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龙江少数民族赫哲族的一项非遗瑰宝在宣传中频频提及,它不仅是黑龙江流域渔猎文明的活态记忆,更成为冬季旅游中一张充满民族底蕴的文化名片,它便是黑龙江省冬季非物质文化遗产伊玛堪——赫哲族世代相传的口头说唱艺术,而…
11月8日至9日,由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重点客源地旅游宣推促消行暨2025年黑龙江省冬季旅游宣推活动在杭州举行。黑龙江少数民族赫哲族的一项非遗瑰宝在宣传中频频提及,它不仅是黑龙江流域渔猎文明的活态记忆,更成为冬季旅游中一张充满民族底蕴的文化名片,它便是黑龙江省冬季非物质文化遗产伊玛堪——赫哲族世代相传的口头说唱艺术,而这背后,离不开79岁老人黄任远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与耕耘。
冰原上的文化瑰宝:赫哲族伊玛堪的口耳相传
赫哲族,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世代聚居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以渔猎为生,被称为“鱼皮部落”。在没有文字的岁月里,他们用口耳相传的方式记录历史、传承智慧,伊玛堪便是这份文化遗产中最璀璨的明珠。
伊玛堪无乐器伴奏,说唱结合,讲述着氏族征战、降妖伏魔、渔猎生活的故事,被誉为“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一部长篇伊玛堪往往要连续说唱数日甚至数月,歌手凭借即兴发挥的“因特鲁”技巧,让故事在代代相传中不断丰富。2006年,伊玛堪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
在2025年7月佳木斯召开的黑龙江省旅发大会上,伊玛堪作为黑龙江文旅融合的核心资源被重点推介。如今,冬季的赫哲族村落更成了体验这份非遗魅力的绝佳之地:游客们围坐在暖烘烘的鱼皮帐篷里,听歌手吟唱千年史诗,品尝赫哲族特色鱼宴,参与鱼皮制作、桦皮雕刻等传统技艺体验,伊玛堪已从昔日的民间说唱,变成了连接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重要纽带。
异乡人的文化之约:从杭州知青到赫哲文化守护者
谁能想到,如今深耕赫哲族文化研究的权威专家,是一位来自江南水乡的杭州人。1947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的黄任远,1969年响应号召,从杭州一中毕业来到黑龙江同江县插队落户,这一来,便是57年。
初到同江,黄任远被分配到三村公社插队,后来因文笔出众,先后担任公社广播站编辑、佳木斯广播电台驻同江记者、同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同江是赫哲族聚居地,工作中,他常与赫哲族人打交道,那些充满渔猎气息的民间故事、悠扬的民歌和震撼人心的伊玛堪说唱,深深吸引了这位江南青年。
“那时候不懂赫哲语,老人们唱伊玛堪,我只能跟着听个热闹,但能感觉到那里面有深厚的东西。”黄任远回忆,当时赫哲族老人大多年事已高,很多珍贵的伊玛堪片段随着老人的离世而消失,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我当时就想,这些东西要是不记下来,以后就再也没有了。”
为了听懂伊玛堪,黄任远开始拜赫哲族老人为师,一句一句学习赫哲语。他把每个单词记在笔记本上,制作了一本3000多个词条的《赫哲语汉语日常用语对照》手册,随身携带,随时背诵。赫哲族人热情好客,喝酒是沟通的重要方式,滴酒不沾的他为了融入当地,硬着头皮学会了喝白酒,“赫家有酒先敬客,三杯以后尽开言”,喝下的是烈酒,收获的是信任与珍贵的文化素材。
在八岔村,他跟踪采访伊玛堪歌手吴连贵长达十年,从1970年到1980年,完整采录了老人说唱的13部伊玛堪片段、40余首民歌和50多个故事。1980年吴连贵临终前,特意嘱咐黄任远:“一定要把我讲的东西传下去!”这句嘱托,成了黄任远此后半个多世纪的精神动力。
半世纪的坚守:让赫哲绝唱走出冰原
1987年,黄任远调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从此走上了伊玛堪研究的专业道路。刚到社科院,他就承担了国家课题《赫哲族文学》的研究任务,为了补充第一手资料,他再次深入赫哲族聚居地,进行了四年的田野调查。
