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留下一座纪念馆”!高建法馆长去世后这三个多月,参观者超一万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7 16:17 1

摘要:收到后陈先生意外发现,其中一只日本小清酒杯印有日本军旗、头盔,还有“国光”“支那事变纪念”字样。

11月4日,爱好收藏的陈先生参加了一场网上拍卖直播,拍到六只小酒杯。

收到后陈先生意外发现,其中一只日本小清酒杯印有日本军旗、头盔,还有“国光”“支那事变纪念”字样。

“我查了下资料,‘支那事变’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它应该是七七事变后日本制作的慰劳前线的纪念品,是一件日本侵华的铁证,我想把它捐赠给博物馆。”

记者发现,陈先生拍到的这只酒杯,和合肥市民王峥嵘从美国购回的一只酒杯非常相似。

今年2月12日,王峥嵘带孩子去美国,闲暇时走进当地一家军品收藏店,看到玻璃柜中陈列着不少侵华日军旧物,其中有一组印有“支那事变纪念”“辎重兵”“十四联队”字样的清酒杯。

“我一看就怒了,这是侵略者的庆功酒杯,把中国的苦难当作纪念!”

王峥嵘花564.12美元购下19件物品,今年7月30日无偿捐赠给安徽革命军事馆筹建办公室,专家看后表示,这批实物不仅具象化了日军侵华历史,也提醒我们历史并非远离生活,每一位公民都有可能成为历史记忆的守护者。

笕桥抗战纪念馆决定接受陈先生的捐赠,11月9日,记者和陈先生一起来到笕桥。

笕桥抗战纪念馆是高建法倾尽毕生积蓄历时十多年建成的。

2025年7月27日清晨,高馆长因病离世,享年59岁,儿子高飞成为第二任馆长,他目前还在读博士。

当天陈先生将自己拍买来的小酒杯,庄重地转交给小高馆长。

小高把藏品收下,为陈先生制作了一张捐赠证书,郑重盖上“笕桥抗战纪念馆”印章。

高馆长去世后三个多月

参观者过万 中小学生最多

笕桥抗战纪念馆参观免门票,只需前台沈大姐登记。

沈大姐在馆里当志愿者五六年了,她说来参观的有杭州的市民、学生,也有来自外地和海外的人。

“笕桥航校的后代,每年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杭州笕桥,寻找父辈的足迹。”

沈大姐说,高馆长去世后这三个多月,参观者将近有上万人次,比高馆长在世的时候都多。

除了缅怀空战英雄,也有人是冲着高馆长来的。

四五百平方米的展厅,摆满陈列架和展柜,《中国的空军》杂志、战时地图、名册报表、训练教材、飞机模型、飞行夹克、飞行头盔……这些展品都是八九十年前的原物。

关于父亲的笕桥梦,小高告诉我,2015年他上大三,一个冬天的晚上刚回到家,父亲穿着秋衣秋裤兴冲冲地跑出卧室,兴奋地说要在笕桥办一个纪念馆。

“我和妈妈当时都觉得他只是一时兴起,没料到他会当成事业来做,一做就是这么多年,一直到去世。”

小高说,之前父亲干过建筑装饰,办过花卉公司,开过饭店。

“那时候他每天风尘仆仆,很忙碌的样子,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普通家庭的状态。

“自从有了纪念馆,这个状态被打破了。父亲每天回到家,几句话就要说到纪念馆,最近又收到了什么藏品,怎么样把那段历史呈现出来……

“我常常见他谈起纪念馆就眉飞色舞,似乎找到了人生方向,整个人精神状态都不一样了。”

小高说,父亲从生病到过世,差不多一年半,今年7月开始,整天躺在病床上,半昏迷半清醒。

他住院期间,正是抗战胜利80周年,很多学生放了暑假,参观人数创下历史新高。

躺在病床上的父亲每天都让人拿来当天的签到人数:昨天700多,今天800多……

“他最后那一段时间,看到这么多人来,特别是中小学生这么多,爸爸很高兴,真的很高兴,感觉终于完成了一份心愿。”

小高馆长说:接手后慢慢懂了父亲

“父亲留下的纪念馆,是中国人的血性传承”

沈大姐说,今年暑假,来的中小学生比以往暑假都多,孩子们参观时非常安静,听讲解时特别认真。

最令我们震撼的是“八一四”空战展区。1937年8月14日,高志航大队长率中国空军第四大队从笕桥机场起飞迎敌,以3∶0首战告捷,一举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展柜里,他用过的飞行眼镜、空战中坠落的日军飞机残骸、中央航校校旗等文物静静陈列……

随着参观的深入,我们认识了更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其中阎海文烈士的事迹尤其令人动容。

