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永信任命王明之子为俄罗斯少林总代理,皖籍同乡促成跨洋文合作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7 17:39 1

摘要:上世纪九十年代,记者跟随安徽省同乡会的同事到俄罗斯旅游,团里的同乡介绍说,这里最好玩的便是莫斯科郊外的新圣母公墓,是俄国上层人物和贵族的安息之地,人们称这里安息着历代的精英和骄傲,因此又称之为“名人墓”,更为让大家有共同兴奋点的是,这里还安葬着一名安徽同乡,那

上世纪九十年代,记者跟随安徽省同乡会的同事到俄罗斯旅游,团里的同乡介绍说,这里最好玩的便是莫斯科郊外的新圣母公墓,是俄国上层人物和贵族的安息之地,人们称这里安息着历代的精英和骄傲,因此又称之为“名人墓”,更为让大家有共同兴奋点的是,这里还安葬着一名安徽同乡,那便是当年名气不小的王明。

俗话说,异域他乡遇同乡,两眼自然泪汪汪。事实上安徽人的同乡观念还是比较强,于是大家一致同意去看看,还张罗了花圈,便留下一幅来自来自万里之外安徽同乡写的中文条幅的照片,以纪念这名曾经在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后来因种种原因不能叶落归根的乡亲。

看完王明的墓地之后,大家感受着那一段已经尘封的历史,有人提议大家去看看王明留在俄罗斯唯一的儿子,大家便拜会了这名同乡。在距离此处不远的一个并不大的训练场里,有一群俄罗斯青年在中国民乐声中有板有眼地练着,这群人的教练是一名个子不高、身材瘦削、两眼炯炯有神的中年人,他穿一身黑色中式服装,却用一口纯正的俄语,向学生解释着中国武术最深奥的学问。这位教练便是王明留在俄罗斯的次子王丹丁。

见到大家的到来,王丹丁十分高兴,毕竟远在他乡的人第一次遇到正宗的同乡,因此,用一口纯正的普通话热情地和大家打招呼,还非常好客地邀请大家到他家去做客。大家都没有推辞,便来到距离训练场不远的一个住宅区,他的住房为一室半,房间很宽敞,客厅按俄罗斯习惯铺着漂亮的地毯,墙上的中国画和满架的中文书又显示着主人深受中国文化的浸润。墙上还挂着一幅上了色的大照片,看上去年代已很久远,王丹丁说这是他和父母及哥哥的合影,照片上的一家四口很和谐,这也是他家在外国生活得最惬意的日子。

大家凝视这张照片,他的父亲王明留着大背头,身穿中山装,虽然头发已花白,但精神状态良好,与他并肩而坐的,是他的母亲孟庆树,气质深邃,雍容华贵,虽然岁月已过半百,然而风韵犹存,难怪被后人称为黄埔校花,而背靠后排的是两个小青年,穿着西服的是他的哥哥王丹芝,比自己差不多高半个头,穿格子衬衫便是次子王丹丁,那时还不到20岁。

王丹丁自己介绍说,1945 年生于中国陕西延安,父母对自己都非常好,从小到上学都一直把他们留在家里身边,在国内没让上过小学,由父母自己亲自教学。直到十岁那一年,跟随父母随父母去苏联后,一直呆在苏联,并且都加入了苏联国籍,现为俄罗斯籍。后来他的哥哥王丹芝在苏联学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在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工作,后来成为了一名军人,娶了一名苏联姑娘。自己则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上学,大学毕业后分配在远东研究所工作,由于当年王明在苏联享受着部级干部的待遇,一家人的生活过得优渥,住着分配的大房子,可谓是衣食不用愁,一切可谓是顺风顺水。他们享受着无忧无虑的日子,吃喝从不犯愁。一家子其乐融融,仿佛连天都为他们放晴。总的来说,他们的日子过得挺滋润。

