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首次发现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 ——南或河遗址 走近远古海南先民生活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9 16:21 1

摘要:在树林漫步时,你可曾想过,脚下的石头可能和古人看过的是同一块石头?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用石头狩猎、筑穴。‌石头不仅仅是时间的记录者,更是推动文明进步的基石。

《海南日报》(2025年5月19日B06/B11版版面图)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晓惠

在树林漫步时,你可曾想过,脚下的石头可能和古人看过的是同一块石头?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用石头狩猎、筑穴。‌石头不仅仅是时间的记录者,更是推动文明进步的基石。

近年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金波乡南或河畔,考古人员发现万年前的石器,揭开一段海南远古先民的生活密码。日前,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进南或河遗址,跟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侯亚梅等考古工作人员的脚步,在海南首次发现和面积最大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探寻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痕迹。

南或河遗址如何被发现?

一名特殊游客在河岸边发现一些与众不同的石头

南或河是昌化江和石碌河上游的一条支流,其北岸西北方向距离金波农场十九队约1000米处,隐匿着一处意义非凡的所在——南或河遗址。

近日,记者历经数小时车程,穿过一大片橡胶林,抵达南或河遗址考古现场。这里四周植被繁茂,深藏于群山环抱之中。站在这么偏僻的地方,记者不禁发出疑问:“究竟是怎样的机缘巧合,才能让这沉睡万年的遗址重见天日?”

南或河遗址位置图。

侯亚梅介绍,最初发现遗址线索的,是山西省临汾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周易。2022年,他到南或河游玩时,在河岸边的露头剖面(指在地表或地下自然暴露或人工开挖暴露出来的地层剖面)发现了一些与众不同的石头。“凭借职业敏感,他大概判断这里有层位。”周易随后将自己的发现告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赵凌霞。

2023年春,赵凌霞与侯亚梅首次带队到南或河遗址查勘,确认其为一处以旧石器时代为主体的文化遗存,遗址分布面积近5万平方米,是海南首次发现和面积最大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从2024年9月至12月,由侯亚梅担任考古领队,联合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山大学对南或河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

记者来到南或河遗址时,由于白沙的雨季即将到来,考古工作暂告一段落,考古现场地面覆盖着蓝色的防水帆布,整个考古发掘面积约100平方米。

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侯亚梅带领两代学生,组成三代人的研究梯队,与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山大学的考古工作者,以及白沙黎族自治县、金波乡有关部门人员,共同投入到这场与时间的对话之中。

烈日下,他们头戴草帽,手持工具,在遗址现场有序分工。有人负责清理表层泥土,有人专注记录文物位置信息,还有人将发掘出的遗物小心封装。

“我们一开始觉得100平方米的面积不算大,比较容易挖掘,没想到刚开始一个月就有了非常丰富且重要的发现。由于遗物密集分布,挖掘工作只能缓慢进行。”侯亚梅表示。

南或河遗址里都有啥?

在海南第一次发现这样一个文化序列完整、地层这么厚的遗址

整个河流沿线的众多点位都具有考古潜力

即使覆盖着遮雨布,记者仍能看到考古现场东侧的纵深坑道。侯亚梅介绍,考古工作者选择此处进行局部解剖,直至触及基岩层,便于及时掌握层位情况。“如果揭开遮雨布,露出剖面,就可以看到各个考古地层的层位标识牌”。

南或河遗址地层保存完好,堆积厚,最厚处达4米,地层从上到下可分为9层。从②a层开始出土文化遗物,包括陶片和一些精细磨制的装饰品。目前,出土编号标本已有6000余件,另外筛洗出来的标本还有2万多件。

其中,第④层出土的石制品最为丰富,面貌也特别多样,这让侯亚梅感到意外。“年代学专家通过光释光的手段,显示第④层的测年数据为1万年上下,更下面层位的年代也应该在1万年以远。”侯亚梅说。考古队同时还发现了火塘遗迹以及大量现场制作工具的遗物堆积现象。

