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种水果已被列入致癌名单,吃多了会致癌,可信吗?真相来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8 09:25 1

摘要:在清晨的市场上,人声鼎沸,摊位上一筐筐鲜艳欲滴的水果总是格外诱人。王阿姨一边选着葡萄,一边嘴里嘀咕:“听说某些水果上榜‘致癌名单’,还说吃多了不好,这到底是真还是假?”

在清晨的市场上,人声鼎沸,摊位上一筐筐鲜艳欲滴的水果总是格外诱人。王阿姨一边选着葡萄,一边嘴里嘀咕:“听说某些水果上榜‘致癌名单’,还说吃多了不好,这到底是真还是假?”

旁边的李叔叔也来凑热闹,“我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说‘火龙果和榴莲’都不能多吃,太吓人了。”到底哪些水果会致癌?“致癌名单”又是怎么一回事?今天,跟着权威医学视角,一起来揭开真相。

媒体渲染的“致癌名单”背后,真真假假、谣言与真知交杂。很多人一看到“致癌”二字,便谈之色变,甚至开始“戒掉”原本自己喜爱的水果。

可真相果真如此吓人吗?还是仅仅被网络信息制造了恐慌?本期文章,我们将通过权威数据和科普解读,带大家全面还原“致癌水果”背后的科学事实。其中一个误区,很可能连你自己多年来都没察觉到。

首先,关于“水果致癌”的说法,往往来源于网络文章或自媒体断章取义。比如流传最多的“火龙果、榴莲、葡萄”等往往被无端列入“致癌名单”。医学专家反复强调:至今权威癌症防控组织并无将任何常见水果列为“致癌物”

在流行说法里被频繁提及的两种水果,主要指的是桔子和榴莲,原因多为如下几点,

“吃多上火”与“致癌”被混淆,坊间老说法认为上火等同致癌,其实毫无科学根据。

这些水果糖分偏高,有些研究显示高糖饮食与肥胖、代谢综合征风险升高,间接关联某些癌种风险,但并不等同“水果可致癌”。

有研究检出部分水果表皮农残超标或以亚硝胺类物质残留为引子,实际上正规合格产品经过清洗、正常食用,不会有“致癌风险”。

火龙果、榴莲、葡萄等普通水果,本身并不含一级致癌物,也不存在“吃多了必致癌”的科学证据。

再举一个例子,2015年IARC曾将加工肉类列为一级致癌物,但到目前,没有任何水果被权威国际机构列入致癌物清单。因此,所谓“致癌水果名单”来源并不权威,更多是谣言传播

从全球范围看,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及多项队列研究均指出:充足摄入水果和蔬菜,对多种肿瘤风险有保护作用。如发表在《柳叶刀》2021年大型Meta分析显示,每天增加200克水果摄入,结直肠癌风险下降约12.6%,同样能降低胃癌、肺癌发病机会。

水果本身极少含有致癌成分。偶有个别情况需警惕。

部分水果含有黄曲霉毒素,长期大量摄入确实是肝癌高风险因素。但健康人日常选购新鲜水果并不会遇到这类风险。

有关于农药残留、硝酸盐超标等潜在担忧,中国疾控中心等权威机构每年监督抽检均排除系统性大范围高危暴露。正常情况下,通过清水冲洗或者去皮,可以有效去除80% - 90%农药残留

相比之下,水果中富含多种抗氧化剂,能中和自由基,有助降低肿瘤发生概率。正是因此,《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每天摄入200-350g新鲜水果,而不是完全回避。

专家特别提醒,只有在水果量极度超标,导致肥胖、血糖异常等间接性代谢异常时,才可能提升某些肿瘤风险。而对普通人来说,适量吃水果反而更有利于预防慢病

应该怎么选、怎么吃,才能既享受美味,又躲开健康隐患?

权威营养师建议,日常注意以下几点,可以大大提升安全性。

多样化选择:多种颜色水果轮流食用,如橙、猕猴桃、苹果、蓝莓,避免长期单一某一品种。

控制量:每日水果总量建议不超过350克左右,过量仍可能造成能量摄入超标,间接增加代谢病风险。

注意保存安全:不吃霉变或出现黑点的水果,以防摄入黄曲霉素等毒素;采购后冷藏保存,避免常温放置太久。

活用吃法:清洗或去皮,能去除大部分表面残留。榴莲等高糖水果适量尝鲜,糖尿病人群酌情控制。

指标控制:肥胖或糖尿病患者,建议在正餐后适量摄入,并定期监测血糖变化。

对于大部分健康人而言,水果不是致癌元凶,反而是膳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朋友圈如何流传“致癌名单”,只要把握适量与安全两条底线,合理吃水果有益无害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分享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2018年癌症预防食物报告》

中国疾控中心. 2022年中国居民饮食调查分析报告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饮食与癌症预防建议

来源:楠医师说健康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