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算法推荐精准匹配需求、智能客服对消费者需求“秒回应”、虚拟主播24小时不间断带货……如今的网络购物俨然已经成为AI技术应用的集中展示区。技术的力量能够方便商家宣传、增强消费者购物体验,但部分商家与消费者却将AI当作钻空子的工具,滥用技术,催生了仿冒名人带货、虚
算法推荐精准匹配需求、智能客服对消费者需求“秒回应”、虚拟主播24小时不间断带货……如今的网络购物俨然已经成为AI技术应用的集中展示区。技术的力量能够方便商家宣传、增强消费者购物体验,但部分商家与消费者却将AI当作钻空子的工具,滥用技术,催生了仿冒名人带货、虚假宣传、大数据杀熟、恶意骗取退款等乱象。这些行为不仅扰乱了正常消费秩序,更可能触及法律红线。
名人效应陷阱:AI生成仿冒名人带货
“奥运冠军”推荐土特产、“知名主持人”推荐保健品,消费者基于对知名人士的信任下单消费,事后发现收到的商品与宣传严重不符,带货的名人均系AI生成,在AI技术加持下,甚至有“演员”打好几份工,在同一时间现身多个直播间推广不同产品。
针对AI生成名人带货,消费者需更加细心,擦亮眼睛甄别带货“名人”真假。一般而言,AI生成人物面部表情较真人而言相对僵硬、不自然,可能会出现口型与语音不同步情形,肢体动作相对不协调,在变换姿势时人物与背景可能出现模糊或穿模现象。但仅凭普通消费者识别远远不够,平台亦应担负起责任,今年9月1日起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明确,AI生成的文本、音频、图片、视频等内容需添加显式和隐式标识,平台应对文件元数据进行核验,添加相应提示标识提醒公众,对无标识疑似生成内容亦应添加风险提示。
虚假宣传陷阱:AI伪造完美品质
为保证购物品质,很多消费者已经习惯在网络查询“种草”攻略,帮助自己做出购买决策。然而这些“种草笔记”“必买清单”有可能并非已购买商品的消费者发布的真实体验,而是商家利用AI生成的虚假好评。还有商家用AI生成虚假商品展示,或生成根本不存在的“权威机构认证证书”吸引消费者购物,但到手货物与宣传内容完全不同。
【法官解读】
商家滥用AI虚假宣传行为不仅会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还构成消费欺诈:
面对商家的虚假宣传,消费者维权时需注意保留好相关证据,如商品宣传页截图、直播录像、支付凭证、与客服聊天记录等。在发现商家系虚假宣传时,可第一时间通过电商平台的官方投诉举报渠道进行反馈,若与平台协商无果,可以拨打12315热线电话等方式向监管部门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诚信故事 | 一笼包子,一份坚守,一生诚信
来源:中国信用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