④层出土的精美大型砍砸器。

无论是发掘出土的石制品,还是采集到的石制品,如今都存放在库房标本室,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可以看出遗址上原料丰富,古人的打制技术也相当成熟,能够采用多种方法制作不同工具,以满足生活需求。

“在海南第一次发现这样一个文化序列完整、地层这么厚的遗址。”侯亚梅感叹道。

从地图上看,南或河下游连接石碌河、石碌水库和昌化江。在2024年发掘期间,南或河遗址发掘执行领队、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刘扬带队沿着南或河流域开展了较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工作,发现了密集的旧石器地点,采集到不少石制品,即原始居民制作的各类工具。正在发掘的遗址点是其中的1号点。古代人类可能沿着河流而居,这里环境优美、水草丰茂。沿着南或河流域一带,考古人员大约发现了30个点位,并对其中一个点位进行了较小规模的解剖,发现地层清晰,还采集到年代样品。

侯亚梅表示,整个河流沿线的众多点位都具有考古潜力,可称为遗址群。已知正在发掘的南或河遗址1号点,层位分布范围和层位序列清楚,存在时间相对较长。

“南或河遗址真正的研究工作还未开始,但从出土的大量遗物来看,其潜力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填补了海南史前考古的空白。”侯亚梅说,南或河遗址为史前旷野遗址,代表着古人类曾在广阔露天旷野之地建造的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遗迹。此前,海南较有名的旧石器遗址是三亚落笔洞,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

如何从遗址观察古人生活?

从④层出土的丰富石制品可以想象古人在此地过得挺滋润

南或河遗址的每一寸土地,都在无声诉说着深埋在时光中的故事。

记者在库房标本室看到许多石制品,乍看与普通石头无异,但经侯亚梅介绍才知道每一件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

侯亚梅拿起两件在②a层发现的磨制石器,形似现代人的玉镯残缺件。“这两件特别不一样,犹如现代人的装饰品,虽然海南其他地方也发现过类似石制品,但这件磨制石器的年代可能较早。”她说。

②a层发现的磨制石器。

有一件稍大的石器,表面光滑,石面上有一道凹槽。“这是古人磨东西留下的痕迹,有点像磨石。”侯亚梅拿起石器,在灯光下引导记者仔细辨认,“这道凹槽很可能是古人加工某种细杆形尖形器具后形成的”。

在众多石器中,既有大块工具,也有小型物件。侯亚梅拿起一块②b层出土的小石块,它带有尖头,两侧凹陷,类似尖矛,“这应该是古人狩猎的矛”。

在③层出土的石器中,有一片薄锐的石片,边缘呈锯齿状,一面有清晰的打击裂纹放射线。“它可以当作刀,用来切肉或割草都没问题。”侯亚梅介绍。

谈到④层出土的丰富石制品,侯亚梅兴奋地说,这层遗物遗迹种类与数量之丰富,大大超出其他层位。“可以想象古人在此地生活的满足和愉悦,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力,除了丰衣足食之外,还从事其他创作提升生活乐趣,生活过得挺滋润。”她笑着说。

整体来看,南或河遗址石制品原料多样,有砂岩、火山角砾岩、火山凝灰岩、泥岩、片麻岩、灰岩、石英、水晶等,均取自河流砾石层,属于就地取材;类型极为丰富,有石核、石片、工具和断块等,其中石片数量最多,大部分长度小于5厘米。

工具包括中小型石片工具和大型工具,大型工具以砍砸器为主,器形厚重;小型工具则以石片为主,毛坯加工,包括各类刮削器、尖刃器、凹缺器、石刀等。遗址中,石核比例相对较低,大量小石片可能是大型工具制造过程中的副产品。

南或河遗址考古有什么意义?

