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重振国医 | 兼论死症绝处逢生之道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5 17:03 1

摘要:作者系国家发改委区域规划咨询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上海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嘉兴发展规划院名誉院长。

文 | 朱荣林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区域规划咨询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上海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嘉兴发展规划院名誉院长。

“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

大诗人苏轼在《病中游祖塔院》提示患者以平和心态面对疾病。这是900年前我国先贤主张心理慰藉与药物干预并重治理疾患的见证。

图一,古人秉承天人合一理念,采集根植于大地上的草药为人治病


在西医主导社会医疗事业的今天,2023年我国中医诊所仍增至8.2万家,较上年增加近1.2万家。与之对应,中医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高达10546.9亿元,同比增长11.6%,预计2025年将突破11274亿元。为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建设,我国已先后制定了3000多项标准,覆盖了服务、生产、研发全链条。

“十五,五”规划已明确,到 2030年我国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达到 1.0 张,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 0.6 人。

我国中医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理论体系发展了2000多年。相对于中医,西医系统传入中国仅约有190年,其标志性事件是1835年美国传教士伯驾在广州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西式医院——眼科医局。这一时间节点被广泛视为西医在中国规模化传播的起点。

因此,在历史悠久的中医面前,西医只是一位后起之秀的“小畏友”。与迅猛发展的西医相比,中医药业的发展与我国其它行业一样,面临的主要障碍不在规模管理,而是质量管理。

经验证明,中医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名家的水平和群体规模。中医名家在传承、创新和国际传播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他们的贡献涵盖临床实践、学术研究、文化传播及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目前,我国中医名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诸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北京是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的聚集之地,国医大师评选中北京占比最高(26人),全国名中医中北京也有24人。上海、江苏、广东等省份紧随其后,依次形成人才高地。

在现实生活中,与西医相比,我国中医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实际地位与客观地位之所以有失对称,原因有三:

一是中医传统问诊优势逐趋消失,望闻问切的“四诊”手段基本上已被西医的心电图,X光,B超和CT四大设备所取代。历代传人“三指搭脉,五指开方”的看家本领,已趋于失传。

二是急功近利的短期心理行为的作用,导致病家普遍成为西医的“粉絲”,中医在患者眼里逐处“被遗忘的角落”。严酷的现实也证实了这一点,有数据显示,我国中医大学毕业生每年约24万人,其中有70%转行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包括部分转向西医领域。

三是中药品质对疗效的影响。中药质量的三大核心要素是:药材的规范种植、严格的泡制工艺、科学的真伪鉴别,以及严格把关的运输、储存。由于中药的源头管理之缺陷,正在弱化药效的确保。

图二,中医名家十分讲究用药

健康是灵魂的客厅。据国外一项研究显示,科学家对中国15个省份5696人的血清检测发现,267种环境化学物质中,74种高频检出,其中有机氯农药和全氟化合物不仅在血液中“常驻”,且与高血压、糖尿病等12种慢性病形成明确的关联,更与癌症的高发不无关系。

据2022年统计显示,我国新发癌症病例约为482.47万例,每天新增癌症患者约13218人,相当于约1.3万人,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为201.61/10万。癌症发病率排行榜的前十名分别为: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肝癌、胃癌、乳腺癌、食管癌、子宫颈癌、前列腺癌、胰腺癌。

我20年前在《成败萧何》(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一书中P336页上有一篇文章,题为《“带癌生存”之路》。文章讲到,癌症其实不是病,要说病也可叫“免疫系统病”。人人体內都有癌细胞,始终与免疫系统处于相安无事的同生共长环境之中,即谓之“带癌生存”。

那为何大多数人不发病,患者要发呢?

原因在于,由于家族史和不良生活習惯等因素的合力作用,免疫细胞与癌细胞的对峙格局发生了变化,免疫细胞的败退,导致均势被破。因此,入院后患者面临的头等大事不是外力干预(诸如手术和放疗),而是体内均势的恢复平衡,即重振免疫队伍。只有这支队伍才能随机追杀转移到人体各个器官角落的癌细胞。

而重振免疫系统的办法有三:

①情绪管理。首先要增强信心,克服患者以淚洗面的恐惧感,从改变心理暗示角度去激发免疫细胞活力。

②物理刺激。患者可通过天灸(太阳晒背)和华陀脊热敷,用物理(而非化学)方法去增強免疫系统。

③营养管理。用合理配比结构的营养(注意,从食物结构中要营养,並非从贵贱取舍中要营养),来提升免疫细胞的战斗力。

这一思维,犹如女士们化妆一样,要从传统的化妆品涂脸的“以外养外”,转变为改善自身营养条件的“以內养外”之目的。

图三,我国各省市癌症发病率排序表

从癌症发病规律及其治愈的难度判断,对照中医辨症施治和系统管理的思维,相对说来中西医联手是迄今为止治疗癌症最科学、最合理、最小副作用的方法。但问题在于,真正功底扎实,出方老道的名中医难觅!

我个人认为,真正的中医名家,多半出于祖传世袭,而非科班授业,因此,供需矛盾决定了人以稀为珍,难遇难觅高手,已不足为怪。

凭我淺见,名医高手高在六个方面:

①病源管理。他们会刨根寻底地追问患者细微深处的家族史背景,用以追准病源,为对症下药拓展针对性的时空维度。

②“四诊”管理。中医名家手眼通神,能通过望问闻切判断病况、知晓病理。

③边际管理。中医名家能触类旁通,深谙中西医之间的关联度,並能沟通和默契两医之道,充分发挥双方之长,弥补各自之短。

④谋略管理。名家有“围点打援”、“迂回用药”之道,能系统施医,标本兼治。

⑤药效管理。中医高手善于医、药兼顾,能针对当前环境特点,从中药材的选药、配药、煎药、服药等系列环节,设定严格规范和标准化管理的自律制度,旨在确保药方能落地药源。

⑥远程管理。在高手名中医面前,求医者上门是病人,出方回家后仍是病人,因此,医患之间保持联系,建立档案,掌握反馈,是他们收集资料、探索规律、积累功底的重要手段。

无数的临床实践证明,作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医,治疗癌症的核心思路是“扶正祛邪”与“整体调理”,通过中药、针灸、饮食等方法系统而不是孤立地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并藉助于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这一过程虽不属手术和放化疗,但其优势在于个体化治疗和减少手术及放化疗公认的副作用。

苏轼因“乌台诗案”牵连,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此时的苏轼早已年逾花甲,人生之帆虽已落蓬,但情志並不坠地。这位洁身自好的大诗人,自创的每天梳发、泡脚、喝羊骨汤的养生之法,对于当年缺医少药和营养过剩性重症少见的环境,不谛是保持体质阴阳平衡的一种朴素“招术”。

诗赋大家的苏轼,将自身优势发挥至淋漓尽致,终日咏诗作对于绿水青山之间,“把酒问青天”的浩然之气不绝于瀛州蓝天白云。这位素不折腰的文豪,以“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之志,回应了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之声。

图四,苏轼在海南月下咏诗作对颐养天年

诗家之间心有灵犀一点通,苏轼与刘禹锡的隔世神交、心心相印之声一言醒世: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落魄诗人不丧志,苏轼这一旷迏人生,祭奠岁月之叹,高格调地响应了《黄帝內经》“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百病息。”之劝。

来源:正春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