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7 21:20 1

摘要: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大别山南麓,秋色正浓。群山环抱间,太湖县刘畈乡的田野正慷慨馈赠着金色的丰收,累累硕果诉说着成熟的喜悦,一条条整洁的村路连接起白墙黛瓦的民居,一面面生动的文化墙讲述着红色往事。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这片充满魅力的红色热土上,民风淳朴、产业兴旺。刘畈乡在持续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以红色文旅唤醒革命记忆,以和美乡村映衬时代新貌,以金色丰收彰显振兴成果……正是这种多元融合的发展路径,让“太美太湖”的名片愈发闪亮。

激活红色引擎,文旅融合闯新路

“1947年秋,刘邓大军在刘家畈召开重要会议,制定开辟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在刘邓大军会议旧址,讲解员正为“红领巾”们讲述那段峥嵘岁月。如今,这座青砖黛瓦的旧址,已成为太湖县推动“红色+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载体。

依托刘邓大军刘家畈会议旧址、红二十八军柴家山会议旧址等红色资源,刘畈乡精心打造“红色研学+田园体验”精品路线。刘畈村以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为契机,整合散布的红色遗址,以一条“红军路”串联起刘邓大军刘家畈会议旧址、刘伯承司令部、陈锡联旧居等节点,构建起集红色研学与国防教育于一体的基地,并联动发展木耳、茶叶、金银花及果蔬采摘等农特产业。“游客在这里既能接受红色教育,又能体验茶文化,临走还能带上我们的农特产。”刘畈村书记凌春燕介绍,通过研学路线,年接待游客超过3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8000余元。

夯实生态根基,乡村面貌绽新颜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刘畈乡持续优化人居环境、发展富民产业,着力打造“有业态、有颜值、有活力”的和美乡村,推动农村从干净整洁向宜居宜业跨越。

走进洪河村金龙组,平坦的柏油路穿村而过,房屋整洁有序,文化墙点缀其间,成为一道亮丽风景。夜幕降临,路灯点亮村庄,孩子们在小游园中嬉戏,村民生活安宁惬意。

近年来,洪河村以省级美丽中心村建设为抓手,美化村容、铺设道路、安装路灯、整治河道、增植绿植,全面提升人居环境,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洪河村的蜕变是刘畈乡人居环境整治的生动缩影。刘畈乡以“五清一改”为统领,注重把握整治力度、财政能力与群众意愿,避免大拆大建,善用现有资源、变废为宝,绘就“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的乡村新画卷。

推进乡村振兴,既需改善人居环境,也需夯实产业根基。作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会议所在地,刘畈乡坚持“景村融合”理念,深挖红色文化资源,探索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推动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

做强特色产业,富民强村迈新高

刘畈村乘和美乡村建设东风,立足资源禀赋,打造四季采摘园,发展农业观光,推进茶文旅融合项目,实现红色遗址、农业观光园、采茶制茶体验区与茶香民宿有机串联。

近日,走进刘畈村牌楼组,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村民们分工协作、默契配合,有条不紊地将4万余袋沉甸甸的木耳菌包整齐码放入田间,为丰收播下希望。

马畈村将刘邓大军三纵某团驻地旧址(戴氏宗祠)改建为村史馆,全面展示红色历史与农耕文化,吸引众多游客参观。馆前空地种植的金丝皇菊,不仅美化了环境,更成为富民产业。

“我在菊花基地干活四五年了,平时薅草、摘花,一天能挣100元左右,一年增收几千元,还能照顾家里,很满意。”马畈村村民胡大姐笑着说。

眼下,连片菊花竞相绽放,村民穿梭花海忙碌采收,丰收喜悦洋溢田间。“基地每日可采鲜花约700斤,制成干花100斤左右,预计今年为村集体增收十余万元。”马畈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戴宋鑫表示,下一步将依托农耕文化、红色资源与金丝皇菊基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持续增收。

环境改善、村庄变美、农民生活更富足……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不仅勾勒出乡村新貌,更凝聚起奋发向上的力量。刘畈乡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未来将持续发力,坚持美村与富村并进、塑形与铸魂并重,深挖红色资源,发展绿色产业,全力打造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吴启义)

来源:小强聊农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