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管和谁相处,做到3个字你就赢了,这是高情商,也是大格局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作家周国平说道:“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这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确定的。”
人生在世,最难把握的是分寸,最该修炼的是边界。
话说得太满会伤,事管得太多会烦,线踩得过界会散。
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与人相处,不是越亲近越好,而是越尊重越长久。
做到“三不碰”这三字,既是给他人留余地,也是为自己积福气。
一不碰:不碰他人隐私,尊重是最高级的修养
郑板桥有句名言:"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世间万事皆讲究一个度,人与人之间更是如此。
过分热络的关心,往往适得其反;没有界限的亲密,终会两败俱伤。
与人相处,最难的不是展现聪明,而是懂得在适当的时候"装糊涂"。
不追问别人的私事,不窥探别人的秘密,不传播别人的隐痛。
这种"糊涂",不是真糊涂,而是深谙人情世故的通透。
古时有位书生,因战乱寄居在远方好友家中。
好友待他极为周到,不仅安排食宿,还时常嘘寒问暖。
一日,书生收到一封家书,阅后神色黯然。
好友出于关心,趁书生外出时进入书房,悄悄翻看了那封家书。
原来书生的父亲在战乱中失踪,生死未卜。
当晚,好友在饭桌上主动提及此事,并表示已托人帮忙寻找。
书生闻言却脸色骤变,次日便收拾行囊告辞。
他在留给好友的字条上写道:“承蒙照顾,感激不尽。唯愿心事得藏,尊严得存。”
好友这才明白,自己的关心实则越界,善意已成负担。
《菜根谭》有言:“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其无久处之厌。”
再亲密的关系,也要为彼此留一扇关上的门。
追问别人的隐私,看似是关心,实则是越界;传播别人的私事,看似是热心,实则是失礼。
真正有修养的人,明白什么该问,什么该沉默。
保持适当的距离,是对彼此的尊重,也是对情谊的保护。
二不碰:不碰对方底线,包容是最大度的智慧
曾国藩曾言:“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一处不可触碰的软肋。
可能是在意的人,可能是坚守的原则,可能是不愿被提及的过往。
不碰对方的底线,不是懦弱妥协,而是懂得包容的智慧。
识人不说破,知根不揭底,关系才能历久弥新。
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傅雷先生与画家黄宾虹的忘年交,便是这样的典范。
傅雷性子急,说话直,但对黄宾虹始终保持着最大的尊重。
当时黄宾虹的画作还不被主流认可,很多人批评他的画"太黑太乱"。
但傅雷一眼就看出其中的价值,不仅多次撰文推介,还主动帮黄宾虹联系画展。
最难得的是,傅雷虽然经常给黄宾虹提建议,但从不干涉他的创作。
有次傅雷觉得一幅画的题字位置不太合适,但他只是委婉地说这个地方若是留白,或许更有意境。黄宾虹听后欣然接受。
两人一个直率,一个温和,却成了莫逆之交。
在黄宾虹的最后岁月,他也经常提到傅雷的名字,称他是“平生一大知己”。
这份情谊,正是因为彼此都懂得尊重对方的专业底线而绵长。
成年人的世界里,知进退是一种智慧,懂分寸是一种修养。
再亲近的人,也要守住彼此的底线;再小的冒犯,也要及时道歉化解。
知道别人的底线在哪里是智慧,而守住别人的底线不触碰是修养。
有时候,看似退让的背后,实则藏着更深远的得到。
给人留面子,就是给自己积福报。
三不碰:不碰关系边界,分寸是最难得的成熟
《道德经》有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任何关系都有其特定的边界,亲情如是,友情亦然。
再好的关系,也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再深的交情,也要把握恰当的分寸。
碰了关系的边界,好意会变成负担,关心会变成压力。
上世纪90年代,有个很出名的“文人沙龙”,主持人是位德高望重的老作家。
每周日下午,一群文学爱好者都会聚在他家讨论作品。
有个刚毕业的年轻人小张,特别崇拜老作家,每次都最早到、最晚走。
起初老作家很欣赏他的热情,经常指导他写作。
但渐渐的,小张多次不请自来地登门拜访,周末一大早打电话讨论稿子,甚至擅自把老作家的私人电话告诉其他文学青年。
老作家虽然不快,但还是委婉提醒:“年轻人有热情是好事,但也要注意分寸。”
可惜小张没听懂暗示,依然我行我素。
最后老作家只好渐渐疏远他,沙龙也不再通知他参加。
世间所有长久的关系,都自带一份恰到好处的距离。
成熟的人,懂得在什么样的关系里,该站在什么位置。
不过度依赖,不强行介入,不理所当然。
把握好相处的分寸,让彼此都舒服,是最聪明的相处之道。
当你学会在恰当的距离外守望,便会懂得:最好的关系,不是亲密无间,而是亲密有间。
▽
《庄子》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与人交往中,最难得的不是热情,而是克制与分寸。
不碰他人隐私,守住的是修养;不碰对方底线,守住的是智慧;不碰关系边界,守住的是成熟。
来源:iy杂货店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