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今年医生都不想上班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8 03:39 1

摘要:88.2%的医生正在“电量低”状态——这不是夸张,是中国医师协会2024年10月刚放出的硬数据。

88.2%的医生正在“电量低”状态——这不是夸张,是中国医师协会2024年10月刚放出的硬数据。

换句话说,今天走进医院的10位大夫,9位都在“倦怠”红线里蹦跶,其中35-45岁那批正值“当打之年”的,92.5%已经累到麻木。

把镜头拉近,你能看到他们眼里不是光,是24小时待命的血丝。

有人把医生比作手机,病人一来就得满电开机。

可现实是:后台同时开了十几个App——门诊、手术、科研、病历、医保审核、患者微信、家属质问、网络舆情……电量哗哗掉,却没人给配快充头。

先说“电量耗竭”长什么样。

辽宁新民市一位60岁的沈主任,把“检查单”拼音打成“jian cha dan”,被截图送上热搜,网友群嘲“连字都打不对”。

没人关心他那天连续看了87个病人。

第二天,他照常7点30分开诊,只是口袋里多了一瓶速效救心丸。

再往上加一根稻草,就是“随时可能来的医闹”。

上海45岁的神经外科李医生,自己先倒在工作台上——腔隙性脑梗,病因只有两个字:过劳。

醒来第一句话不是“我没事”,而是“我明天的手术排好了吗?

”护士当场泪崩。

那一刻,医生连病人都当不成,只能算一张待处理的“加床申请”。

为什么没人喊停?

因为医院没有“暂停键”。

济南某三甲医院排班表像一张Excel迷宫:白班、夜班、备班、应急班,格子填得满满当当。

调查员问“累怎么办?

”护士长指了指墙角——那里竖着一排输液架,医生自己挂瓶继续写病历,俗称“边打点滴边开点滴”。

有人把希望寄托在“新规”。9月15日,国家卫健委给出一根“容错纠错”胡萝卜:非主观失误且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先教育再谈罚。

听起来像护身符,可落到一线,医生们只关心两件事——第一,谁来界定“严重后果”?

第二,教育记录会不会写进档案,影响晋升?

政策善意有了,细则没跟上,就像给马拉松选手递了瓶没开盖的矿泉水。

真正能让他们喘口气的,可能是“AI小秘书”。

北京、上海、广州10家三甲医院10月起试点“AI医疗助手”,50%入院记录、出院小结、医保清单它一键生成,还能自动揪出“左右肺写反”这类低级错。

试点一个月,医生文书时间砍掉37%,相当于每天抢回2小时。

一位麻醉科大夫说:“终于能在夜班后去幼儿园接一次娃,虽然娃认不出我,但老师认出来了。

可AI再智能,也替代不了人的温度。

真正让医生“回血”的,是“被看见”。

去年冬天,湖南一位老主任在门诊被家属指着鼻子骂“没医德”,旁边一位高中生突然站起来说:“叔叔,我观察你半小时,你连水都没喝,先喝口水再骂我老师行吗?

”全场瞬间安静。

那天,老主任在日记里写:“原来有人把我当人,不是神仙。

制度、技术、人文,三把钥匙必须同时转动——

1. 制度要给“安全垫”。

医疗责任险得跟交强险一样强制,只要合法执业,出事就有第三方赔,医生不再“一人做事一人当”。

2. 技术要给“减负阀”。

AI写病历、云会诊、智能排班,把重复劳动砍到最低,让医生把时间留给病人,也留给自己。

3. 人文要给“回音壁”。

医院设“情绪急救站”,同事、心理师、老前辈轮流值班,让想哭的人不用躲进消防通道。

有人担心:医生舒服了,病人会不会吃亏?

恰恰相反,研究显示,当医生倦怠分数下降10%,病人术后并发症就能下降6%。

医生不是“白衣神仙”,他们是“血肉路由器”——路由器过热,信号就掉线;医生过劳,生命通道就卡顿。

下一次走进医院,如果你看到接诊医生手边有半杯冷掉的咖啡,不妨先说句:“大夫,慢慢来,我信你。

”这句话像给手机插上的充电宝,虽小,却能瞬间抬升一格电量。88.2%的倦怠率不是医生的“个人故障”,而是整个系统的“过载警告”。

给他们容错、减负、被看见,我们才能在同一条船上,安全抵达健康的彼岸。

来源:喜庆的天空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