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亡速度太快兵源短缺 乌克兰欲造 3 万台地面作战机器人对抗俄罗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7 16:16 1

摘要:美国《国家利益》杂志(TNI):乌克兰计划制造 3 万部地面机器人用于对抗俄罗斯军队。不过该计划面临一系列难题:俄罗斯的轰炸可能导致乌克兰供应链中断,且在电子战设备密集运作的环境下,几乎无法为机器人提供稳定通信支持。

乌克兰武装部队将地面机器人用于多种作战及辅助任务,涵盖后勤运输、伤员后送、排雷作业,甚至火力支援。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TNI):乌克兰计划制造 3 万部地面机器人用于对抗俄罗斯军队。不过该计划面临一系列难题:俄罗斯的轰炸可能导致乌克兰供应链中断,且在电子战设备密集运作的环境下,几乎无法为机器人提供稳定通信支持。

乌克兰政府决定在本土大规模生产机器人作战系统,这一举措或能帮助乌克兰武装部队(VS U)降低成本,但俄罗斯的轰炸仍可能导致其供应链中断。

乌克兰武装部队第三独立空降突击旅指挥官、地面机器人作战系统操作员培训学校创始人维克托・帕夫洛夫(Viktor Pavlov)向国际媒体透露,到明年,乌克兰约需 3 万部地面机器人作战系统。这一目标看似艰巨,但需注意的是,乌克兰消耗军事储备(尤其需指出的是,其人员损耗速度)远快于补充速度。帕夫洛夫表示,提出 3 万部的需求是基于 “对伤亡情况的了解及规模扩张需求”。

乌克兰士兵正在借助机器人技术改变战争被动局面。

乌克兰计划在 2025 年底前向战场部署 1.5 万部地面机器人作战系统。仅今年第一季度,该国就已签订 31 份相关合同。这些系统大多由乌克兰自主生产,以降低成本。具体价格因型号而异: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和操作的小型机器人每部仅需 1 万美元(甚至更低),而更先进的系统单价则高达 5 万美元,部分型号价格还会超出这一范围。

乌克兰第五任总统、MP(欧洲团结派)彼得罗·波罗申科展示了一款战斗机器人,旨在从战场上疏散受伤士兵,以及运输弹药和执行其他军事任务。

乌克兰工程师在顿涅茨克州苏联时期旧仓库组装地面无人运输设备

乌克兰工程师正于顿涅茨克州一座苏联时期的旧仓库内,组装地面无人运输设备。他们研制的这类设备可协助运送物资、后送伤员并执行突击任务,从而降低士兵面临的风险。

“安泰”(Антарес)营地面机器人作战系统排目前正在对标准无人机进行改造,为其配备数字通信信道、“星链”(Starlink)及 LTE 网络,使其能更有效抵御俄罗斯的电子干扰设备。

地面机器人可执行食品、弹药及药品运输任务,还能支持通信中继站与电子战模块运作。乌克兰正积极运用机器人技术,以改变战场战术。

“现场条件决定了规则,我们必须将所有无人机切换为数字操控模式。” 该排指挥官亚历山大(Александр)解释道。

Type-X 战斗机器人配备齐射弹药发射系统。带有多容器发射装置的 Type-X 可配备两套 UVision 齐射弹药系统:Hero-120 配备反坦克战斗部,运行时间长达 1 小时;Hero-400EC 配备能够摧毁坚固目标的战斗部,运行时间长达 2 小时。(图片来源 ——Army Recognition 在线出版物 / Milrem Robotics 公司)

美国《陆军技术》(Army Technology)杂志的专家指出,当前俄军在战场上的装备损失中,无人机占比高达 80%。

目前已有记录显示,完全由机器人执行的突击行动已首次出现。地面机器人在后勤补给与伤员后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有效降低了人员伤亡风险。

地面机器人的新型号升级包括配备遥控炮塔(可击落低空飞行的无人机),以及利用机器人对敌方阵地实施单向打击。

地面机器人作战系统部队绝非 “玩具”。《防务新闻》(Defense News)报道称,乌克兰武装部队将其用于多种作战及辅助任务,涵盖后勤运输、伤员后送、排雷作业,甚至火力支援。在东部前线的恶劣环境中,乌克兰部队已将这类机器人投入实战。乌克兰领导层称其为 “技术突破”,因为这些机器人能执行高风险任务,且无需让人员暴露于危险之中 —— 目前乌克兰人员损耗速度对其极为不利(相较俄罗斯军队的伤亡情况而言)。

