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只是陈塘关总兵,为何却被称为三太子?破解哪吒的身世之谜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9 14:53 1

摘要:哪吒,这位三界最能打,人气最高,无人不喜无人不爱的小屁孩,可是武王伐纣的MVP之一,也是仅次于猴哥的中国神话超人气神仙。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独家发布,谢绝转载」

哪吒,这位三界最能打,人气最高,无人不喜无人不爱的小屁孩,可是武王伐纣的MVP之一,也是仅次于猴哥的中国神话超人气神仙。

这恶哪吒,可真叫我欢喜!

《哪吒2》的百亿票房已经说明了一切,但无论是《哪吒闹海》,还是《哪吒传奇》,又或是,都是近现代哪吒的形象,和神话传说中的恶哪吒,还是有那么一点小差距。

那这个呢?

《大正藏》存唐代哪吒像

又或是这个呢?

《毗沙门天王赴哪吒会》中的哪吒

大家好,这里是冷兵器研究所,这期我们就从“哪吒和亲爹”“三头六臂火尖枪”和“一代新爹换旧爹”三个角度,来和大家聊聊哪吒,一个总兵的儿子,为啥就成了三太子?

如今的哪吒,总是以小孩少年之类的形象出现,再不济也是女相男神。不过上个世纪日本《西游记》插画版的哪吒,却是这样的。

咋说呢,版本已经落后几个世纪啦。

但反过来讲,唐宋时期的哪吒,也确实是一副伟丈夫形象。

日本人改编的哪吒形象虽然离谱,但也算不上瞎改,日本这个哪吒其实非常符合在唐宋时代的哪吒形象。

比如辽宁朝阳的辽代石像画上的大圣哪吒太子,就是圆脸阔口,高鼻朗目的壮汉。以至于有网友开玩笑说,怪不得哪吒那么虎,原来他是我们东北这嘎达的,虎劲随根啊!

但其实,哪吒还真不是东北人!而是后来归化入籍的外国神仙。至于现在的小屁孩形象,那更是一代代版本更新后的结果。

但要想把版本更新的事说清楚,我们得先聊聊,哪吒他爹。众所周知,父亲不一定是爹,爹和爸爸不一定是同一个人。

简单来说,陈塘关那个“父慈子孝”的总兵老爹是喜当爹,哪吒真爹不是李靖手里那塔,那塔是他爸爸,也不是李靖,李靖是他父亲,哪吒他爹是佛教四大护法天王之一的毗沙门天王。

《毗沙门仪轨》中有描述,“天王第三那吒太子,捧塔常随天王”。

那塔虽然是天王的,但托塔的,其实是哪吒。

那时候,这对父子关系还很亲密。那个凶神恶煞护法金刚形象的哪吒,脾气也比魔童降世里更暴躁。

佛教典故《毗沙门天王赴哪吒会》中就有这么个故事:

哪吒因为自己举办法事没多少人捧场,就要拔剑砍人泄愤,最后还是自己老爹毗沙门天展示法宝中的阿弥陀佛,才让哪吒转怒为喜,救了在场众人一命。

这种“超雄”表现,以至于后来北宋文豪苏辙写诗吐槽这位大仙是“嗟尔何为独如此,业果已定磨不去。”

就,有点阿三内味了。

不过那时候的哪吒,也还不叫哪吒,而是叫这个:

Nalakūvara 或Nalakūbala

当然,只要不你研究佛教历史,不学梵文,你也没必要会念这个,真不是我不会啊。书归正题,我都不会念,不是,我都懒得念,古代老百姓就更不会念,或者懒得念了,于是“哪吒”这个音译的简称,就逐渐变成正式名号了。

大概就在隋唐时期。

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佛教迎来大发展,甚至有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的诗句,毘沙门天信仰也广泛传播。

尤其是军队中,在著名译经师不空金刚的著作中就有记载,说自己应唐玄宗所邀,登坛做法请来毗沙门天庇佑,解救了远在西域被吐蕃军所围困的安西都护府。

故事真假暂且不论,可以肯定的是,在唐代至五代十国时期,毗沙门天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类似后世关公的职责,成为当时士兵和将领们普遍尊拜的军神。

然后,佛教毗沙门天信仰就被大唐军神李靖的民间信仰给吸收融合了。

这个演化比较复杂,其中的关键有三点:

一是会昌武宗灭佛,这令曾经盛极一时的唐朝密宗开始走向衰落解体,毗沙门天信仰也遭受了重大打击。

二是毗沙门天在军中是类似军神的信仰,而李靖也是大唐军神,有相似之处。

三是毘沙门天和李靖信仰都集中在西北边疆的军队中,在地理区域上也有很大的重合。

发展到宋明后,人们只知李靖而不再信仰毗沙门天。于是,我们熟知的陈塘关总兵,托塔天王李靖,诞生了。

再多说一句,按照主创团队的说法,电影里的陈塘关是以桂林为原型设计的,而现实中的桂林,还真是由唐代的军神李靖设计规划了城市结构的,桂林的地标建筑逍遥楼正是由李靖亲自主持设计建造的岭南名楼呢。

佛教毘沙门天王被版本更新成了托塔天王李靖,哪吒自然也就跟着版本更新了。

他继承了原本毘沙门天王第三子,夜叉神系统护法神,卫护佛法,荡涤世间邪恶的职责,脾气却好了不少,至少不至于动不动就拔剑砍人了。

他的形象,也从原本佛教的“哪吒鸠钵罗药叉大将”、“南方哪吒鬼神王”、“召哪吒鸠伐罗天王”的夜叉神,逐渐演变成了《西游记》中的三坛海会大神,这位青年将军。

咋说呢,中国人心善,看不得好神仙相貌丑陋,拿了中国国籍,用上中国手机,自然就会被美颜。

不得不说,真帅。

哪吒进了门,但毘沙门天王的另外四个儿子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和亲爹一起,在在信仰传播的过程中逐渐被淡化,最终都被哪吒吸收,成了他三头六臂的神通。

原本苦哈哈,开哥宴会都没人来的药叉大将,也在《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一跃变成了交友广阔,手中有着六件神兵的富二代。

而在哪吒的众多兵器中,最有趣的,是风火轮?混天绫?乾坤圈?都不是!

还得是火尖枪啊!

它是神魔小说中极少数的,附着了元素效果的近战武器。

你看金箍棒,就是根变化如意的铁棒。

你看芭蕉扇,就是有着呼风唤雨能力的法宝。

混元金斗也好,斩仙飞刀也罢,法宝是有着特殊能力的宝贝,而兵器往往就是特别厉害的兵器,没啥特殊能力。

唯独火尖枪,它能喷火啊!

而且这玩意儿和佛教神话没有半文钱关系,是《封神演义》原创的,和其他原创法宝兵器没有本质区别。

而火尖枪之所以显得这么特殊,是因为它的原型很可能本来就会喷火,是在当时已经实装的古代军事科技。

在宋代,有一种现在被称为“飞火枪”的武器。这玩意儿是种火器,贼厉害,“临阵烧之,焰出枪前丈余”,就很有火尖枪那味。

它的主要用处是城防,在攻守城时,提供一种近距离的火力阻击,或者是被配给负责保卫火炮阵地的士兵使用。

到了明代,还有一种叫做梨花枪的武器,被认为极有可能是从飞火枪发展而来。而明代,火药武器已经得到大量使用,各式各样的火器有很多,梨花枪自然不仅仅只是一个喷火筒而已。

但遗憾的是,懂的都懂,我们现在很难找到相关的记载,只能在《火龙经》这本成书年代不详的文献中,获取有限的一点点信息。

在《火龙经》中记载了一种名叫“飞天神火毒龙枪”的武器,它的枪柄是用铜或铁打造,仅有一尺五寸(大约半米)的长度,枪杆上加装了四个火筒,两个喷“毒火”,两个发铅弹。

这个材质,这个长度,这四门火筒,不用想,肯定很重,不是单兵近战武器,并且绝对是个大杀器。

这可太适合作为小说的创作元素了,它们成为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哪吒武器的原型,也就不足为奇了。

是的,小说创作。

这或许是中国神话最特殊的地方——小说故事才是中国民间信仰的第一生产力。

在前文中,我们讲了毗沙门天王是怎么被李靖吸收的,讲了哪吒是怎么跟着老爹一起改变形象的,甚至还岔开话题先去讲了火尖枪。

但却偏偏没有讲哪吒究竟是怎么变成小屁孩,又如何变成中国本土道教神仙的?

