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9号那天,全运会开幕式在粤港澳三地同时举行,刘德华作为压轴嘉宾登场,他穿着白色唐装演唱了经典歌曲《中国人》,舞台特效运用了麒麟与巨龙元素,现场数万观众挥动旗帜齐声合唱,场面十分壮观,但没过几分钟,网络上就热议起来,大家纷纷议论“刘德华提前解冻了”这一话题
11月9号那天,全运会开幕式在粤港澳三地同时举行,刘德华作为压轴嘉宾登场,他穿着白色唐装演唱了经典歌曲《中国人》,舞台特效运用了麒麟与巨龙元素,现场数万观众挥动旗帜齐声合唱,场面十分壮观,但没过几分钟,网络上就热议起来,大家纷纷议论“刘德华提前解冻了”这一话题。
这件事听着有点怪,其实背后有个大家默认的习惯,从2018年起,人们就把刘德华的《恭喜发财》当成春节专用的歌曲,每年二月到十一月之前,这首歌基本听不到,连商场也不放,等到十一月一号,超市和理发店就开始循环播放,网友把这事叫做“进度条走到一半”,到了十二月,进度条走满,春节那天才算完全启动,这不是官方安排,而是老百姓自己形成的一种心理仪式。
结果这次刘德华在11月9号唱了《中国人》,而不是《恭喜发财》,可大家一听,还是立马切换到过年状态,有人发帖提到现在才11月9号,距离2026年春节还有81天,他怎么提前开始过年了,另一个人说妈妈听到前奏就转身去翻抽屉找红包袋,这种反应很真实,说明在很多人心里,刘德华的声音早就和过年紧紧连在一起了。
《中国人》这首歌本来带着严肃的底色,写于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后来在台北演唱会还引起过争论,但这次没人挑剔,大家照样跟着唱,气氛很浓,问题就出在这儿——刘德华唱的是国家大事,观众却把他当成卖年货的代言人,这种认知错位挺有意思,一边是民族大义,一边是年夜饭和压岁钱,两套想法在脑子里打架,最后让网友都笑出了声。
刘德华这个人,现在成了一个特别的文化符号,他唱《中国人》的时候,是国家记忆的一部分,代表历史和认同,唱《恭喜发财》的时候,又变成街边小摊、超市促销、家里包饺子的背景音,这两个角色看起来矛盾,其实并存得挺好,他一个人,既能撑起宏大叙事,又能接住市井烟火,这在娱乐圈真不多见。
演出用上了裸眼3D技术,视觉效果很足,龙和麒麟飞来飞去,看着让人震撼,但网友们并不接受,评论区里全是调侃的话,有人讲科技越高级我们越想吃饺子,还有人截图说这特效配不上我妈妈给的红包袋,这些现象表明现在的年轻人哪怕面对再庄严的场面,也习惯用轻松的方式去消化,梗文化不是要去消解意义,而是把大概念变成能聊、能笑、能转发的东西。
这个解冻进度条没人管理,也不是公司规定的,最早是微博、抖音和B站的网友自发记录,比如有人说2023年解冻晚了三天,或者2024年因为台风推迟了,还有人编了个气象版日历,说哪天下雨就该放歌,这其实是普通人对时间的一种温柔反抗,在算法推送、日程提醒和KPI压力之下,他们用这种方式给生活增加节奏感。
说到底,刘德华唱什么歌大家都会听,但听他唱《中国人》时人们会想到年夜饭,这既不是他唱错,也不是观众无聊,而是文化在悄悄变化,符号在自动重组,你不能说谁对谁错,只能说时代变了,人也变了,连记忆都开始自带弹幕了。
来源:小新看世界一点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