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爆受害国转向?日本考虑核潜艇,微型反应堆破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5 09:40 1

摘要:11月6日,他在东京广播公司的电视节目里直接呼吁,东京该考虑获取核动力潜艇了。

日本新任防卫大臣小泉进次郎最近的一番话,在国际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11月6日,他在东京广播公司的电视节目里直接呼吁,东京该考虑获取核动力潜艇了。

这事儿放在别的国家可能不算太意外,但发生在日本身上,就显得格外扎眼。

毕竟,它是全球唯一遭受过原子弹轰炸的国家,民众对核相关的军事应用,长期以来都带着很深的抵触情绪。

小泉在节目里说得挺直接,周边局势有了新变化,邻国都在准备拥有核潜艇。

这话不是空穴来风,他矛头直指美国总统特朗普批准韩国自行建造核潜艇这事儿。

除此之外,中国正在稳步扩大核潜艇舰队规模,朝鲜也早在2021年1月就公布了五年国防发展计划,明确要研发核动力潜艇。

如此看来,东亚地区的潜艇力量格局,确实在发生变化。

但有意思的是,小泉话音刚落,第二天在记者会上就换了种说法。

他强调,现阶段关于下一代潜艇的推进系统,还没做出任何决定。

这种前后略显矛盾的表态,让人搞不清日本官方的真实想法。

日本这波关于核潜艇的讨论,其实早有铺垫。

9月的时候,防卫省的专家小组汇总了一份政策建议文件。

文件里没明说要搞核动力,只提了要探索新型潜艇的“下一代推进系统”,还说要配备能发射远程导弹的垂直发射系统。

这个“下一代推进系统”的说法,本身就很有嚼头。

后来在9月18日的记者会上,有日本记者追问,这所谓的“下一代推进系统”是不是包括核动力。

负责小组事务的防卫省官员没直接否认,只说不排除任何可能性,目前一切都没确定。

就这一句话,让不少媒体直接把焦点放在了核动力上,仿佛这就是唯一的选项。

10月20日,执政的自民党和日本维新会达成了联合政府协议。

协议里明确写着,要推动获取配备垂直发射系统和下一代推进系统的潜艇。

这被外界解读为,日本官方其实已经默许了核动力的方向。

但到了10月31日,小泉又重申,还没确定具体技术路线,全固态电池、燃料电池这些私营部门在研发的技术,都在考虑范围内。

本来想把这事儿归为单纯的政治炒作,但后来发现,日本国内的舆论分裂也挺明显。

一部分民众因为历史记忆,坚决反对任何核相关的军事应用。

另一部分保守派则觉得,现在安全环境严峻,发展核潜艇是必要的。

这种分歧,让日本的核潜艇计划,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争议。

核动力作为潜艇动力源,其实不算新技术。

美国1954年就列装了全球首艘核潜艇鹦鹉螺号,至今已经用了七十多年。

日本把它包装成“下一代推进系统”,核心依据是微型反应堆、小型模块化反应堆这些新型核技术。

这波概念转换,确实挺巧妙的。

日本敢打核动力潜艇的主意,并非毫无技术基础。

三菱重工正在开发微型反应堆,还称之为“创新核反应堆”,说它和传统陆基发电反应堆不一样,有新的价值。

2025年,这项技术已经完成了关键验证。

除此之外,美国的罗尔斯・罗伊斯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公司,也在推进相关技术,日本和它存在潜在的合作可能。

但技术能实现,不代表计划能顺利落地。

国际上,《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虽然没禁止核动力潜艇,但日本作为无核国家,要搞核动力军事应用,肯定会面临道义和外交上的压力。

国内层面,和平宪法第九条对军事力量的限制,是绕不开的坎。

要么修宪,要么重新解释宪法,这两种方式都有不小的政治阻力。

日本发展核潜艇,对东亚地区的安全格局影响不小。

如果真的落地,很可能会打破现有的力量平衡,引发新一轮的军备竞赛。

中国已经明确表示反对任何加剧地区紧张的举动,韩国也在加速自己的核潜艇计划,朝鲜则会进一步强化核威慑能力。

美国的态度也很暧昧,它既希望日本能分担区域安保责任,又担心核扩散的风险。

2025年的美日安保磋商中,美国没明确支持日本的核潜艇计划。

这种模糊的态度,让日本的处境更显尴尬。

从个人角度看,日本作为唯一的核爆受害国,民众对核的敏感不难理解。

用微型反应堆这种新技术来包装核动力,试图降低舆论阻力,这种做法虽然聪明,但也暴露了其战略转向的野心。

核潜艇的研发和列装,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

日本要克服的,不仅是技术和法律上的障碍,还有周边国家的信任危机。

如此看来,日本的核潜艇计划,更像是一场风险与收益并存的豪赌。

成功了,它的海上军事能力会大幅提升,失败了,不仅会激化国内矛盾,还可能让自己在地区格局中陷入孤立。

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需要的是对话协商,而不是军事力量的盲目扩张。

来源:史观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