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医大师段亚亭:从随军医者到妇科泰斗,70 年中医学习法,普通人照做也能入门
九十有四的年纪,多数人早已安享晚年,段亚亭先生的书桌前却仍摊着泛黄的《黄帝内经》与《傅青主女科》,书页间密密麻麻的批注,是他与中医典籍跨越七十余年的对话。这位第三届国医大师,从战火纷飞中的随军医者,到守护万千女性健康的妇科大家,一生没走过多华丽的捷径,却用 “啃经典、重实践、守初心” 的笨功夫,走出了一条让中医自学者可学、可仿、可追的路。
他的故事里,藏着中医学习最本真的道理,而他留下的著作,更像是一位老者对后辈的殷殷嘱托 —— 把我走过的路、悟过的道,都写下来给你看。
一、从战地药箱到科班课堂:中医的根基,要扎在 “实” 字上
1948 年,豫皖苏军区医务专科学校的课堂里,年轻的段亚亭第一次摸到《伤寒论》的刻本。那时的他或许没想到,此后七十多年,这本典籍会成为他行军背包里的 “老伙计”—— 淮海战役的战壕边,他靠记忆中的 “桂枝汤” 为士兵驱寒;渡江战役的船舱里,他用 “四君子汤” 为伤员补养。
战地行医的日子苦,却让他看清了一件事:中医不是书斋里的空谈,是能救命的真学问,而要学好这门学问,第一步就得 “实”—— 基础要实,功夫要实,心也要实。
1956 年,新中国第一次招收中医本科生,28 岁的段亚亭揣着战地积累的临床笔记,走进了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校门。那时的他,比同班同学大出近十岁,却成了最 “拼” 的学生:
清晨在锦江边上背《神农本草经》,深夜在教室批注《金匮要略》,连课间都追着李斯炽、卓雨农等川蜀名医问 “藏象经络的真机”“妇科杂病的辨治”。在校期间,他受这些名家亲授,在中医基础理论与妇科专科领域深得学术精髓;六年科班生涯,他没落下过一堂课,没放过一个疑点,连老师都笑称 “段亚亭的笔记,能当教材用”。
毕业后,段亚亭直接分配到重庆市中医院,从此深耕中医妇科与脾胃病领域。他延续着在校时的钻研劲儿,把《傅青主女科》里的 “疏肝解郁汤”“固肾安胎方” 拆开来学 —— 先背方药组成,再悟配伍逻辑,最后对着临床案例琢磨 “为什么这个患者要加郁金,那个要减白术”。
后来他常跟学生说:“中医的根基,就像老茶树的根,得往土里扎深些,往后才能长茂盛。我在成都那六年,看似只学了几本书,实则是把‘经典’二字,种进了心里。”
二、六十年临床悟透的 “学习四诀”:不绕远路,才是最快的路
从重庆市中医院的年轻医师,到院里的 “妇科圣手”,再到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段亚亭先生用六十年临床经验,攒下了四句 “学习口诀”。这口诀没有玄乎的道理,却能让中医自学者少走许多弯路 —— 因为每一句,都是他从 “实践里摔出来、从经典里悟出来” 的真东西。
第一诀:经典要 “活读”,不是 “死记”
先生一辈子有个习惯:每年开春读《黄帝内经》,入夏读《伤寒论》,秋凉读《金匮要略》,冬闲读《傅青主女科》。有人问他 “都背下来了,怎么还读”,他笑着摇头:“经典不是背书单,是工具书。二十岁读《内经》,只懂‘阴阳者天地之道’是句话;四十岁读,才明白治月经不调要辨‘阴阳失衡’;六十岁再读,竟从‘气血以并,阴阳相倾’里悟到了治不孕症的新思路。”
他在《国医大师段亚亭临证精粹》里写过一件事:早年治一位慢性盆腔炎患者,用了不少清热利湿的方子都没效。后来结合《金匮要略》中活血通络的学术思想,再观患者舌脉有瘀象,意识到需在利湿药中加桃仁、红花增强化瘀之力,调整方药后果然见效。他说:“自学者读经典,别求‘一次读懂’,先‘认熟’,再‘悟透’,最后‘用活’,三步走下来,经典自然就成了你的‘医案库’。”
第二诀:辨证要 “准”,不能 “执”