表面上看,那时王明一家在莫斯科过着“诗和远方”的生活,实际上他们每天都把裤腰带勒得紧紧的。紧接着中国形势变了,苏联也不安生。王明昔日的政治人脉成了烫手山芋,孩子们面临的身份危机像苍蝇一样赶不走。王丹芝加班加点,一路小心翼翼,一句汉语都不敢多说。王丹丁更是自嘲“我是没根的歪脖子树”,哪边都扎不下去。兄妹之间甚至有了分歧,各自为前程打算,“家”这个词变得越来越空洞。外面人看着体面、风光,只有自己知道,这些光鲜背后的冷暖苦辣。分歧不断激化,根本没有“和解”的条件。时间像一只无情的拖拉机,碾过了他们的亲情,也碾碎了每个人的希望。

就在大家以为这家人风风光光,日子一帆风顺的时候,历史像扔下了一块大石头前苏联解体后,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是给他家的生活补贴取消了,特权被废除,家里住的大房子也收走了,无奈只好住在这种单身体公寓里,没有任何补贴的王丹丁只好自食其力了王丹丁回忆说,原因自己的“身份困惑”,弄不明白自己到底是算中国人还是俄罗斯人。

为此,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决定辞职不干,决定下海经商,然而,生意并不是那么好做,他自然想起“故国”,他就琢磨着通过教中国武术,一来解决了自己的身份困惑;二来练武来锻炼身体,让自己更强壮,最主要的是中国武术跟中国道教哲学紧密相连,主张的是“人与自然合为一体”。一开始注重个人身体的锻炼,最终追求的是个人与整个世界的融洽相处,没有想到他的这一决定 ,找到了心里头真正的安宁。不过,这次安徽同乡的来访,他命运的齿轮开始顺时针转动,因为经这次同乡的推荐,他也认识一名同乡名叫释永信。

王丹丁欣喜地翻出资料一看,释永信,本名刘应成,安徽颍上县黄坝乡三户刘村(原名花毛村)人,拿出地图一比对,与自己的老家安徽金寨梅山湖边槐树湾乡码头村,直线距离不到一百公里,释永信老家门前是淮河,沿河溯源,横跨两省,是少林寺山门前的少室溪,释永信父亲是水电职工,四海奔波,母亲带五个孩子下地种田,老家贫困,释永信童年不多的消遣是听人说书,说书人口中,少林寺藏身名山,僧侣各怀绝技,“云来雾去、像神仙一样”。

那时,才十几岁的释永信,拿着家里30块钱,背着旧被褥,坐三天汽车去少林。然而到了嵩山脚下,未遇古刹,只见荒田,破败庭院中,透过柱子就能望到残存的方丈室,但他成了这里的出家人。王丹丁再看看自己的老家安徽金寨双石乡码头村,也是位于安徽、河南交界之地,故有“鸡鸣听两省,狗吠闻三县”之称,这个皖西边陲的小镇,周围山高岭峻、依山傍水、关寨环列,史河、淠河即发源于此,自己的父亲王明经常提起这个故里。

于是,在俄罗斯生活了几十年的王丹丁,第一次以探亲的名义回到了阔别三十多年的故土,他首先与久未谋面的堂兄妹重逢,并一同前往祭拜了祖父。他走进码头村,这里是大别山腹地的一个山凹子,一座聚族而居小镇,在两岸青山静谧掩映下,稍显繁华。当地热心人士引领我们顺着街角一条小路向左侧小山进发。再向左,来到一房子前,这是一座考究的红房子,有点像纪念馆,门前没有任何文字标识,走进屋内,墙上挂满了照片,入门口写着王明的简介,这是当地人为王明修建的故居。

实际上王明的真正故居是史河上游,当年是治理淮河的重点工程,到梅山水库建成时,有着悠久历史和动人传说的金寨镇已是汪洋一片,不复存在了。王明童年和少年的老街和居所,已沉没梅山湖底,今天我们看到的只是一湖碧水。后来,当地人自发在湖的岸边的村子里,建起了一幢房子,存放他的一些照片之后,那便是人们所说的王明故居,我们看到这小村一幢幢小楼拔地而起,白墙红瓦,窗明几净。蓝天白云之下,背依青山,面临史河,景色怡人。东傍千年古寺——响山寺西瞰梅山湖,碧波荡漾,渔舟桨影。湖光山色,一片澄明。在旁边,我们还看到王明曾祖的坟地,上面记载着他的家世。