1937年8月,他执行轰炸任务时被高射炮击中,跳伞后误落敌军阵地,用左轮手枪撂倒5名日军,最后留下“中国没有被俘的空军”的呐喊,以最后一发子弹结束了21岁的生命。

当听到年轻飞行员“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永别,每一次落地都要感谢上苍”的战斗日常,大家不禁热泪盈眶;得知航校毕业生平均年龄仅23岁,牺牲时距毕业不足半年,更让我们心头沉甸甸的,深切体会到和平的来之不易。

——育才大城北学校三(2)中队炫风小队和向阳花小队

7月27日清晨,高馆长走了,留下这个凝聚他毕生心血的纪念馆。

小高说,父亲生病期间,自己有很多问题想请教他,但一直到父亲离世,也没有机会把很多事情了解清楚。

比如对这个纪念馆,父亲心中到底有怎样长远的计划和想法,可惜现在已经没法知晓了。

“不过父亲在世时,曾不止一次坚定地认为,这座纪念馆是利国利民的事,要坚持做下去。”

父亲讲过的那些故事

“其实,我把它接下来,也是需要极大勇气的。”小高说,父亲离世前,作为儿子他并不真正理解这座纪念馆的含义,印象深刻的是父亲讲过的几件事情——

高志航的儿子高耀汉已经第4次从台湾来笕桥了,高志航牺牲时他才2岁,如今老人满头白发拄着拐杖,我父亲陪着他在笕桥老街上慢慢走……

美籍华人骆宜慧从大洋彼岸飞到杭州来笕桥寻根,她生父骆春霆是笕桥航校六期生,1938年3月8日在山西风陵渡附近与日机战斗中失踪,下落不明,当时母亲正怀着她。

多年之后,骆宜慧在失踪地附近父亲的墓地前跪拜痛哭,原来骆春霆当年被好心村民收留后,在当地生活了40年……

有一位八九十岁的白发老人来到纪念馆,一边看一边哭,她说当年自己父亲就是笕桥走出去的。

80岁的邵英子在笕桥军营出生,伴着军号和防空警报成长,后来随军西迁。多年之后老人来到笕桥,就想看看当年曾和父母生活过的地方,了却一桩人生心愿。

多年前,有一对从台湾来的老夫妻,互相搀扶着来到笕桥,我父亲陪着他们,听他们回忆起当年的故事:

老先生年轻时是笕桥航校的飞行学员,女友是杭州医科学校的学生,学校就在西湖附近。

每当听到由远而近的飞机马达声,女友就推开窗户,昂首仰望天空,如果男友驾机掠过这地方时,会摇动几下机翼,向大地上的女友问好。

如今他们老了,又回到笕桥和西湖边,回味战时的爱情。

最近有一部纪录片叫《父辈的天空》,讲驼峰航线的,里面有个飞行员叫陈维龄。

他女儿陈安琪老师和一些当年的将士后代最近已经来纪念馆两次了,他们认真看了很多馆藏资料,看到前辈的事迹十分激动感慨,说想不到现在还能看到这些,还有人记得他们先辈所做的事。

这几个月我也慢慢懂了父亲

“没接管纪念馆之前,确实对父亲有很多不理解,直到自己接手,才发现是什么给了父亲这么大勇气,让他一直保持这么大热情做这件事情,这几个月我也慢慢懂了父亲。”

小高说,父亲住院那一个月,他一直陪护在病床前,这也是他陪伴父亲最长的一段时间,比30年来任何时候都长。

“父亲走了以后,我晚上经常梦到他,但醒来就忘了,在梦中他说了什么交代了什么,我实在想不起来。”

接手三个多月来,小高也切实感到纪念馆面临的难题——受场地所限,馆藏品有一半无法展出。

大量珍贵史料,亟待抢救性保护与系统研究。

目前只在双休日对个人参观者开放,将来是不是可以延长时间,让更多人参观……

“有人问我,父亲留下一座纪念馆,对你是一个礼物,还是一种负担?

“我的回答:都是。这件事注定任重道远,又充满意义。创办抗战纪念馆对他的人生来说是注定的,现在到我这里,我把它视作命运使然。

“从小父亲就教育我,社会价值要高于个人价值,一个人实在太渺小了,我们这个国家和社会要靠大家一起塑造。

“航校将士的故事,就是世代中国人家国血性的缩影,不仅是抗战到现在的传承,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一种血性传承。我学的专业属于文化范畴,更知道这件事有多重要。

“父亲过世了,留下这个纪念馆,我必须把它做好,这种传承不光是父亲传给我,而是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一直在传承这种精神。”

来源:杭州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