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色列方面将此定义为“拆除恐怖主义基础设施”,并明确表示这是为“下一阶段作准备”。这番话揭示了休战的真实用途:它并非和平的窗口,而是军事部署的窗口期,炮火的暂停,成了推土机前进的信号。
编辑:XY
加沙地区的炮火终于停了,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等来的,是和平吗?
短暂的寂静,对于那些在废墟中寻找亲人的人来说,或许是一个安慰。
加沙地带超过1500座建筑物,在停火协议生效之后,被系统性地夷为平地!
一个问题摆在了所有人面前:当停火期间所实施的破坏,比战争本身来得更精准,战争与和平的界限究竟在哪里?
核心证据来自于停火期内以军控制区发生的一切。在汗尤尼斯、在拉法,拆除行动在推进。
以色列方面将此定义为“拆除恐怖主义基础设施”,并明确表示这是为“下一阶段作准备”。这番话揭示了休战的真实用途:它并非和平的窗口,而是军事部署的窗口期,炮火的暂停,成了推土机前进的信号。
外界听到的停火谈判,内容大多围绕着囚犯交换、人道主义物资准入这些技术性问题。
物理世界的改变,永远比谈判桌上的博弈走得更快、更决绝。这种做法并非孤例。翻开历史,通过武力强行改变领土现实,几乎是以色列建国以来的一贯策略。
从1948年战争之后开始,这种模式就已确立。如今,只不过是这一历史模式在“休战”的形式下,再一次上演罢了。
停火协议的签署,与其说是外交突破,不如说是政治戏,冲突的各方都是演员。和平的愿望或许真实存在于普通人心中,但在权力玩家的棋盘上,它首先是一张可以打出去的牌。
对于内塔尼亚胡政府而言,这场戏尤其重要。在国内,他面临着强硬派的巨大压力,任何被视为“软弱”的举动都可能动摇其政治根基。因此,军事上的强硬姿态是必须维持的人设。停火协议恰好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舞台。
一方面,签署协议可以被包装成一种“人道主义姿态”,向国际社会展现其“理性”与“克制”。另一方面,在停火期间以“清除安全威胁”为名展开的大规模拆除行动,则精准地满足了国内强硬派的需求。一场操作,两头讨好,这是一种娴熟的政治操演。
哈马斯的剧本则完全不同。他们高调地向全世界通报以色列在停火期的所有行动。每一次建筑被推倒,每一份报告被发出,都在将哈马斯塑造为停火协议的“忠实遵守者”和“无辜受害者”。这帮助他们在国际舆论场上争夺道德制高点,每一次“控诉”都在巩固其反抗的合法性。
这种看似不可调和的姿态,恰恰是他们生存与合法性的根源之一。双方的行动逻辑都清晰地指向一个结论:停火的本质,不过是力量暂时平衡下的一纸休战书,而非源于任何真诚的和平意愿。双方都在利用这段宝贵的喘息时间,重整旗鼓。
一旦任何一方觉得无法向自己的“观众”交代,或者认为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那么重燃战火,就成了那个必然且唯一的选项。
在这里,国际战争法和人道主义规则还在,但解释权却被拉伸,甚至被分解。各方都在这个灰色地带进行极限挑战,最终的结果,是规则本身被严重侵蚀,底线一再被突破。
以希法医院周边的反复冲突为例,这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信号。在国际法中,医院本应是受到明确保护的区域,但在“军事目标毗邻”这个万能的借口之下,这些生命的避难所一再被卷入战火,战争伦理的最后一道防线也岌岌可危。
而停火期间的拆除行动,则将关于“军事必要性”的法律辩论推向了极致。这正是整个事件的核心争议点。批评者认为,在停火期间,有计划地摧毁大量未受损的民用建筑,这无论如何都无法被合理解释,是赤裸裸的违规行为。
然而,以色列方面则坚称,这一切都是基于预防性的安全考量,是为了消除未来的威胁。一个法律概念,两种截然相反的诠释。休战,恰恰为这种极富争议的解释提供了温床,因为“威胁”的定义变得更加主观和不可证伪。
当年特朗普提出的和平计划中,还曾提到需要设立“独立监督”机制,但这在现实中从未实现过。缺乏中立的第三方在场监督,使得“违规”与否的判断,彻底沦为单方面的说辞和叙事能力的竞赛。谁的声音大,谁的传播广,谁就似乎拥有了定义“真相”的权力。
这种规则的模糊性,最终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战争。远在千里之外的人,看到的都是经过事实。一方眼中的“自卫反击”,在另一方眼中就是“种族清洗”。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想要对任何违规行为进行有效的国际问责,几乎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们必须直面一个现实:在巴以冲突的语境下,“休战”已经变味了!它不再是通往和平的桥梁,而是一个自我延续、自我强化的悖论循环。它以和平之名,行战争之实——重塑战场、政治操弄、消解规则。
每一次停火,都没有解决任何根本性的矛盾。无论是领土争端,还是经济封锁,亦或是最基本的生存权利,这些核心问题在一次次的“临时协议”中被巧妙地掩盖和搁置了。非但没有解决,休战期间的种种行为,反而通过制造新的不公与仇恨,为下一轮更激烈的暴力冲突埋下了更深的伏笔。
这就像一个无法醒来的噩梦,每一次短暂的平静,都只是为了将加沙拖入更深的梦魇。
想要打破这个致命的循环,关键恐怕不在于去设计一份措辞更完美、条款更精细的临时停火协议。真正的病症在于,国际社会是否还拥有最基本的意愿和足够强大的能力,去监督并强制执行那些早已写在纸上的规则。
更重要的是,是否敢于真正介入,去触碰和解决那些被历次“休战”所刻意回避的核心政治问题。
如果做不到这些,那么我们今天看到的每一次停火,都注定只是下一场战争的短暂前奏。而那些在废墟上轰鸣的推土机,也终将为新一轮的炮火清理好射击的场地。
来源:采风百晓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