这次踏上故土首次回家后,王丹丁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向先进组织以及家乡的乡亲表达了由衷的感激之情,他的在自己的文章中感慨道:祖国的大好河山怎么欣赏都不够,内心总有难以言表的激动与触动。年过半百回到家乡,正逢国家发展的大好时机。那些在特殊时期降生的革命子弟,如王丹丁一般,因家庭背景使然,人生道路在某个节点上发生了难以言喻且无法挽回的转折,尽管命运未曾给予他们选择的权利,但对家乡的深情却始终如一,那份真挚的情感从未改变。

看完自己的老家之后,王丹丁又驱车来到颍上县黄坝乡三户刘村,一路是连绵的水田与玉米地,在曲折的乡道间兜兜转转,这个与码头村区别不大的小村,村子里那两幢红瓦和青瓦的平房,便是释永信的老家。王丹丁聆听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介绍,他才知道释永信的过往,那时叫刘应成幼年整日奔跑在田间地头的土娃娃,帮着家里人种地割草,喂鸡放牛。他的身板小小的,并没有太大力气,跟大孩子打架老吃亏,一吃亏眼泪鼻涕就糊满脸,那时他是个老实憨厚的孩子。以前大家都生活困难,饿肚子的孩子们老爱溜到人家地里偷点瓜果填肚子。但老实的刘应成却从没有偷鸡摸狗过,一直都本本分分的,所以大家对他的印象格外好。

后来,刘应成发迹了,得知有条村道泥泞得不像样子,但还没凑够修路的钱,他二话没说就掏出几万块让大家修路。心存感激的乡亲们干脆为他建了一条“永信路”,以此来纪念这位名人和尚。家中人丁很是兴旺,他上面有两个哥哥刘应保、刘应来,底下还有一个弟弟刘应彪。工人父亲早早去世,90多岁的老母亲如今已经被二哥接去城里养老。总体来说,村里人对他印象不错,王丹丁想,不像自己在码头村是不提起父亲,根本就没有人认识自己。

随后,王丹丁怀着激动的心情前往嵩山少林寺,专程拜访自己名副其实的同乡释永信,他先是进入山门的大雄宝殿前,由于他认为必须虔诚的原因,到达这里正传凌晨,这里没僧众们都,天正黑暗中,几星萤火般的红光由远及近,一位僧人持香逶迤而来。燃起香与烛,有风吹过,僧人将袍袖笼在灯上,泛起一层柔黄,空寂的殿堂里添了一抹安定温暖。殿外值班僧人打着响板绕寺而行,叫各处僧人起床,响板声由远而近,又渐渐远去,接着钟声次第响起。僧人们陆续到来,佛前施礼后,分立两侧。大殿渐渐站满了人,却仍是静可辨针。

紧接着大磬响起,僧众朝佛像顶礼三拜,一声悠长的梵唱破空而来,这是维那领唱《楞严咒》。接着鼓点般的木鱼笃笃而鸣,僧众随着木鱼的节奏唱经。木鱼声渐渐由缓而密,诵唱也随着加速,字句渐不可辨。念完《赞佛偈》之后,众僧排队绕佛像行走3周,并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王丹丁终于见到了主角,身穿袈裟的释永信接见了他。见到这位老乡他显得格外的亲切。

那一天,王丹丁介绍起自己的遭遇,让这位老乡释永信不胜嘘唏。接着也介绍起自己的跌宅起伏的经历:自己进入少林寺时,寺里破落如洗。30多位僧人没有足够的住房,冬天只能在大殿里打地铺。好在每人分得一亩地,僧人们都下田干活,一年打下万把斤粮食,能糊口。每天的早餐是咸菜、玉米粥,中午青菜加两个馍,刚能吃饱。天天一模一样的食物,被小和尚叫作“印版饭”,他他开始最为简朴的修行生活。清晨四点,他便起床进行早课,白天则与师兄弟们一起习武、诵经、劳作,挑水、种地、修缮寺庙,这些都是他每日的生活常态。现在好了,是先苦后甜,并说与王丹丁你的先甜后苦有得一拼。

