中心容量就增加了5.8吉瓦(GW),而欧盟为1.6 吉瓦,英国为0.2吉瓦。按人均计算,美国服务器基数为每千人99.9台,远超其他发达经济体和中国。
不过在能源基础设施上,中国更具优势。数据中心带来了电力需求大幅增长。十多年前,中国的发电容量超过了美国,装机容量约为3200吉瓦,而美国为1293吉瓦,欧盟为1125吉瓦。仅2024年,中国就增加了429吉瓦的净发电容量,是美国净新增容量的15倍多。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的电力消耗将增加一倍以上,其中美国和中国占增长的80%。
中国能否复制美国模式?答案是“能,但路径迥异”。
2024年,中国民间AI投资虽仅为美国的1/12,却通过国家主导的“新型举国体制”展现韧性,例如专攻AI的长期VC指导基金。国家资金注入的优势,是可以确保连续性,不受经济周期影响。
中国的竞争策略有三板斧:一是“应用导向”。不同于美国追逐通用AI(AGI),中国更聚焦AI融入日常生活和产业,目标是到2027年实现广泛应用,到2030年,AI将整合进90%经济体。二是成本革命。中国凭借规模经济和本土芯片,降低AI部署成本,挑战美国的主导,这背后是高等教育人才红利的支撑,中国每年STEM博士产出已经远超美国。三是全球布局。在美国实行出口管制的情况下,中国有机会输出AI能力到“一带一路”、“全球南方”国家。
中国的核心优势并非“烧钱”规模,而是以国家战略为指挥棒、成本创新为杀手锏筑起的“不对称防线”。DeepSeek正是以极致开源和低成本推理,颠覆了美国“高价闭源”的商业范式。2025年1月,DeepSeek突然引起全球关注,成本创新是重要原因。当时DeepSeek V3把推理成本做到仅为每百万token 0.14美元,是OpenAI GPT-4o的1/35。企业无需为“天价API”买单,即可将AI嵌入客服、医疗、工业质检等应用中。
说到底,AI竞赛不止是技术的较量,更是资金与模式的博弈。未来,谁能将AI转化为生产力,谁就将主宰下一个时代。
来源|心智观察所
来源:科技袁人袁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