研究之路布满艰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科研经费匮乏,他和同事拿着1万元课题经费,既要下乡调研,又要整理资料、撰写书稿,常常入不敷出。为了出书,他四处奔走,最终在时任黑龙江省委副书记陈云林的支持下,获得1.5万元资助,才让《赫哲族文学》在1991年顺利出版。这本书被中国社科院专家评价为“用科学的记录方法,完整保留了赫哲族的文化记忆”。
为了让伊玛堪得到更精准的传承,黄任远创新记录方式,用国际音标标注赫哲语,再配上汉语直译和意译,形成了科学规范的文本。他主编的《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英雄叙事诗(赫哲族卷)》,收录了八部长篇伊玛堪作品,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伊玛堪的重要文献,还荣获了全国百部优秀少数民族图书奖。
退而不休:让伊玛堪走向世界
退休后的十八年,是黄任远科研成果爆发的时期。从2007年到2025年,他出版了35部学术著作,其中12部聚焦伊玛堪研究,包括《伊玛堪田野研究报告》《伊玛堪研究史》等重量级作品。他还多次走上学术讲坛,从黑龙江省图书馆的“龙江讲坛”到大连民族学院的学术会议,从武汉大学到贵阳民族大学,他把伊玛堪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为了让伊玛堪走向世界,黄任远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他辅导韩国延世大学博士生朴修真完成伊玛堪研究博士论文,授权她将14部伊玛堪作品翻译成韩文出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将他采录的《希特莫日根》译成英文,作为大学课堂教材;日本、法国等国的学者也纷纷翻译他的研究成果,让这门源自中国东北的古老艺术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薪火相传:让冰雪中的绝唱永续流传
如今,作为伊玛堪的研究者中年龄最大、研究时间最长的人,79岁的黄任远依然忙碌。他患有糖尿病、高血压,但只要一投入到伊玛堪研究中,就仿佛忘记了病痛。每天清晨,他都会来到书房,整理资料、撰写文稿,或是回复年轻研究者的咨询。作为黑龙江省伊玛堪研究中心的首席专家,他还在带研究生,培养伊玛堪研究的后备力量。
在他的影响下,一批年轻学者接过了传承的接力棒:中央民族大学毕业的候儒开展伊玛堪传承研究,出版专著;北京大学博士生韩成艳聚焦伊玛堪的文化变迁;他的研究生蒋满娟成功申报国家课题,继续深耕这一领域。同时,在他的建议推动下,黑龙江省成立了伊玛堪传习所,为国家级和省级传承人发放专项补贴,组织歌手到全国各地参加非遗展示活动,让伊玛堪的传承形成了良性循环。
非遗与旅游:一场双向奔赴
2025年的冬季,黑龙江的冰雪旅游持续升温,伊玛堪说唱表演成了游客必看的特色项目。在街津口赫哲族乡的传习所里,年轻歌手们身着传统服饰,吟唱着黄任远整理的伊玛堪片段,悠扬的歌声穿越冰雪,回荡在黑龙江畔。而在哈尔滨的书房里,黄任远正忙着整理最新的研究资料,他的桌上放着一个笔记本,扉页上写着:“把赫哲族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是我一生的承诺。”
从江南水乡到塞北冰原,从青涩知青到白发学者,黄任远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让伊玛堪这颗深埋在冰雪中的文化明珠重放光彩。如今,这门古老的艺术不仅成为黑龙江冬季旅游的亮丽名片,更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正如黄任远所说,“伊玛堪是赫哲族的,也是中华民族的,更是全人类的。只要我还能动,就要把这份传承工作继续下去,让冰雪中的千年绝唱永远流传。”
随着黑龙江冬季旅游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片冰雪大地,聆听伊玛堪的古老吟唱,感受赫哲族的文化魅力。而黄任远与伊玛堪的故事,也如同这冰雪中的暖流,温暖着每一个热爱文化、守护传统的人,激励着更多人加入到非遗传承的行列中,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