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朋友小敏最近在朋友圈吐槽:“我像个复读机似的在身旁叮嘱女儿要加衣服,她就是不听偏要穿着薄衫出门,结果着凉了发烧要住院治疗。”这话立刻引发大家的共鸣。心理学教授张凯在儿童行为讲座中分享过一个真实案例:6岁的童童每次洗澡都会把浴室变成水帘洞,妈妈每次唠叨半小时,三
朋友小敏最近在朋友圈吐槽:“我像个复读机似的在身旁叮嘱女儿要加衣服,她就是不听偏要穿着薄衫出门,结果着凉了发烧要住院治疗。”这话立刻引发大家的共鸣。心理学教授张凯在儿童行为讲座中分享过一个真实案例:6岁的童童每次洗澡都会把浴室变成水帘洞,妈妈每次唠叨半小时,三个月后孩子反而开始故意往地上泼水。
问题根源就隐藏在“麦拉宾法则”里:当我们在说教时,孩子55%是在观察我们的表情动作,38%是在感受语气声调,而真正听进去的道理不足7%。就像上周我去同事家做客时,同事7岁的女儿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同事瞬间瞪眼叉腰的架势,吓得孩子根本就没听见“小心地滑”的提醒,只顾着缩成一团在瑟瑟发抖。
朋友就跟我讲过有一次她带4岁儿子逛超市的经历。她儿子哭着要第十辆工程车时,朋友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眼睛:“宝宝是不是觉得这些车车正在和你打招呼呢?”孩子抽泣着点头:“它们说在这个地方好孤单...”原来在孩子的眼中,每一件玩具都是有生命的伙伴。这件事让我恍然大悟!
儿童心理学家李玫瑾指出,12岁前孩子有四次认知飞跃:2岁时认为万物都有灵,5岁时觉得有魔法存在,8岁慢慢开始建立逻辑,12岁才具备抽象思维。我们要求3岁的孩子去理解“浪费钱”的概念,这就像让初中生去解微积分。邻居王姐曾苦恼她5岁的女儿总把饭粒捏成小人,后来才发现孩子是在给“米饭精灵”安家。
在早教中心见过这样温暖的一幕:一个小男孩把积木撒得满地都是,老师走过来轻声说:“小宇是在帮积木们晒太阳吗?不过它们躺在地上会更容易着凉哦。”孩子立刻开始收拾,还对着积木说“快回房子暖和暖和。”这恰好印证了教育专家说的黄金准则,我们要用爱去引导而非用对错评判。
我同事老周就教子有方,他分享的“花式夸奖法”让人耳目一新:发现女儿开始主动整理书包,他会说:“今天书包自己跑进柜子了?是不是你教会它们认路啦?”这种充满童趣的肯定,比干巴巴的“真棒”有效十倍。周末我去他家做客时,10岁的小姑娘自信地展示着满墙奖状,而且每个奖项旁边都贴着爸爸写的“成长小故事”。
朋友小林用三个月实践“FFC夸奖法”,发现效果惊人。她儿子平时写作业像打仗,现在每天都能安静学习半小时。秘诀在于:她发现孩子某天多写了5个字,立刻说:“今天本子上的字宝宝比昨天多来了五个,它们排着队的样子真神气!”现在孩子自己制作了“汉字小兵成长记”,学习变成了闯关游戏。
儿童心理诊所的咨询师常说:“每个问题行为背后,都藏着未被看见的闪光点。”表弟初中时沉迷游戏,舅舅没有去责骂,而是说:“你手指这么灵活,想不想试试编程让游戏角色听你指挥?”现在表弟成了科技大赛冠军。这种正向引导就像春雨,润物无声却滋养成长。
教育不是雕刻,而是播种。当我们放下“正确”的刻刀,拿起“理解”的喷壶,孩子心中自会开出向阳之花。那个曾经在超市哭闹着要玩具的男孩,现在会主动说:“妈妈,我现在有好多玩具车朋友了,它们说新朋友可以下次再来。”原来,真正的教育,从来不需要声嘶力竭的说教。
来源:趣说A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