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回村,正好看见邻居王大爷蹲在田埂上抽闷烟:“种了一辈子地,缴了十几年公粮,现在每月养老金才100多块,老了可咋整啊!” 这一幕看得我心里发堵,难道农民半辈子的辛苦付出,就换不来踏实的晚年?
前几天回村,正好看见邻居王大爷蹲在田埂上抽闷烟:“种了一辈子地,缴了十几年公粮,现在每月养老金才100多块,老了可咋整啊!” 这一幕看得我心里发堵,难道农民半辈子的辛苦付出,就换不来踏实的晚年?
不光是王大爷,我三叔也一样。上世纪90年代那会儿,家里几亩薄田的收成,一半都得缴公粮、售余粮,实打实给国家粮食安全扛了活。可如今他都65岁了,除了那点基础养老金,啥额外保障都没有,就连生病住院都得掰着指头算开销。这就是千万农民的现状:功劳没少立,养老却没底气。
好在最近有个好消息!“十五五”规划建言里,农民视同缴纳养老保险的提议彻底火了!全国政协委员早就提交过相关提案,说农民缴公粮、出义务工的那些年,就该算成养老保险缴费年限。这一提案一出来,某平台相关话题播放量直接冲到5.2亿,网友清一色叫好:“早该这么办了!农民的贡献可不能忘了”。
可能有人要问,这事儿真能落地吗?其实已有试点案例了!山东、安徽不少地方,早就把农民参与“三线建设”“义务植树”的工龄视同缴费,不少老人每月能多领200到500块。河南还有个县更实在,明确1998年前缴公粮满5年的农民,退休后每月能多领80元养老金,这就是最实打实的信号啊。
我从财经角度琢磨,这事儿绝对不是“额外负担”。国家统计局有数据,现在我国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都到90%了,但人均月养老金才180元左右,跟城镇职工3000多元的水平比,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要是真能落实视同缴纳,按每年最低缴费档次算,农民平均缴费年限能多5到8年,月养老金大概率能涨30%到50%,既缩小了差距,还能带动农村消费,一举两得。
不过这里要注意,视同缴纳得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缴费年限咋认定,我觉得得以村集体的台账、当年缴公粮的凭证为依据,这样才公平;二是钱从哪儿来,其实可以从国家粮食安全专项基金、社保基金结余里统筹。这可不是啥“一刀切”的福利,就是对农民历史贡献的合理补偿。
给农民朋友们提3条实用建议:1. 赶紧把当年缴公粮的单据、村集体开的证明啥的整理好,别到时候认定没依据;2. 多盯着当地人社局官网,有视同缴纳的试点动态能第一时间知道;3. 要是现在还没相关政策,也能先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档次,毕竟多缴就能多得。
网红财经博主“财叔”说得特别在理:“农民的养老保障,不只是民生事儿,更是经济大事。让种地的人老了有依靠,才能让更多人愿意留在农村,守住国家的粮食根基。” 我特别认同这话,农民的付出,就该有制度性的保障。
现在这提案已经纳入“十五五”建言重点了,但争议也没断:有人说“财政压力太大”,也有人说“这是农民应得的”。你觉得农民缴公粮的年限,该算成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吗?这样的保障,真能让农民晚年过得安心吗?
来源:新月说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