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华:洛阳非遗的守护者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9 12:57 1

摘要:晨雾初散的洛邑古城,青石板泛着玉质般的光泽。转角处,一位身着月白唐装的身影弯腰拾起一片牡丹纹样的剪纸,指尖抚过镂空处的尘埃,如同抚过千年时光的褶皱。这便是李少华,他是洛阳非遗的摆渡人——以法学之尺丈量文明经纬,用记者之笔勾勒文化魂魄。

作者丨卢新松

摄影丨弦人

晨雾初散的洛邑古城,青石板泛着玉质般的光泽。转角处,一位身着月白唐装的身影弯腰拾起一片牡丹纹样的剪纸,指尖抚过镂空处的尘埃,如同抚过千年时光的褶皱。这便是李少华,他是洛阳非遗的摆渡人——以法学之尺丈量文明经纬,用记者之笔勾勒文化魂魄。

当年法律系的课堂上,谁也不会想到那个捧着《罗马法原论》的清隽少年,会在二十年后成为非遗传承保护的行吟诗人。彼时的法典里,伏着关于"守护"的隐喻。2007年,河南法制报社的梧桐树下,他执笔记录市井百态,笔尖总是不自觉地在为关注民生报道的边缘,洇出老城厢门门环的铜绿、龙门石窟的佛光。当《民主与法治时报》的墨香浸染记者生涯时,他已在洛阳城的大街小巷里,窥见了被时光掩埋的珍宝:木偶艺人指间悬丝震颤的平仄,打铁花匠人熔炉中跃动的星河。

2016年的老城东南隅,时任区委书记指着遍地瓦砾:“少华,这里要长出洛阳的魂。”他握着设计图纸的手指微微发颤,眼前却浮现出金代瓷枕残片上的牡丹纹——那些蛰伏废墟之下的千年文脉,注定要重见天日。

深秋的雨夜,他对照《洛阳伽蓝记》的记载调整飞檐角度;春寒料峭的黎明,他亲自调试新潭石栏的牡丹浮雕,直到晨光浸透图纸。

七年时光在脚手架间流转,洛邑古城文峰塔的铜铃摇醒北魏的月光,新潭水面映着唐宋的云影。当首批非遗传承人入驻青砖灰瓦的院落时,老银匠敲打牡丹银饰的叮当声与河洛大鼓的铿锵交织,谱写出新时代的《东京梦华录》。李少华立在文峰塔顶俯瞰,望见的不只是游客如织的街巷,更是文明火种的燎原。

当选非遗保护协会会长那日,他在隋唐大运河遗址博物馆的琉璃穹顶下,将传承人名录轻轻铺展。羊皮卷般的宣纸上,还烙着很多亟待抢救的非遗技艺。有人看见他深夜抚摩"洛阳宫灯"传承人的枯手,将老人颤抖的描金笔触录入数据库;有人撞见他跪在孟津剪纸作坊的尘埃里,用微距镜头记录纸屑飘落的弧线。

最动人的是他主持的"非遗活化工程"。当打铁花的铁水在洛邑古城夜空绽放时,他让匠人在火花中嵌入全息投影,千年绝技与数字光影共舞;传统水席的二十四道佳肴中,他让美食家用分子料理重现武周时期的"牡丹冻"。这些创新不是背离传统,而是为古老文明嫁接新枝——如同唐三彩釉色渗入现代陶瓷,既见古法淬炼,又有时代新颜。

见过李少华的人都说,他带着牡丹般的亲和力。在传承人面前,他能用洛阳官话与老艺人探讨三弦定弦的微妙;转身又能以专业知识向外国学者表述"河图洛书"的玄机。去年国际非遗论坛上,他携绿牡丹刺绣长衫登台,袖口暗纹是甲骨文"永"字的连绵:"非遗保护不是将文物封存在玻璃柜里,而是像伊河水那样永远流动!“

最令人难忘的是疫情封控期间,他架起手机直播"云游非遗”。镜头里,他执银壶为线上观众倾倒牡丹茶,在蒸腾的水雾中讲述着:"这茶艺始于武皇赏花宴,你们看这茶叶舒展的姿态,是不是像极了初开的魏紫?"三万网友隔着屏幕闻到茶香,也闻到了文明的芬芳。

如今的洛邑古城,晨钟暮鼓皆成韵律。穿汉服的少女举着牡丹团扇走过时,李少华常驻足凝视扇面摇动的光影——那上面跳跃的不只是洛绣技法,更是整个民族的文化基因。

春夜,李少华总爱漫步在新潭曲桥。水面倒映着文峰塔的灯火,恍惚与龙门石窟的残灯重叠。他知道自己不是开创者,而是文明长河里的摆渡人——将先人的智慧结晶护送上新时代的航船。当最后一盏宫灯熄灭时,他掏出笔记本写下:"真正的守护,是让文化遗产成为活着的呼吸,而非逝去的叹息。"

来源:民好传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