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微信圈时代,唐宋文人的作品是怎么传播扩散甚至成为爆款的?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9 13:44 1

摘要:传播学认为,任何时代的“爆款”,本质都是社会需求、内容创造力与技术进步、的共振产物。即便在缺乏即时通讯的时代,通过“权威信源赋能—内容情感共振—多元媒介协同—社群网络扩散—制度环境支撑”的组合策略,仍能实现文化符号的“走红”和“爆款”。

传播学认为,任何时代的“爆款”,本质都是社会需求、内容创造力与技术进步、的共振产物。即便在缺乏即时通讯的时代,通过“权威信源赋能—内容情感共振—多元媒介协同—社群网络扩散—制度环境支撑”的组合策略,仍能实现文化符号的“走红”和“爆款”。

一、名人IP效应: 信源权威性与意见领袖赋能

1、 意见领袖和名人效应。传播学认为,信源的可信度(Credibility)直接影响传播效果。唐宋文人如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 的狂傲形象)、苏轼(“东坡居士” 的文化 IP)本身具备“象征权力”,其作品自带“可传播性”。例如,杜甫生前籍籍无名,但经元稹《杜甫墓志铭》构建 “诗圣” 叙事(权威文人背书),宋代又被江西诗派奉为宗师(意见领袖集群认同),完成从 “普通作者” 到 “经典信源” 的跃迁。

2、 权威机构助推。唐代科举将诗赋设为考试内容,直接赋予李白、杜甫诗 “应试范文” 的权威性。唐代以诗赋取士,进士科“通一经及一史,务取文才美秀者”(《唐会要》),直接刺激诗歌创作与传播。考生为应试,需熟读名家作品,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因应试出色,被考官顾况赞叹,迅速传遍长安。

宋代科举“重策论轻诗赋”,但古文运动使韩愈、柳宗元文集成为科举范文。欧阳修主持嘉祐二年(1057年)科举,以古文黜落“太学体”骈文,苏轼、曾巩等考生的策论文章被书坊刻印为“高考满分作文集”,推动古文普及。


二、 内容粘性:情感共鸣

内容是硬核:议题适配性与情感动员。成功的传播内容需契合受众的“认知图式” 与情感需求。如白居易《卖炭翁》聚焦 “宫市之弊”,直接呼应民生痛点,符合唐代市民对政治议题的关切;柳永《雨霖铃》以 “执手相看泪眼” 的离别愁绪,击中科举时代士人频繁迁徙的情感体验,成为游子群体的 “情感代餐”。此类作品因承载普遍社会情绪,易触发 “情感传播”(Affective Communication),形成自发扩散。

内容的社交货币价值。具备 “谈资性”“炫耀性” 的内容更易被传播唐代文人以 “旗亭画壁” 赌诗为乐,诗成胜负的谈资属性促使作品在酒肆、驿站等社交场景中快速流通;宋代苏轼 “河东狮吼”“八面受敌读书法” 等轶事被《东坡志林》《石林诗话》收录,成为士人聚会的 “文化梗”,间接带动其诗文传播。这类内容作为 “社交货币”,满足受众 “展示文化资本” 的需求,形成 “为传播而消费” 的行为。

三、传播载体:技术革新与媒介多元化

1.印刷术的革命:从手抄到机械化复制

唐代雕版印刷的兴起:尽管唐代印刷术主要用于佛经、历书等实用文本,但已出现文人诗集的商业化印刷。如835年(唐文宗时期),剑南、淮南等地书肆已售卖白居易、元稹的诗集(《白氏长庆集序》),证明市场对文学作品的需求已促使书商介入传播。

宋代活字印刷的普及:毕昇发明泥活字后,印刷成本大幅降低,民间书坊(如临安陈氏书铺)成为文学传播主力。苏轼曾抱怨自己的诗文“比在黄州,目昏多忘,每一篇出,辄为人所传,殆不忍复自观也”(《答刘沔都曹书》),可见印刷与传抄速度之快。书坊甚至会“预判爆款”,如柳永词因市井欢迎,书坊竞相刻印,形成“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盛况。

2.书写载体的平民化:纸的普及与成本下降

唐代造纸术改进(如宣州宣纸、益州麻纸)使纸张不再是贵族专属,普通文人得以用低价纸抄录作品。敦煌出土文献中,既有《王梵志诗》这样的民间诗歌,也有李白、杜甫诗的抄本,显示不同阶层对文学的参与。

