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历史上,整体是内向发展,因为我们体量已经足够大;但周边邻居,但凡有不停侵扰我们的,基本都没有好下场。这话听着霸气,却不是空穴来风,是华夏数千年血与火堆出来的教训。
我查了一下,沈逸教授真说过这句话。
千年檄文,颇有汉唐之风骨!
断其祭祀,绝其苗裔!
中国历史上,整体是内向发展,因为我们体量已经足够大;但周边邻居,但凡有不停侵扰我们的,基本都没有好下场。这话听着霸气,却不是空穴来风,是华夏数千年血与火堆出来的教训。
这话听得人热血沸腾!不是鼓吹暴力,而是这短短十二个字,精准戳中了华夏民族的生存密码——汉唐风骨从不是主动挑事,而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硬气!你以为华夏“内向发展”是软弱可欺?错!我们只是懒得跟蛮夷争蝇头小利,可一旦家园被扰、百姓遭难,那藏在文化基因里的血性,便会化作雷霆万钧的反击。
就说汉朝,初期国力未稳,面对匈奴的骑兵袭扰,只能忍辱负重搞和亲。可匈奴人得寸进尺,每年秋高马肥就南下劫掠,长城沿线的村庄被烧杀抢掠,边民要么沦为奴隶,要么流离失所。文景之治攒下的家底,不是用来讨好侵略者的!汉武帝一登基,立刻撕破和亲的虚伪面纱,喊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时代强音。
这可不是嘴炮,是真刀真枪的实战!卫青挥师北上,奇袭龙城,打破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霍去病少年得志,率轻骑深入漠北,六日破五国,直捣祁连山,把匈奴王庭搅得鸡犬不宁。最狠的是漠北决战,卫青、霍去病两路大军夹击,斩敌九万,匈奴单于仓皇西逃,从此“漠南无王庭”。所谓“断其祭祀”,不是屠灭种族,而是瓦解其南下侵扰的根基——夺其水草丰美的牧场,毁其囤积粮草的据点,让他们再也无力组织大规模入侵。匈奴后来分裂、西迁,再也没能对中原构成威胁,这就是侵扰华夏的代价!
再看唐朝,突厥人趁隋末战乱崛起,控弦百万,屡屡南下叩关。李世民刚登基那会儿,突厥可汗甚至兵临渭水,逼得唐朝签下“便桥之盟”。可李世民是谁?是能上马打天下的千古一帝!他表面隐忍,暗中厉兵秣马,短短三年就整训出一支精锐骑兵。贞观三年,李靖率领三千铁骑,冒着严寒奇袭阴山,直捣突厥牙帐,活捉颉利可汗。曾经不可一世的东突厥,就此灭亡,其部众要么归附唐朝,要么远遁西域。
有人说这是“好战”?简直是本末倒置!华夏从来都爱和平,不然怎么会修长城而非扩疆土?怎么会推行“怀柔远人”而非种族灭绝?可和平从不是求来的,是打出来的!那些周边势力,总觉得华夏体量虽大却性格温和,以为劫掠能一本万利,却忘了我们的文明里,藏着“以战止战”的智慧。汉唐的反击,从来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守住家园,让子孙后代能安心耕织、繁衍生息。
沈逸教授的话,之所以能引发共鸣,就是因为它戳破了一个真相:华夏的“内向发展”,是基于文明自信的从容,而非软弱可欺的退缩。历史上,高句丽侵扰辽东,被隋唐两朝接力打击,最终国灭;西夏反复无常,与宋朝缠斗百年,终究被蒙古所灭;倭寇骚扰东南沿海,戚继光率军痛击,让其百年不敢再犯。这些案例反复证明,任何试图以武力侵扰华夏的势力,最终都逃不过“断其祭祀,绝其苗裔”的结局——这里的“绝其苗裔”,不是物理消灭,而是让其侵扰的野心和能力彻底消亡。
可惜总有人不懂这个道理,要么把华夏的隐忍当软弱,要么把汉唐的反击当好战。其实啊,华夏民族的风骨,从来都是“温良恭俭让”与“铁血硬骨头”并存:对朋友,我们以礼相待、互通有无;对敌人,我们绝不姑息、雷霆反击。这不是矛盾,而是生存的智慧——文明的延续,既要靠文化的包容,也要靠武力的守护。
沈逸教授的“千年檄文”,不是煽动对立,而是对历史的深刻总结,是对当下的警示。如今的华夏,早已不是任人欺凌的旧时代,但汉唐风骨从未远去:我们依然热爱和平,但也绝不惧怕战争;我们依然坚持内敛发展,但也绝不允许任何人侵犯我们的核心利益。
说到底,华夏数千年的文明延续,不是靠妥协退让,而是靠“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底线,靠“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勇气。你觉得汉唐风骨最核心的特质是什么?历史上还有哪些“侵扰者自食恶果”的案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棋间悟方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