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军趁雾摸进城区,摩托小队贴着公路狂飙,乌军无人机被湿气糊住镜头,炮弹找不到落点。
5公里缺口,再不退,整支部队可能全灭。
波克罗夫斯克一夜变色。
俄军趁雾摸进城区,摩托小队贴着公路狂飙,乌军无人机被湿气糊住镜头,炮弹找不到落点。
天亮时,市中心旗子已换,撤退线只剩一条两英里的小土路,旁边麦田全是履带印。
去年巴赫穆特也是这么丢的。
当时守军接到命令:再撑两周,结果两周变两个月,补给线被掐断,伤员运不出,最后仓皇突围,废墟里留下成排报废坦克。
如今相似画面重演,只是地点换了名字。
兵力账本更扎眼。
俄方开出高额补贴,新兵训练十天就上车,乌方征兵速度追不上消耗,前线营级单位缩成连。
城市战需要逐楼争夺,守军却多是刚摸枪的新兵,听见楼内脚步先放空弹,士气一泻再泻。
指挥官在电台里喊:退到高地还能打。
政客在直播里喊:城在人在。
两种声音夹住基层,士兵不知该挖掩体还是收拾背包。
每拖一小时,包围圈收一圈,再拖,连土路都可能被炮封死。
西方援助不是水龙头,说开就开。
前次撤退画面一播出,某些首都街头立刻出现横幅:别再送钱。
基辅算得很清:一旦波克罗夫斯克被宣布放弃,下周的援助清单可能直接缩水。
于是咬牙死顶,用血肉换镜头。
俄军新招更狠。
滑翔制导炸弹从高空掉下,误差不到五米,混凝土工事像纸壳一样被掀开。
乌军防空导弹打一架飞机要几十万,对方一架无人机改装的炸弹只要几千,账算不过来,阵地只能后移。
退,会丢士气;守,可能丢整编。
军事上保存力量才有机会反击,政治上丢失城市就要面对镜头质问。
两难之间,最苦的是填线的步兵。
他们只想知道:今晚能不能睡到后半夜。
有人翻出旧笔记:阿夫杰耶夫卡撤退那夜,指挥部说凌晨两点集合,结果车队四点才到,俄军炮火已覆盖停车场,几百人走不了。
笔记最后一句写着——下次早点决定,还能多救十个兄弟。
历史不会重复,却爱押韵。
波克罗夫斯克如果重演拖延剧本,下一个被围的可能是米尔诺拉德,再往后就是顿涅茨克州最后一道山脊。
山脊后面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炮声能飘出几十公里。
时间窗口正以小时计算。
俄军摩步单位每天推进两到三公里,缺口已从三公里撕到五公里,再撕深一点,后方铁路枢纽就暴露在射程内。
铁路一断,整个东线补给要绕三百公里,前线炮弹立刻紧张。
基层军官私下算账:现在撤,能带出七成装备和八成人员;再守一周,可能只剩一半。
七成还能重组,一半就永远补不齐。
算盘珠拨得噼啪响,却拨不动直播镜头里的口号。
外界只看到地图变色,看不到电台里哭喊的医务兵。
她连发三条语音:救护车没油,伤员塞满地下室,再不给路线,人就要烂在里面。
语音之后是长段空白,没人告诉她怎么走。
夜色降临,最后一支补给车队驶进城区,司机带回的消息更冷:路上看见俄军侦察灯,来回扫射,土路可能被标记。
再往后,车灯都不敢开,靠月光摸黑,轮子陷进泥里就全剧终。
城里还剩多少人也成了谜。
编制表写三千,实际点名叫不到两千,其余或散或伤。
指挥官把名册折成方块塞进口袋,对副手说:真撤那天,按这个点名,别落下任何一个能喘气的。
副手回一句:要是名单比人多,怎么办。
指挥官没答,转头看窗外,远处火光闪了一下,像有人划了根火柴,又瞬间熄灭。
凌晨两点,电台终于响起撤退代号。
士兵把枪背到胸前,踩着碎瓦往外摸,没人说话,只剩鞋底摩擦声。
月亮被云遮住,黑暗里唯一亮的是燃烧的车辆,像给夜路点了几盏灯。
他们一路小跑穿过土路,身后炮声逐渐密集。
最后一辆装甲车刚驶出路口,炮弹落在田埂,泥土溅起两层楼高。
司机猛踩油门,车厢里人跟着晃,像被筛子筛过一遍,没人回头。
天亮时,清点人数:比名单少四十一个。
指挥官把折皱的名册摊开,用铅笔把四十一个名字圈掉,圈完抬头看天,太阳刚升起,照得人脸发白。
那一刻他明白,决定早一小时,就能少圈几个圈。
消息传到后方,有人骂丢城,有人喊英雄。
骂声与喊声之间,四十一个生命再也听不见。
前线的逻辑很简单:活着,才能谈以后;死了,只剩一张被圈掉的名字。
波克罗夫斯克的故事还没写完,下一页空白等着填。
填上去的是继续死守,还是及时转身,全看今晚的铅笔落在哪一行。
历史在一旁候着,随时准备押韵。
再不做决定,下一个名单会更长;不懂止损,下座城就是你。
来源:温酒叙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