不过,接下来释永信告诉王丹丁这位老乡,接下来你少林寺在俄罗斯的官方代表。并为他描绘了蓝图:你先得转换角色,从远东研究所的职员转身成为少林文化的推广者,使在俄罗斯的这块土地上得以生根开花结果。 此后,计划在俄罗斯建立一个少林寺风格的建筑群,其中包含少林寺大殿、练功大厅等,还将提供可坐禅、医疗的场所等,甚至在建筑规划上也考虑到了多种因素,致力于将少林文化全方位地呈现在俄罗斯民众面前。

自从接了少林寺的活之后,王丹丁真的不负老乡释永信之托,他先是从培训学员开始,他的武术中心办得很有成效,他带领学员在莫斯科的奥运村和外地的许多体育馆举行过表演,被莫斯科不少报纸和对华广播报道过。王丹丁将中国传统音乐、舞蹈、医学融于武术之中,向俄罗斯观念传播中国文化。同时,他带学员聚会,弄出的都是“全素席”,连俄国人经常吃的中亚风味的“抓饭”,也是用葡萄干、杏干等配制的。他的学生说,练中国武术后,有的跟一样,基本食素,然而仍精力充沛,练功不断。

接着,他还设计 “少林体能训练方案”,这种 “实用化改造” 让少林功夫突破文化圈层,成为一些重要场合的训练选择,他不还通过“健康服务 + 精神修行” 模式精准契合市场需求:武术中心同步提供中医推拿服务,禅修班与莫斯科心理诊所合作推出 “压力缓解课程”,形成 “教学 + 研修+实用” 模式 ,影响的确不小。

后来,王丹丁与释永信团队反复磋商:筛选标准既看功夫功底,更重禅修感悟,最终入选者涵盖 12 岁学生、65 岁退休老人及政府官员、警察等各阶层;两周行程中,每日清晨随僧众坐禅,上午练习五步拳、七星拳等基础功法,下午聆听《金刚经》解读,晚间开展 “中俄文化夜话”。表演环节更具深意:俄罗斯弟子玛莎领衔演绎少林大洪拳,形成 “传承与经典” 的对话。活动尾声,弟子们向释永信赠送描绘伏尔加河与嵩山的油画,释永信回赠定制佛珠,成为文化互鉴的经典场景。

尽管王丹丁与释永信的人生轨迹迥异,但在文化传播理念上高度一致。王凡丁从小受父亲王明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深厚情感,其创办武术中心的初衷便是 “让俄罗斯人了解真实的中国”。而释永信始终强调,少林对外交流的核心是 “以功夫为媒,传禅意为魂”,反对将少林文化简化为单纯的武术表演,当然,释永信佩服王丹丁父亲的才干,在一些场合说王明颇有演讲才能,常常口若悬河、出口成章、富于雄辩,他的文笔流畅,善于引经据典,同时他书法也是非常出色。这一点,我们看释永信的书法,也多少有王明书法的影子。

针对少林功夫在俄罗斯的影响,释永信曾在专访中坦言:“王丹丁先生的身份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可以说是对他最高的评价,不管如何,后来连普京专程造访少林寺,观看武僧表演并题词 “少林功夫,博大精深”,这一点可以说跟王丹丁做的那些事情有关联。

在王丹丁与释永信的推动下,少林文化在俄罗斯实现从零散传播到体系化发展的跨越。如今,俄罗斯全境已拥有数十家相关机构,形成 “莫斯科释延彬功夫学校”“圣彼得堡达摩中心” 等核心品牌。王丹丁主导的 “少林文化进校园” 项目更具突破性:莫斯科 12 所中小学开设的功夫选修课,采用少林寺提供核心内容、俄罗斯教育部改编的教材,课程不仅教拳术,更穿插 “少林与中国哲学”“武术礼仪与传统文化” 等模块,可以说起到非常积极且深远的影响。

如今,王丹丁年岁已高,很少从事日常运营,但此前他搭建的框架持续发挥作用。如今,伏尔加河畔的少林功夫的身影与嵩山古刹的晨钟遥相呼应,正是对这场跨越世纪的合作最好的延续。我们甭管释永信后续如何,但他选择王丹丁这个老乡为少林寺在俄罗斯的总负责,这一招棋下得还是可以的。

来源:音乐娱乐大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