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了!“拉面哥”掉粉40余万,直言有人“找事”不会在赶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8 06:00 1

摘要:“3块钱一碗,15年不涨价”——这句标签曾把山东临沂大集上的程运付一把推到流量顶端。

“3块钱一碗,15年不涨价”——这句标签曾把山东临沂大集上的程运付一把推到流量顶端。

两年半过去,镜头里的他不再围着炭炉转,而是坐在补光灯前推销红薯粉条。

直播间在线人数从巅峰期的十万级掉到三千,单场GMV滑到2—5万,连投流成本都盖不住。

流量潮水退去,拉面哥正被拍在沙滩上,姿势还保持着当年拉面的弧度。

很多人把问题简单归结为“过气”,其实真正的裂缝藏在更深处:观众不是讨厌他,而是找不到继续停留的理由。

先看数据。

抖音227万粉丝,近30条视频平均点赞1.3万,比同类三农账号低40%;直播转化率0.8%,行业均值是2.5%。

平台去年四季度起把“三农”流量池切给“乡村振兴”主题,算法不再白送曝光,拉面哥又拿不出新钩子,自然流量像被突然拧紧的水龙头,只剩付费投流滴答续命。

每周播3—4次,场观仍掉,原因不是频次不够,而是“内容存货”见底——镜头一开,永远是“家人们这款粉条不勾芡也能炖烂”,观众耳朵先炖烂了。

再看供应链。

他卖的大葱、红薯、笨鸡蛋,产地确实在山东,但山东最不缺的就是这些。

没有地理标志、没有分级标准、没有独家包销协议,今天助播在A县收,明天代发在B镇装,品质像开盲盒。

粉丝第一次为情怀买单,第二次就要为品质算账,复购率跌到18%,低于同类店铺一半。

拉面哥不是败给黑粉,是败给“第二次失望”。

更隐蔽的杀伤在IP稀释。

当年网友驱车两百公里,只为在大集上吃一碗“三元拉面”,故事核心是“极致便宜+人间烟火”。

如今直播间里,他反复说“我给家人把价格打下来了”,点进去一看——500g粉条卖29.9,包邮门槛48元,观众数学再差也算得过来:这哪是三元拉面哥,分明是“二十九块九粉条哥”。

人设骨架被抽掉,情感账户透支,粉丝当然划走。

线下店本想“把流量变留量”,结果成了“把流量变存量”。

临沂首店8—15元定价,装修比大集干净,却少了炭火、寒风和赶集的大爷大妈,情绪场景被消毒成普通快餐。

开业三个月,日均翻台2.1次,保本线需4次。

原因无他:顾客在大集吃的是“故事”,在商场吃的是“面条”,而面条临沂满大街都是。

拉面哥的困境,其实是“个人IP—供应链—内容升级”三段式模型的集体卡壳。

流量红利期,个人IP可以单点爆破;红利结束,任何短板都会被算法和消费者双重放大。

想重新爬坡,他得同时做三台手术,缺一台都下不了地。

第一台手术:内容再定位。

与其在直播间重复“不贵、好吃、支持农民”,不如把“三元拉面”升级成“透明拉面”。

每月固定一天回大集,支起锅灶,继续卖三元一碗,全程直播,把利润差额以观众名义捐给本地小学。

既唤醒老记忆,又制造新话题,顺带把“公益”标签焊在人设上。

算法永远奖励“有讨论度”的场,而不是“有货”的场。

第二台手术:产品再分层。

低附加值农产品注定陷入比价红海,他该做“拉面哥”牌预制面——半干鲜面+配好的牛肉汤包,定价19.9元/两份,微波90秒出锅。

面体用山东高筋粉,汤包复刻大集牛骨老汤,外包装印他在大集拉面的剪影,把“三元”升级成“在家三元分钟吃到老味道”。

既差异化,又提高客单价,还能在冷链成熟的面食赛道里切一块“怀旧”细分。

供应链可与本地食品厂代工合作,自己专注前端品牌与内容,轻资产、快迭代。

第三台手术:渠道再分散。

抖音流量越来越贵,他得把“227万粉丝”当起点,而不是终点。

视频号里做“赶集日记”,小红书发“山东人这样吃面”,B站讲“15年不涨价背后的经济学”,每条内容挂车同款,但话术按平台调性改。

把鸡蛋分篮子放,才能把“偶然爆款”变“概率稳定”。

线下店也别急着扩张,先改成“快闪+直播基地”:周末在大集支透明厨房,周中把镜头拉回门店,观众线上点单、线下闪送,把“看拉面”变成“吃拉面”,场景互补,成本更低。

拉面哥的故事不是孤例,它给所有“草根爆红—直播变现”的从业者提了个醒:流量是贷款,不是工资,平台随时会收息。

只有把个人IP沉淀成品牌资产,把一次性情绪升级成可持续产品,才能把“贷款”变“股权”。

否则,当观众划走、算法翻脸、供应链掉链子,你再想回头煮那碗三元拉面,大集早已散场,只剩一口凉锅。

下一次直播开场,他或许可以不再喊“家人们上车”,而是笑着补一句:“今天这碗面,我还是只赚三毛,剩下的故事,咱们交给时间。

”观众要的不是便宜,而是值得;不是悲情,而是希望。

把三毛利润讲明白,把后续路径摆清楚,流量才可能重新掉头,回到那个寒风中拉面的山东汉子身边。

来源:德才兼备铅笔hmkxJ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