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则"广东美女陈女士去世,年仅38岁,家人透露原因,从确诊到去世仅一年"的消息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据了解,这位年轻女性因患晚期恶性肿瘤,治疗一年后离世。这一悲剧再次提醒我们:癌症早期筛查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近日,一则"广东美女陈女士去世,年仅38岁,家人透露原因,从确诊到去世仅一年"的消息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据了解,这位年轻女性因患晚期恶性肿瘤,治疗一年后离世。这一悲剧再次提醒我们:癌症早期筛查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癌症病例约380万,平均每分钟有7人被确诊为癌症。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中国肿瘤患者确诊时处于晚期的比例高达70%以上,而美国这一数字仅为30%左右。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距?本文从多个角度解析癌症早筛的重要性,希望能够提高公众对癌症预防的认识,避免更多悲剧发生。
根据中国抗癌协会发布的《2023年中国肿瘤预防与筛查状况报告》,我国仅有不到25%的人群进行过癌症筛查,而在日本和韩国,这一比例分别为85%和78%。细思极恐的是,大多数人直到出现明显症状才去医院就诊,此时往往已是中晚期。
许多人对体检的态度是"没事干嘛检查"或者"查出来也治不好"。这种认知误区导致了早筛率低下的现状。实际上,早期肿瘤的五年生存率可高达90%以上,而晚期可能低至20%甚至更低。
"癌症并非不治之症,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许多患者到我们这里就诊时已是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如果能早期发现,很多癌症完全可以治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
人体是精密的系统,当癌细胞开始生长时,身体会发出各种信号。然而,这些信号往往被忽视或误认为是普通疾病。中国医学科学院最新研究表明,超过65%的癌症患者在确诊前6个月内曾出现过明显的异常信号。
女性容易忽视的信号包括:乳房出现无痛硬块、不规则阴道出血、长期消化不良等。男性则常忽视:排尿习惯改变、持续性咳嗽、吞咽困难等症状。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着健康隐患。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如今40岁以下年轻人癌症发病率正以每年2%的速度上升。与老年人相比,年轻人癌症特点是进展快、恶性度高,一旦发现往往已是中晚期。
除了生命健康受到威胁外,癌症治疗的高昂费用也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巨大负担。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显示,一位晚期癌症患者的平均治疗费用约为30万元/年,而早期患者的治疗费用仅为7-10万元。更触目惊心的是,这些费用还不包括患者因病无法工作造成的收入损失和家属的照顾成本。
一项覆盖全国31个省市的调查显示,约85%的癌症家庭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若能通过早期筛查发现癌症,不仅可提高治愈率,还能大大减轻经济负担。
此外,癌症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中国精神卫生协会数据表明,约70%的癌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这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对治疗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癌症筛查手段不断丰富和完善。传统的影像学检查如B超、CT、核磁共振等仍是重要手段,但新型技术如基因检测、液体活检等正逐渐走进临床。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年报告指出,通过液体活检等新技术,早期肿瘤检出率提高了约35%,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治疗时间。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部分常见癌症的筛查体系:
肺癌:低剂量CT扫描可发现早期病变结直肠癌:粪便隐血试验、肠镜检查乳腺癌:乳腺X线摄影、乳腺超声宫颈癌:TCT检查、HPV检测肝癌:超声检查、甲胎蛋白检测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性别、家族史的人群,筛查策略也有所不同。例如,有肿瘤家族史的人群应比普通人群提前5-10年开始定期筛查。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证实,约40%的癌症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预防。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才是降低癌症风险的根本之道。
首先,戒烟限酒至关重要。烟草中含有70多种已知的致癌物质,与肺癌、食管癌等多种癌症直接相关。而过量饮酒则与肝癌、胃癌等密切相关。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5%的癌症死亡与吸烟有关。
其次,保持合理饮食结构。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天摄入400-500克新鲜蔬果,减少高盐、高脂、腌制食品摄入。震惊的是,一项涉及10万人的长期跟踪研究表明,长期高盐饮食人群胃癌发生率比普通人群高出56%。
再者,规律运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可降低多种癌症风险。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数据显示,坚持规律运动的人群癌症总体发病率比久坐人群低25%左右。
此外,保持理想体重、避免过度暴晒、接种相关疫苗(如HPV疫苗)等也是预防癌症的重要措施。
国家卫健委自2019年起实施癌症防治行动计划,将癌症早诊早治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然而,目前政策覆盖范围有限,筛查人群参与度不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癌症筛查的保险报销、政策支持方面仍有差距。例如,韩国将癌症筛查纳入国民健康保险全额报销范围,参与率因此大幅提高。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已有22个省市将部分癌症筛查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这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一步。
癌症防控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医疗机构应加强筛查技术研发与推广,媒体应传播科学健康知识,个人应提高健康素养,共同筑起抗击癌症的防线。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案例,如果那位年轻女性能够早期发现疾病,或许结局就会不同。在生命面前,没有"太麻烦"或"太贵"的理由。
建议各位读者根据自身情况,咨询专业医生制定个性化筛查方案。对于无家族史的普通人群,35岁后应至少每1-2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对于高危人群,筛查频率应适当提高。
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任何时候都不应忽视。预防胜于治疗,早发现意味着更多希望。让我们行动起来,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健康,不给疾病可乘之机。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023)》《中国恶性肿瘤预防与筛查指南(2022年版)》《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国癌症早诊早治专家共识(2021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来源:张医生健康分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