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不法的孙尚香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8 09:14 1

摘要:纵横不法的孙尚香

孙夫人(?—约223年),吴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东汉末年讨虏将军孙权之妹,左将军刘备的夫人。正史《三国志》中仅以孙夫人相称,其真实名讳失传,孙尚香这一广为人知的称呼源自近代京剧演绎。

建安十四年(209年),赤壁之战硝烟甫散,孙刘联军虽击退曹操,却仍面临北方强敌的持续威胁。为巩固脆弱的同盟关系,孙权做出政治联姻的决策,将时年约十六七岁的妹妹许配给年近五十的刘备。这场婚姻从伊始便充满功利色彩,《资治通鉴》明确记载其目的为固好,即通过亲属关系绑定双方政治利益。对于正值青春年华的孙夫人而言,这无疑是一场被动的牺牲;而刘备面对这位特殊的新娘,亦始终怀着复杂的戒备之心。

孙夫人的到来,带着江东豪族女子特有的刚猛气质。《三国志》载其才智敏而且刚强勇猛,有她的同宗兄长们的风格,更令人称奇的是,她的闺房中常年有百余名执刀侍婢守卫,即便是身经百战的刘备,每次入内都心常凛凛。这种前所未有的武装新娘场景,不仅展现了孙夫人对传统妇道的颠覆,更折射出这场政治婚姻下的深层不信任。蜀汉谋士法正敏锐察觉到其中隐患,力劝刘备与孙夫人保持距离,足见她已成为刘备集团内部的潜在风险。

刘备驻守荆州市公安县(今湖北公安)期间,孙夫人的处境愈发微妙,陷入政治、性别与空间的三重困境。从政治维度看,她既是孙权安插在刘备身边的眼线,又是刘备集团不得不提防的肘腋之患。诸葛亮曾坦言当时的严峻局势:主公在公安也,北畏曹操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这番话精准道出孙夫人在三角关系中的尴尬位置,她个人的意志与情感,早已被裹挟进两国争霸的洪流。

在性别秩序层面,孙夫人的行为方式与汉末女性规范形成激烈碰撞。她依仗孙权妹妹的身份骄豪跋扈,从江东带来的官兵也多纵横不法,这种特权姿态引发蜀汉集团的不满。为约束其势力,刘备特意任命性情庄重的赵云管理内事,试图通过礼制规范制衡这位特殊的夫人。而在空间层面,孱陵城(又称孙夫人城)的修建更体现双方的疏离,关于此城的由来,既有刘备为孙夫人筑城分居的记载,也有孙夫人猜忌刘备而自行筑城的说法,无论真相如何,这座位于公安城西的城池,都成了双方心理隔阂的物质象征。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率军入蜀争夺益州,孙刘联盟的政治根基出现松动。孙权趁机派遣大船前往荆州,迎接妹妹回归江东。此时的孙夫人做出一个极具争议的举动,打算将刘备之子刘禅一并带走。这一行为背后,既有对兄长政治意图的顺从,也可能暗含以刘禅为人质、维系孙刘关系的复杂考量。关键时刻,诸葛亮派遣赵云、张飞率部在江上拦截,最终成功夺回刘禅,史称截江夺阿斗。

这场惊心动魄的江面对峙,成为孙夫人与蜀汉彻底决裂的标志。此后她一去不返,杳无音讯。三年后(214年),刘备平定益州,正式迎娶吴懿之妹为正室,彻底抹去孙夫人在蜀汉的痕迹。《三国志》对其归吴后的事迹再无记载,这位曾经搅动荆州风云的奇女子,就这样从正史的叙事中悄然退场,只留下一连串待解的谜团。

正史中孙夫人的真实名讳始终成谜,后世对其称呼的演变恰是文化重构的典型案例。孙尚香这一名字最早出现于近代京剧龙凤呈祥《别宫·祭江》等剧目,凭借戏剧的传播力成为最广为人知的称呼;元代戏曲《两军师隔江斗智》中称其为孙安;《三国演义》则将孙仁作为吴国太之女的名字,后世多推断为孙夫人的原型;民间则因其刚烈特质赋予枭姬灵泽夫人等称号,日本作家吉川英治在《三国志》中更创造弓腰姬的雅号。

关于孙夫人的生母,《三国演义》塑造吴国太这一原创人物,称其为孙坚次妻、孙夫人生母,实则原型为孙坚庶子孙朗之母丁氏。正史记载孙坚正妻吴夫人生四男一女,而孙权共有两姐一妹,可见孙夫人应为吴夫人所生的嫡女或某庶母所生的庶女。从孙夫人以权妹骄豪的做派、侍婢百余人的排场,以及孙权大遣舟船迎妹的重视程度来看,她极可能是备受宠爱的嫡出女儿,这也解释了她为何能在男权社会中保持相对独立的人格。

孙夫人的结局在史料中并无记载,民间却衍生出丰富的演绎。毛宗岗评点本《三国演义》称,夷陵之战后讹传刘备战死,孙夫人悲痛欲绝,望西痛哭投江而死,后人为其立枭姬祠。这一情节显然是封建礼教下贞洁烈女形象的塑造,要知道汉末社会对女性改嫁本持开放态度,蔡文姬、步夫人等均有改嫁经历。毛宗岗千秋烈女的评语,实则是将明代的节烈观念投射到三国人物身上。有趣的是,今湖北鄂州仍存有孙夫人庙的传说,当地民间更倾向于将其视为守护一方的神灵。

变生肘腋源自《三国志·法正传》中诸葛亮对刘备处境的分析,原句为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肘腋代指心脏附近的要害部位,用来比喻内部潜藏的危机。这一典故不仅精准概括孙夫人在刘备集团中的敏感位置,更成为后世描述权力核心风险的经典表述。从现代管理学视角看,孙夫人的存在恰似组织内部的不确定性因素,她的双重身份使其既无法被完全同化,又不能被彻底排斥,这种困境在古今中外的政治联盟中屡见不鲜。

赔了夫人又折兵虽为《三国演义》的艺术创作,却比正史记载更广为人知。小说中周瑜献计假招亲扣人质,欲以孙夫人为诱饵夺取荆州,不料诸葛亮将计就计,促成孙夫人与刘备的真实婚姻,最终使孙权、周瑜落得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笑柄。这一典故的生命力在于它以喜剧化方式揭示政治算计的风险,当婚姻被异化为权力博弈的工具时,往往会出现事与愿违的反讽结局。值得注意的是,正史中并无假招亲记载,《资治通鉴》明确将联姻视为孙刘固好的主动策略,小说的改编显然是为了强化戏剧冲突。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孙夫人的评价极具张力:才捷刚猛,多有诸兄之风既肯定她的才智与勇气,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又点出她因身份特殊而表现出的特权姿态。这种看似矛盾的评价,实则精准捕捉孙夫人作为政治人物的复杂性,她的刚猛既是个人特质的展现,也是江东豪族女性地位的缩影;而她的骄豪则既是身份特权的体现,也是身处敌营的自我保护。

清代《全史宫词》中的步障明珠事渺茫,夫人归国翠帏凉。江东侍婢迎郎日,犹记刀光满洞房,则以诗意笔触定格孙夫人最具标志性的场景。刀光满洞房的意象与正史记载相互呼应,既凸显她与传统闺秀的迥异,也暗含对其命运的同情,当刀光剑影取代红烛罗帐,这场政治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凉的结局。

来源:小白白看小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