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区里有位徐阿姨,年过六旬,原本生活习惯良好,身体也一直很硬朗。前段时间,天气忽冷忽热,她总觉得有些乏力、咳嗽,一开始没太在意,想着“可能就是秋季犯老毛病,过几天就好了”。
小区里有位徐阿姨,年过六旬,原本生活习惯良好,身体也一直很硬朗。前段时间,天气忽冷忽热,她总觉得有些乏力、咳嗽,一开始没太在意,想着“可能就是秋季犯老毛病,过几天就好了”。
可没想到,一周后,徐阿姨不仅干咳不止,还出现了呼吸急促、胸闷、发热的症状,连夜被家人送到医院。医生一看CT片子,立刻变了脸色:“病毒可能已经侵犯到你的双肺了!”徐阿姨顿时慌了神,如果再晚送来一步,后果不堪设想。
这样的经历,身边其实并不少见。很多中老年朋友对平常的咳嗽、发烧不当回事,等到症状加重再就医,病毒可能早已深度侵入双肺,带来极大隐患。尤其是这个季节,病毒性感染高发,双肺往往是最容易“中招”的地方。
你是不是也会忽略一些看似“小毛病”?你知道有哪些信号其实提示着肺部正遭受病毒侵袭?医生特别提醒:以下4种征兆,不容小觑!
说到“病毒感染”,很多人只把它当作感冒流感,顶多发烧咳嗽。实际上,病毒对肺部的影响远不止于此。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报告显示,超70%的病毒性肺炎病例早期以“感冒样症状”出现,一旦拖延,极易造成双肺广泛受损。
病毒进入肺部主要有三条路径——吸入、血液传播和局部扩散。它们最常见的攻击对象就是肺泡和细支气管。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更容易突破气道屏障,引发急性炎症反应,出现气体交换障碍,甚至导致呼吸衰竭。
值得警惕的是,中老年人及慢病患者,由于肺功能储备下降,一旦病毒感染,病情进展往往会更加迅速,死亡风险也显著上升。通常,病毒侵犯双肺时,最常见的前期信号有以下4种:
持续性干咳,超过5天未缓解,且夜间明显,伴有气急感;持续性低热或高热,体温波动在37.5-39.5℃之间,并且服用一般退烧药难以缓解。
呼吸急促/胸闷,简单活动后出现呼吸加速或胸口窝闷感,主观觉得“喘不上气”;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整日无精打采,食欲大幅下降,有时会感到酸痛或极度疲惫。
病毒真正侵犯双肺后,肺脏的气体交换、免疫防御和自我修复能力会明显下降。《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2023年公布的一份研究发现:
病毒双肺感染患者的氧饱和度平均降低8-18%,而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出现后,肺部CT影像90%以上可见不同程度的玻璃样变和实变阴影。
如果不能第一时间识别并治疗,可能带来下列后果:
呼吸功能减弱:患者会频繁气短,甚至安静时也有呼吸困难。部分患者的血氧饱和度降至92%以下,属于危险范围。
持续发热难退:高热不退是病毒激发炎症风暴的表现。据《中国病毒性感染门诊调查》数据显示,这类患者高热持续时间是普通感冒患者的2-5倍。
并发细菌或真菌感染:受损的肺组织更易被二次感染,占重症病例的比率高达34%。
心脑功能受牵连:部分老年人因肺部供氧下降诱发心绞痛甚至中风,已有多项流行病学证据支持这一链式风险。
发现上述4种信号,千万不要硬扛,应将自我监测和健康管理落到实处。医生常用以下几招帮助患者及时“刹车”病毒蔓延:
早期监测体温和咳嗽频率:建议家中常备电子体温计和脉搏血氧仪,每日测定,体温超过38℃持续2天以上或血氧95%,应尽快就医。
规律通风与配戴口罩:减少病毒聚集,尤其在流感、新冠高发期。外出须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饮食清淡、补充优质蛋白:如每日摄取1-2个鸡蛋、100g鱼肉,有助于提升免疫反应。
充足休息与适量运动:睡眠每晚不少于7小时,适当散步可增强肺部清理能力。
规范用药并遵医嘱复查:如确诊病毒感染,务必按方案服药与复查,避免随意停药、乱用抗生素。
医学界的共识是:病毒性肺部感染的危害远超大多数人的想象,最可怕的不是症状出现,而是我们错过了早期识别和干预的最佳时机。
切记:当出现莫名持续咳嗽、反复发热、胸闷气短、乏力厌食时,一定要警觉起来,合理自我监测,适时前往正规医院完善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中华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23年第12期
《中国病毒性感染及其免疫机制前沿综述》
《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专家共识》
《健康时报:秋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防控建议》
来源:张守小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