先生治妇科有 “补肾疏肝” 的常用思路,这源于他 “多从肝脾肾论治” 的核心学术思想 —— 针对妇科疾病与肝脾肾功能失调的密切关联,他从不搞 “一刀切” 的方子。有次两个月经不调的患者来看病:一个是刚毕业的姑娘,压力大、爱生气,先生说 “这是肝郁,得用逍遥散加减”;另一个是五十岁的阿姨,腰膝酸软、失眠多梦,先生说 “这是肾虚,得用六味地黄丸调”。
学生问他 “都是月经不调,怎么方子差这么多”,他说:“中医看病,看的是‘人’不是‘病’。就像裁缝做衣服,得量体裁衣,辨证就是‘量体’,方药就是‘裁衣’,量不准,衣服再好看也不合身。”
这种 “不执一方,只认辨证” 的思路,在他的著作里处处可见。《国医大师段亚亭临证精粹》收录了他 120 多个妇科案例,每个案例都写着 “辨证要点”“方药调整理由”,没有一个是 “照搬成方”。他总说:“自学者最容易犯的错,就是把‘方子’当‘标准答案’。其实辨证才是中医的魂,魂立住了,再看方子,就知道哪味药该加、哪味该减了。”
第三诀:古今要 “融”,不必 “分”
有人说 “老中医都排斥西医”,先生却不这么看。他办公室的书架上,既有《本草纲目》,也有《现代中药药理学》;他看诊时,既摸脉辨证,也会问患者 “做过哪些检查”。
治盆腔炎时,他会在辨证的基础上,加蒲公英、紫花地丁 —— 不是凭空加的,是参考现代研究中这两味药的抗菌消炎作用;治更年期综合征时,他会用女贞子、墨旱莲,也会跟患者说 “保持心情舒畅,比吃药还重要”—— 这是结合了现代心理学的认知。
他常跟学生说:“中医不是‘老古董’,是活的学问。古人的经验要学,因为那是几百年验证过的;现代人的研究也要看,因为那是用新方法验证的。就像走路,左脚迈的是古人的路,右脚迈的是今人的路,这样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这种 “尊古不泥古” 的态度,也体现在《巴渝名医温病拾遗》中 —— 他系统整理巴渝地区名老中医的温病治疗经验,让这些珍贵的传统经验能更好对接当代临床需求。
第四诀:积累要 “久”,不能 “急”
九十岁那年,先生还在坚持写 “临床日记”:今天看了个什么病,辨证时走了什么弯路,调整方药后效果怎么样,都一笔一划记下来。他的书桌上,堆着几十本这样的日记,从医初期便养成的记录习惯,数十年从未间断。
有人问他 “都成国医大师了,怎么还这么拼”,他说:“中医是一辈子的学问,今天懂的,明天可能又有新感悟;今天治好的病,明天可能遇到新情况。我九十岁学的东西,说不定比三十岁时还管用。”
他这一生,发表了 160 多篇论文,主编了《新编中医学三字经》《巴渝名医温病拾遗》等 6 部著作。其中《新编中医学三字经》以通俗韵文拆解中医基础理论,搭配详细注解,把阴阳五行、脉诊舌苔这些基础知识点讲得明白易懂,特意为零基础自学者降低入门门槛。
他说:“自学者别想着‘三个月学会中医’,那难以系统掌握核心能力。就像种庄稼,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少一步都不行。每天学一点,每天记一点,十年下来,自然就有收获了。”
三、给自学者的 “书单指引”:跟着大师选书,就像有了 “引路人”
先生一辈子爱读书,也爱给人荐书。他总说:“自学者选书就像走路找路,选对了书,就像有了引路人,不会走岔道。” 他推荐的书,没有晦涩难懂的 “冷门典籍”,全是 “能落地、能实用” 的好教材,连顺序都帮你排好了 ——
入门先读 “启蒙书”:《新编中医学三字经》
这本书是先生专为零基础自学者主编的启蒙读物。他把中医基础理论、常用方药、常见病证,都编成了三字一句的韵文,比如 “中医者,本阴阳,辨气血,论脏腑”,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后面还配了详细注解,比如 “阴阳” 的核心内涵、“气血” 的调理逻辑,连 “脉诊怎么摸”“舌苔怎么看” 这些实操知识点都写得明明白白。
