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眼眶泛红的母亲敲开了大黄蜂教育咨询室的门,声音颤抖地说:“大黄蜂老师,我家9岁的儿子最近像变了个人。上周他校服袖子被扯破,哭着说同学给他起‘四眼仔’的外号,还故意撞掉他的文具。这两天他死活不肯上学,说‘去了又要被欺负’,我们当家长的既心疼又无助,该怎么帮他
一位眼眶泛红的母亲敲开了大黄蜂教育咨询室的门,声音颤抖地说:“大黄蜂老师,我家9岁的儿子最近像变了个人。上周他校服袖子被扯破,哭着说同学给他起‘四眼仔’的外号,还故意撞掉他的文具。这两天他死活不肯上学,说‘去了又要被欺负’,我们当家长的既心疼又无助,该怎么帮他啊?”
大黄蜂老师翻开记录本,发现这个案例折射出校园欺凌中家长常见的认知误区——要么过度保护导致孩子丧失应对能力,要么轻描淡写忽视心理创伤。经过详细沟通,老师发现男孩性格内向,长期因戴眼镜被嘲笑,却从未向父母完整描述过遭遇,而父母也因工作繁忙忽略了孩子情绪变化。
第一步:搭建安全倾诉通道
大黄蜂老师建议家长采用“情绪温度计”沟通法:每天睡前用1-10分让孩子评估当天心情,当分数低于5分时,父母需放下手机,用“你愿意和我聊聊发生了什么吗”代替“你怎么这么胆小”。当男孩第一次完整说出被推搡、书本被扔进垃圾桶的细节时,母亲没有打断或指责,而是轻轻抱住他说:“谢谢你愿意告诉妈妈,这很勇敢。”这种接纳态度让男孩逐渐打开心扉,两周后能主动描述校园日常。
第二步:培养“智慧防御”能力
针对男孩回避冲突的性格,老师设计了“角色扮演游戏”。父母轮流扮演欺负者,教孩子用坚定语气说“我不喜欢你这样”“请停止”,同时示范如何用身体语言传递自信——挺直腰板、眼神接触。当男孩第一次成功制止表弟抢玩具时,全家为他举办了“小勇士庆祝会”,强化积极体验。此外,家长与学校沟通后,班主任在班会开展“友善小卫士”活动,引导同学互相尊重。
第三步:重构社会支持系统
大黄蜂老师发现男孩在绘画班交到朋友后,抗拒上学的情绪明显缓解。于是建议家长扩大社交圈,鼓励他邀请同学来家做客,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当男孩发现“即使不戴眼镜也有很多人喜欢我”时,自我认同感显著增强。同时,父母每天记录孩子的“闪光点日记”,比如“今天主动帮同学捡笔”“勇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定期与他回顾进步。
三个月后,男孩不仅恢复上学,还主动报名校园广播站。母亲激动地说:“他现在会骄傲地告诉我‘妈妈,我今天保护了被嘲笑的小美’。”这个案例揭示:面对校园欺凌,家长需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通过情感支持、技能训练和社会联结三重干预,帮助孩子从受害者转变为具有心理韧性的个体。
大黄蜂老师建议,当孩子遭遇校园欺凌时,家长切勿急于替孩子解决问题或否定其感受。通过建立无条件接纳的沟通环境、培养智慧应对能力、拓展社会支持网络,既能修复心理创伤,又能助力孩子成长为自信独立的个体。记住,每个勇敢说“不”的孩子背后,都站着懂得如何引导的父母。
来源:大黄蜂家庭育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