因为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内容,必须统一一个认知,中国神仙和中国神话,没有任何神圣性,小说故事才是中国民间信仰的第一生产力。

而哪吒的形象变化,就隐藏着佛道儒三家信仰与理念的明争暗斗。

最先开炮的是儒家,或者是说文官集团。

宋朝官方有意打压军队中的宗教结社,宋哲宗时期就下令禁止军队内的宗教信仰。

文官集团也没闲着,针对毗沙门天王赴哪吒会》的典故开始发力,“三苏”之一的苏辙就曾作诗《哪吒》,批判哪吒悖逆父母,只知礼佛,不行孝悌。

但是,黑红也是红啊!

于是,佛家毗沙门天信仰面临灭族危机,为了拯救家族,暴躁伟丈夫哪吒站了出来,决定成为偶像。

哪吒青年将军形象就是在这个时期奠定了基础。

但形象的改变更多的只是迎合大众审美,相对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佛家面对儒家的批判,非但没有妥协,反而狠狠地踩了一脚油门,让哪吒在脱离家庭反父权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他们直接给哪吒加了一个“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的故事,让宋代儒家士大夫们血压飙升。

道教也没闲着,他们没直接掺和哪吒的事,而是釜底抽薪,对李靖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造。在道教谱录《云笈七签》中,李靖的名号已变为“九霞仙人”,其破敌所用战法已变为神仙所用的“九天玄女战法,并大量出现了伪托李靖所做的道教书目。喜当爹,喜得塔,其人也逐渐成为了道教谱系中的一员。

接着,小说家们也出手了。

明代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让哪吒彻底脱离了寺庙开门“F4”的毗沙门天,不仅把毘沙门天王变成了本土化的多闻天王,还让吸收了一部分毗沙门天元素的李靖成了哪吒他爹。

随后,百回本《西游记》继续加码,深化李靖和哪吒的父子矛盾。那塔,虽然还是佛教的,但成了佛祖赐给李靖宝塔,让哪吒见塔如见父。父子关系这都不是苏辙诗里的“只知拜佛不拜父”、“儿来见佛头辄俯”了,是那(内)塔才是人家哪吒的爹,没那塔,托塔那(内)老李早让哪吒攮死了。

让哪吒他爹,完成了从毘沙门天,到老李,再到那塔的华丽蜕变。

到了这一步,李靖和哪吒虽然都是天庭的大将,但仍有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算不提那塔,哪吒自尽之后,也是请求佛祖才获得莲藕化身复活。

不过不要紧,那辣个男人,会出手的。

《封神演义》中,太乙真人成为了哪吒的授业恩师,在哪吒自杀后让他获得莲藕化身。用来压制哪吒的宝塔,也成了燃灯道人的燃灯。

就此,《封神演义》的作者许仲琳,用一个燃灯“真是仙人班首,佛祖流源”的设定,让哪吒在民间信仰中脱离了佛教,成为了一位源自道教的本土神。

可仅此而已还不够,哪吒确实帅,但三观不能跟着五官跑,哪吒与李靖扭曲的父子关系仍是儒家的眼中钉。

于是,《封神演义》还做了一件事——把哪吒从青年将军变成了一个小屁孩,更是着重描写了父子间的感情纠葛。

在此之后的一系列改编创作都遵循了这个原则,让哪吒的年龄越来越小,把激烈的父子冲突,转变为了老父亲和闹别扭小孩之间的家庭纠纷。

渐渐地,哪吒也就成了童子形象。

到了民国时期,哪吒的形象已经和我们熟知的三坛海会大神基本相同了。

随着解放后各种小人书以及79年上影的《哪吒闹海》的上映,如今童子形象的哪吒已经在国人心中彻底深入人心。回顾哪吒形象的演变历史,这既是一个源自印度密宗佛教的神灵在中国本土化的历程,也是国人宗教观的一次深刻诠释。无论是一千多年前在敦煌画师还是数十年前的绘本画师,纵使他们笔下的角色虽然形象不同,但无论是张扬的药叉还是灵动的孩童,他们所描绘的“哪吒”,都是古老的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并在每一次改变与重构中,展现出中国人自古以来对自由,反抗,伦理,责任等精神文明问题的,深刻思考。

来源:冷兵器研究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