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可能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或者在网上看过很多书法名作的图片,感觉都差不多?觉得好坏看不出来?别急,今天我就带你用内行的眼光,像拆解一个精密的机械表一样,看看苏轼的这件手迹,到底妙在何处。保证你看完这篇,以后再看到类似的信札,你也能说出个一二三,而不是只能感叹“
好,各位朋友,咱们今天不来虚的,也不聊苏轼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趣闻轶事,就静下心来,好好品一品他的一件书法手札——《久留帖》。
你可能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或者在网上看过很多书法名作的图片,感觉都差不多?觉得好坏看不出来?别急,今天我就带你用内行的眼光,像拆解一个精密的机械表一样,看看苏轼的这件手迹,到底妙在何处。保证你看完这篇,以后再看到类似的信札,你也能说出个一二三,而不是只能感叹“真好,真有味道”。
一、首先,咱得弄明白咱看的是个啥东西
《久留帖》它不是一幅正儿八经创作的“书法作品”,不是苏轼铺开宣纸,磨好墨,说要写个传世名帖留给后人看的。它就是一封信,一封随手写下的便条。这就好比今天你给朋友发的微信语音和精心录制的播客节目的区别。一个是即时的、随性的,另一个是经过构思和剪辑的。
正因为是随手写的,所以这里面没有“表演”的成分,全是苏轼当时最真实、最放松的书写状态。他的学问、他的性情、他手腕运动的每一个细微习惯,都毫无保留地凝固在这几行字里了。看这种字,就像是在和900多年前的苏东坡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你能感受到他落笔时的情绪和节奏。这才是书法最迷人的地方——它不是死的艺术,它是活的。
二、那咱们从哪儿开始看呢?看笔法!
笔法,说白了就是笔在纸上怎么运动的。苏轼的用笔,有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偃笔”。你想象一下,毛笔不像铅笔那样直直地立着,而是有点侧卧着,笔肚子贴着纸面走。这样写出来的线条,就不是两边光滑、中间细挺的那种,而是给人一种“肉乎乎”的、厚重踏实的感觉。
你仔细去看《久留帖》里的笔画,特别是那些横和捺,是不是感觉墨色很饱满,线条的边缘不锐利,甚至有点毛毛的、涩涩的感觉?这就是“偃笔”的效果。它不是轻飘飘地滑过去,而是有一种阻力感,好像笔在纸上“犁”过去一样。这种笔法写出来的字,不会显得轻浮花哨,而是沉稳、质朴,有力量。这跟我们今天很多人追求写字要“帅”、要“飘逸”完全不同,苏轼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沉着的力道。
三、再看结构,字的长相有啥讲究?
单个字的结构,就是字的间架。苏轼的字,一眼看去,很多人会觉得“扁扁的”,甚至有点“压扁了”的感觉。为什么这么处理?这不是他写不好,恰恰是他高明的所在。
你把字压扁,重心就会降低,就像一个人扎马步,下盘特别稳。苏轼的字就有这种稳定感,绝不东倒西歪。但光稳就太死板了,他更绝的是在稳定中求变化。比如,他常常会把笔画向左右撑开,让字有一种横向舒展的气势。同时,字内部的部件,又会做一些非常巧妙的挪位、错落,比如这个部件抬高一点,那个部件压扁一点。
这就好比一个优秀的建筑师,在有限的地基上,既能保证房子的坚固,又能设计出高低错落、别有洞天的内部空间。你盯着《久留帖》里的任何一个字看,都会发现它绝不是四平八稳的“方块字”,它的姿态非常生动,充满了不经意的、自然而然的美感。
四、章法,就是字和字怎么排队
既然是信札,写字的时候肯定是跟着思绪走的,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所以《久留帖》的章法(就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布局)完全是自然流泻的,没有刻意安排。
你会发现字的大小是不一的,有的字突然写大了,有的字又缩得很小;行也不是一条笔直的线,而是有微微的摆动。但这所有的变化,都贯穿着一条无形的“气”。这股“气”把所有的字串联起来,让整篇字成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而不是一个个冰冷的符号。
这种布局,你没法用尺子去量,它全靠书写者当下的手感。这种“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是后世很多书法家拼命想模仿却很难模仿到位的,因为这是内心修养和纯熟技巧高度统一后,自然流露出的状态。
五、我们能从《久留帖》里学到什么?
说了这么多,可能你还是会觉得,好是好,但离我太远。那我们能从中汲取点什么用于我们自己呢?哪怕你不练毛笔字。
第一,审美眼光的提升。看完这个,你至少能明白,书法的美不光是横平竖直、工工整整。那种带着“手写味”的、自然的、甚至有些“笨拙”的线条和结构,可能蕴含着更深层的美。下次你再看到类似风格的字,就不会轻易地说“这字写得不好看”了。
第二,理解“自然”的价值。无论是写字、做文章还是做其他创作,最高级的境界往往是“不刻意”。苏轼的信札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放松下来,让你的技巧为你的内心服务,而不是相反。当你不再想着“我要写一手好字”时,你最真实的魅力反而会显现出来。
第三,练习的建议。如果你也练字,不妨试试暂时忘掉那些刻板的法则。找一本苏轼的法帖,比如《久留帖》这样的信札,不要去描摹,就是多看,用心去感受他笔尖的起伏和节奏。然后自己写字的时候,也试着放松手腕,追求书写的流畅感和自然感,而不是每一个笔画都必须完美无缺。有时候,带点“毛边”的真诚,远比光滑的完美更打动人。
好了,关于苏轼的《久留帖》,咱们今天就先聊到这里。希望我这些大白话的讲解,能帮你打开一扇小窗,窥见一点古人书法的奥妙。书法没那么神秘,它就在那笔墨点画之间,等着你去发现和感受。
来源:墨海书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