宋代“乡校、家塾、舍馆、书棚”(《宋史·选举志》)遍布,学生抄书成为常态,如朱熹弟子记录:“每得新文,必互相传抄,至有误字亦不问”,这种自发传播加速了作品流通。

3. 公共空间的书写:墙壁、驿馆与传播节点

唐代文人盛行“题壁”:驿馆、寺庙、酒肆的墙壁成为“公共黑板”。李白在黄鹤楼题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正是因崔颢题壁诗已广为人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曾命人将诗作题写于州治驿亭墙面,供往来官员阅读。宋代驿站系统更完善,文人贬谪或赴任途中,常在驿站题诗,如苏轼贬谪惠州时,沿途驿馆题诗被当地文人拓印传抄,形成“贬谪文学链”。

4.文人社群:从唱和到结社的传播网络

唐代文人以“沙龙”形式传播作品,如王维在辋川别业与裴迪唱和,诗作结集《辋川集》;白居易与元稹“通江唱和”,书信往来中诗作被友人间传抄,甚至“邮筒往来,彼此非一”(《与元九书》)。宋代文人结社制度化,如“江西诗派”以黄庭坚为核心,通过书信点评、编选诗集(如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构建流派认同,成员诗作通过“流派渠道”快速扩散。李清照《词论》批评诸家,引发词坛讨论,客观上扩大了自身影响力。

5 乐舞伎艺:声音媒介的跨阶层传播

唐代诗歌多入乐演唱,如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在旗亭听伎女唱诗,以“谁诗被唱多”赌酒(《旗亭画壁》),证明歌妓是诗歌传播的重要中介。李白《清平调》由杨贵妃演唱,借助宫廷乐师传播至民间。 宋代词体本为“曲子词”,柳永、周邦彦等词人专为歌妓度曲,歌妓在瓦舍勾栏、酒楼茶肆演唱,使词作突破文人圈层。《醉翁亭记》虽为散文,却被沈遵谱为琴曲《醉翁操》,通过音乐形式传播。

四、文化生态:接受群体与价值认同

1. 市民文化的兴起:通俗文学的土壤

唐代城市经济发展催生“市人小说”,如《李娃传》《莺莺传》等传奇通过民间讲唱传播,甚至被改编为变文(敦煌文献中可见《王昭君变文》等)。宋代瓦舍勾栏的“说话”艺术(如小说、讲史)吸收文人作品元素,苏轼曾说“途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东坡志林》),显示通俗文学与文人创作的互动。

2. 官方与士人共治:文化权威的建构

唐代官方编纂《全唐诗》(清人所为,但唐代已有官方修史传统),实质是对文学经典的筛选。韩愈发起古文运动,其文被李翱、皇甫湜等弟子编订文集,通过“道统”叙事确立地位。宋代朝廷推崇韩愈、欧阳修,如苏轼称欧阳修“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将其与唐代经典并列。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虽为经学著作,其散文风格影响南宋文人,形成“理学文派”。

3. 跨代际的经典化:从“爆款”到“经典”

杜甫在唐代生前知名度远低于李白,其诗因“诗圣”形象的塑造(元稹《杜甫墓志铭》奠定基调)、宋代“江西诗派”的推崇,逐渐成为“诗学教科书”。陆游曾言“学诗当以子美为师”,反映经典地位的稳固。苏轼作品在北宋已“传播过当”(苏辙语),但南宋孝宗为其文集作序,赐谥“文忠”,通过官方背书使其成为“宋型文化”的象征。


综上所述,任何朝代的爆款文学,内容都是硬核。特别是唐宋文学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这些经典作品的广泛传播证明:其核心逻辑与现代传播学中的 “影响力金字塔模型”“用户生成内容(UGC)” 等理论高度契合,揭示了人类传播行为的深层规律 ——任何时代的 “爆款”,本质都是社会需求与内容创造力和技术进步的共振产物。分享唐宋文学的扩散并非单一渠道所致,而是形成了“技术赋能(印刷)—制度驱动(科举)—社群网络(文人)—大众参与(市民)—权威认证”的闭环。这种传播模式既依赖纸张、印刷等技术突破,也得益于科举社会中文人阶层的崛起,更通过“诗乐结合”“雅俗互渗”打破阶层壁垒。即便在没有报纸、互联网的时代,文学仍能通过多元媒介渗透到社会肌理,最终成就“唐宋文学”的经典地位。

来源:笔人王永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