发掘成果在考古新发现、科学研究、文化溯源和地方文旅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和社会价值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南或河遗址上的石器可能只是普通石头,但在考古工作者眼中,它们却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考古工作者具备专业知识和保护意识,能对出土文物进行鉴定,并借助科技手段开展研究。”侯亚梅说。尽管目前在南或河遗址尚未发现沉积物中的DNA证据,但这些石器的出土,极大拓展了我们对古人类生存状态、生产生活方式、生活范围和地理位置的认知。

南或河遗址发掘现场。

从旅游文化角度看,南或河遗址临近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公路,可长远规划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文化旅游建设工作。侯亚梅认为,海南考古资源相对匮乏,南或河遗址的发现丰富了海南的考古资源,为海南文化旅游增添了新的支撑点。

据介绍,南或河遗址的发掘成果在考古新发现、科学研究、文化溯源和地方文旅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和社会价值。

从考古发现来看,南或河遗址是海南岛已知首个保存最好、地层最厚、文化层序最多、遗址面积最大、文化遗物数量和内涵最丰富,且具有明确年代序列的一处史前旷野遗址,极大地丰富了海南地区史前考古的遗址类型和文化内涵。

在科学研究方面,考古发掘揭示了南或河遗址良好的保存状况和丰富的文化遗物、遗迹现象。连续的原生地层堆积为遗址形成过程、高精度测年和古环境重建提供了重要基础。丰富的文化遗物,特别是不同层位序列体现出的文化面貌差异,以及火塘等重要遗迹的发现,为古人类行为研究以及石器技术的层序演变与古环境耦合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此外,系统发掘获取的石制品技术和文化信息,为了解中国华南地区和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互动这一重大国际学术课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初步整理结果显示,南或河遗址发掘的石制品,具有中国南方砾石石器文化传统特征,但又不同于目前所见的中国华南地区的石器技术特点。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与东南亚和平文化对比,但又具有自身特色。接下来,研究团队还将通过显微镜研究石头上的使用痕迹和残留物,进一步了解工具的用途及其环境因素。

侯亚梅说,南或河遗址的考古工作还将长期开展下去,未来通过高精度测年和石器技术分析等研究,有望揭示这是具有独特内涵、具备自适应性发展序列的海岛史前文化,同时为有关和平文化传播路径的学术讨论提供新线索,并为和平文化北上还是从中国华南地区南下的学术议题提供新的考古证据。

南或河遗址出土的石制品。 白沙融媒体中心供图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南或河遗址联合考古队提供

在南或河遗址未来的研究蓝图徐徐展开之际,海南考古事业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

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南或河流域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为代表的海南旧石器考古,是该院2024年揭牌成立以来的重要考古工作之一,也是未来海南考古的重点突破口。该院希望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国内顶尖考古机构继续展开合作,共同开创海南考古新局面。

从上到下,南或河遗址各层位有何特点?

①a和①b层为现代表土层。

②a层为质地偏硬的红色土,出土一定数量的打制石器和少量磨制石器、陶器残片,火塘的发现表明原地埋藏的性质及史前人类的生活行为。

②b层土质为棕红色粉砂质黏土,出土一定数量的石制品,多为大中型砾石或石片工具,如砍砸器、边刃器等。

③层为局部出露的砂砾层,从北向南逐渐增厚。石制品面貌为中小型工具并存且伴有原料多样的小型石片。

④层为致密坚硬的红色砂质土,该层石制品数量急剧增多,石制品为大量中型或小型石片工具,同时富含各类原料和各种形态的小型石片群组。在该层发现大砾石周围散落大量小石片、石制工具的现象,这里可能是古人类从事石器打制活动的场所。此外,该层部分探方还发现大量果壳碎屑。

⑤层为红黄色中砂,质地较软,南部可见坡积透镜体。该层石制品数量变少,但仍以小型石制品为主。

⑥层为棕红色粗砂,质地坚硬,北厚南薄,顶部分布大量坡积砾石,内含较多石制品。

⑦层为灰绿色粗砂,质地坚硬,内含少量大型石制品,部分磨蚀严重。 ⑦层下为基岩风化壳。

来源:海南网信办代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