自 2024 年起,乌克兰政府制定了一项为期三年的计划,旨在扩大无人机、电子战系统及地面机器人平台的生产规模,以支持武装部队持续对抗俄罗斯。乌克兰政府还与国防工业综合体(VPK)联合发起 “Brave1”(乌克兰政府与国防工业界联合发起的国防创新倡议,旨在整合科研、企业资源,加速无人机、机器人等军事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倡议,并积极推进相关工作。据《防务新闻》消息,目前乌克兰正研发多款不同结构的地面无人作战车辆(UGV)。

Type-X 战斗机器人旨在为机械化部队提供支援,并作为主战坦克的伴随装备。该机器人可配备数门 25-50 毫米自动火炮。根据相关资料,Type-X 能够通过增加与敌方部队的距离,提高人员的存活率并降低致命风险。(图片来源 ——《陆军认知》在线版 / Milrem Robotics 公司)

截至目前,已有超过 200 种不同结构的地面机器人完成注册或处于审核阶段。

乌克兰武装部队第三突击旅称,在近期一次行动中,仅使用了地面机器人作战系统及第一视角(FPV)无人机。此外,路透社此前报道指出,乌克兰武装部队正组建 “独立机器人运输部队”,以加速该类装备的实战部署。最先进的机器人型号可配备现代化武器,例如一款名为 “克兰普斯”(Krampus)的系统,就搭载了针对步兵及轻型装甲装备的温压火箭发射器。

国防承包商米尔雷姆机器人公司与乌克兰国防部签署了一项关于研发和制造新一代作战机器人的协议。图中是米尔雷姆机器人公司的 THeMIS 无人机。(图片来源 ——《陆军认知》在线出版物 / 米尔雷姆机器人公司)

当然,新技术的应用存在风险,且面临诸多难题。许多机器人仍处于改进阶段;乌克兰东部战场遍布复杂地形、泥泞与积雪等障碍,也会影响系统的有效运作。此外,稳定的通信至关重要 —— 但在现代战场环境中,尤其在电子战设备密集干扰的情况下,很难对广阔且复杂的区域保持通信控制。

成本与效能的平衡

尽管部分机器人系统单价低于 1 万美元,但更昂贵的型号通常更可靠、用途更广。另一大问题在于无人机系统的使用准则:指挥官及作战人员需制定新战术,包括如何将无人机融入传统步兵、工程兵及炮兵部队。在这一问题解决前,这些系统的实际价值将无法与投入成本匹配。

此外,生产数万辆地面机器人对乌克兰工业而言是巨大挑战。由于乌克兰持续遭受轰炸,基础设施受损严重,即便本土生产在理论上具有成本优势,该项目仍可能面临大规模停滞风险。即便乌克兰国防工业综合体在冲突期间逐步扩大产能,要生产(并在后续维持正常运作)3 万部此类装备,显然是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然而,若乌克兰真能实现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制造出 3 万部地面作战机器人,将大幅补充其不断损耗的地面部队实力。在人员持续伤亡、兵力短缺的背景下,机器人可填补人员缺口,并承担高负荷或高风险任务。扩大地面机器人生产规模的行动,还将推动乌克兰本土工业发展 —— 不仅能增强军事潜力,还能巩固其现有工业基础。

乌克兰制造机器人以撤离战场伤员,无人机可以参与解决大量任务。

将机器人用于后勤运输、伤员后送乃至进攻行动,将改变精锐部队的作战模式,并重塑双方的风险评估体系。部分无人机的实用性可能远超传统运输工具或有人装备,这在对抗俄罗斯军队的高风险行动中尤为重要。

因此,乌克兰寻求获取 3 万部地面作战机器人的举措极具雄心,但其被战火围困的军工体系将面临严峻考验。若能实现这一目标,乌克兰或将在与对手的对抗中获得显著优势。

来源:黄胜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