先生说:“入门别一上来就啃‘四大经典’,先把《中医学三字经》读透,就像学写字先练笔画,基础打顺了,后面才好学。”
进阶要读 “经验书”:《国医大师段亚亭临证精粹》
如果说《中医学三字经》是 “入门钥匙”,那这本书就是 “实践地图”。里面收录的全是先生一辈子的临床 “干货”:治月经不调的 “更年汤” 怎么配、治不孕症的 “助孕方” 怎么调、治脾胃病的 “健脾汤” 怎么用,每个方子都写着 “适用人群”“加减思路”,甚至连 “服药后可能出现的反应” 都有说明。
先生说:“自学者光懂理论不行,得看别人怎么把理论用在临床上。我把我的经验写进去,就是想让大家少走我当年走的弯路。”
深耕必读 “经典书”:“四小经典”+“四大经典”
先生自己的学习路径,就是从 “四小经典” 起步的 ——《医学三字经》(陈修园版)、《濒湖脉学》、《药性赋》、《汤头歌诀》。他说:“这四本书是中医的‘启蒙四宝’:《医学三字经》讲医理,《濒湖脉学》讲脉诊,《药性赋》讲药材,《汤头歌诀》讲方剂,读完这四本,就像把中医的‘基本零件’都认全了。”
认全 “零件” 后,再读 “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先生说:“读经典不用求‘全懂’,先挑和自己相关的部分读。比如想学妇科,就先读《金匮要略》的‘妇人杂病篇’、《黄帝内经》的‘上古天真论’;想学脾胃病,就先读《黄帝内经》的‘素问・太阴阳明论’。慢慢读,慢慢悟,日子久了,自然就懂了。”
拓展可读 “特色书”:《巴渝名医温病拾遗》
这本书是先生整理的巴渝地区名老中医温病治疗经验,里面既有 “治感冒怎么辨证”“治发烧怎么用药” 的基础内容,也有 “治湿热病的特色方药”“治温病后遗症的调理方法”。先生说:“温病学是中医里很实用的一部分,不管是日常感冒发烧,还是季节性病证,都用得上。读这本书,既能学老中医的经验,也能了解不同地域的中医特色,拓宽自己的思路。”
四、先生的启示:学中医,学的不只是医术,更是 “初心”
段亚亭先生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坚持读经典,坚持看门诊,坚持写笔记,坚持把自己的经验传给后辈。他常说:“我这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 —— 学中医、用中医、传中医。”
上世纪 60 年代,他较早运用中医理论系统治疗急性胰腺炎,创制的 “胰腺汤” 在临床中取得良好效果;后来又在妇科领域不断探索,用 “肝脾肾同调” 的思路帮助许多女性解决了月经不调、不孕症等困扰。他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坚定。
对于中医自学者来说,先生的故事最动人的,不是他成了 “国医大师”,而是他证明了:中医学习没有 “天赋门槛”,只要你肯沉下心来,扎稳经典的根,守住实践的本,保持终身学习的初心,哪怕你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优越的条件,也能在岐黄路上走出自己的路。
就像先生九十岁时写的那首诗:“岐黄路上七十春,不羡名利不羡神。唯愿典籍传后世,再添薪火暖于人。” 他留下的著作,就是他为后辈添的 “薪火”;他走过的路,就是他为自学者指的 “方向”。
如果你也想学好中医,不妨从先生的书开始读起,从每天读几页经典、记几个方药开始做起。慢慢来,别着急 —— 就像先生说的,中医是一辈子的学问,只要你走在这条路上,每一步都算数。
说明:本文基于段亚亭先生公开学术资料、从医履历及著作内容进行文学性创作,部分日常学习场景、对话细节为合理演绎,非完全纪实性记录。
来源:健康中的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