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门店达37943家,年销售额突破558.88亿元,连续3年在净开店数量上遥遥领先,成为行业第一。
说起便利店,大家或许先想到日本的7-11、全家或罗森。
可谁也猜不到,真正的“中国便利店之王”,其实是来自广东的美宜佳。
当行业还在拼单店模型时,美宜佳已经进入系统化竞争阶段。
2024年门店达37943家,年销售额突破558.88亿元,连续3年在净开店数量上遥遥领先,成为行业第一。
截至2025年7月,美佳宜的门店总数已经突破4万家,覆盖了全国20多个省份、230多座城市,从珠三角腹地到中部县城、边远乡镇,规模非常庞大。
不过,创始人叶志坚仍然不满足,他高调宣布,未来将冲刺“十万店、千亿营收”,剑指日本品牌7-11,势要成为全球便利店之王。
作为从东莞走出来的小店,美宜佳到底是如何闷声发大财的呢?
1989年,叶志坚在东莞市糖酒集团担任董事长。
尽管当时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叶志坚却敏锐洞察到市场变革的方向,他顶住压力,大胆引入连锁经营模式,创办了中国早期的本土化连锁超市。
1990年8月,第一家“美佳超市”在东莞虎门镇开业。
因为其环境宽敞、明亮,品类也比较多样,受到市民的欢迎,很多人都特意过来“打卡”。
美佳超市不断扩张,到1996年已接近50家,不过商场如战场,风云变幻就在转瞬之间。
那一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沃尔玛将首店开在了隔壁的深圳,并计划进驻东莞。
沃尔玛的营业面积几千上万,而美家超市只有300~500米,规模上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这时候与国际零售巨头硬碰硬,显然是不理智的,而摆在叶志坚眼前的有两条路。
一是继续扩大超市的规模,另外就是走差异化道路,做社区便利店。
叶志坚选择了第二种,这倒不是凭空选择,而是因为他更了解东莞这座城市。
首先,东莞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温度都很适宜,户外活动时间延长,自然拉动了夜间消费,店铺的营业时间普遍能超过16个小时。
第二,在20世纪八90年代,很多港资、台资企业纷纷入驻,同时吸引了很多外地人来打工,东莞被称为“世界工厂”。
尤其是单身的打工人,下班后总爱出去吃喝逛街,有需求也有能力消费,成为夜生活的主力军。
从东莞这一座独特的城市形态来看,它是国内少有的不设区县的地级市,基本上遵循着一镇一产业的地理格局。
所以东莞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市中心,人群大多聚集在各镇的工业区或者城乡接合部,便利店正好适合这样的工业区。
选择走社区便利店,不仅能够大量节约租房成本,而且避免和沃尔玛等巨头正面厮杀,实现错位发展。
为了更加贴合品牌定位,美佳超市更名为“美宜佳”。
1997年,首家美宜佳落户于一个万人工业区。然而,并没有红火起来,门店反而很快陷入生存危机,濒临倒闭。
这家店有四五十平米,可店里几乎看不到人。5个员工整天无所事事,只能呆坐着,时不时打个盹。
为了挽救这家店铺,店长尝试改造,他买来两个大音箱摆在店门口,循环播放打工人爱听的歌曲。
同时,店里上架了打工人喜欢吃的麻辣小吃,更吸引人的是,只要买满10元,就可以送一张彩票。
这几招迅速吸引了大量顾客,门店人气日渐旺盛。
此后,美宜佳便驶入快车道,1999年,门店一举突破100家,仅用2年就增至221家,速度十分惊人。
但随着规模的快速膨胀,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当时,美宜佳还是国企东莞市糖酒集团的下属企业,每新开一家直营店,就要新增5名国企员工,人力成本太高,员工做事也不积极。
于是,叶志坚采用特许加盟模式,加盟商在投入十几万后,会把店铺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自然会很用心。
到2017年,美宜佳开出第10000家店,营收超过100亿元,短短4年后,到了2021年,美宜佳营收规模已达到了340亿元。
如此快速地扩张,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当时美宜佳不提供配货服务,商品采购需要加盟商自己解决。
这导致加盟商进货需要付出额外的油费、时间和人力成本,而且采购的商品质量不一,直接影响了品牌信任度。
所以美宜佳必须打通这一个关键点,统一供应链。
2000年底,美宜佳管理层从便利店巨头7-11那里了解到“POS销售系统”,它不仅可以收银,还能详细记录、分析销售数据。
有了数据,总部就可以完成统一采购和配送。
但当总部在推行“POS销售系统”时,绝大多数加盟商都不赞成,因为需要自掏腰包,花1万多块钱买新设备,结果1/4门店集体退出美宜佳,品牌一度陷入危机。
尽管如此,美宜佳没有退让,他们自建了仓库,成立自有配送公司,用POS数据指导补货。
慢慢地,总部完全打通了统一采购、配送的链路,真正迈向了“系统化连锁”。
在连锁超市行业,品牌公司对于产品、服务是非常重视的,特别是一定要给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体验。
当然,公司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会在不同地区开分店,抢占市场份额。
作为连锁品牌公司,美宜佳同样遵循这样的市场逻辑,只是当初加盟店扩张时比较保守。
美宜佳在覆盖了整个广东市场之后,才开始进军福建,以及附近的省市。
随后,逐步在湖南、江西、湖北等地,一步步扩大,开始全国化布局。
这条路虽然走得艰难,但离不开整个行业的发展情况。
其实,行业内的一些日资品牌喜欢扎堆在一、二线的核心商圈,美宜佳在初入湖南时就发现,这些地区竞争激烈,加盟商很难赚到钱。
2015年,美宜佳把加盟店开在了衡阳,益阳、邵阳等三、四线城市,依靠下沉市场的策略,以平均每年1355家的门店数量疯狂扩张。
截至2022年底,美宜佳已覆盖4385个乡镇。
这种扩张速度,其背后除了精准的差异化策略,还有一个核心原因,让加盟商成为老板。
2016年,美宜佳进一步推出合伙加盟,以特许加盟为例,加盟商交3万的保证金和2.5万元的加盟费,加上装修、首期贷款等,总投资约30万元。
这相当于是一次性支出,除了必要的贷款,美宜佳后续每个月再收1000的品牌使用费,不抽成、不分利,将更多的利益给到了加盟商。
相比之下,日资品牌动辄二三十万的加盟费和保证金,每个月还要抽取高达30%的净利润,加盟商自然动力不足。
这时候,美宜佳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市场的份额也在逐年增加。
无论市场如何变化,美宜佳始终踩准市场节拍,精准定位社区,用差异化的加盟模式,登上了“中国便利店之王”的位置。
美宜佳的成功,是从不盲目追随国际标杆,而在于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发现属于这片土地的真实需求。
未来,随着消费形态的不断变化,连锁零售模式也会随之变化,但不变的是对中国基层消费社会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普通人生活的需求洞察。
这不仅是美宜佳的底色,也是所有中国本土品牌穿越周期、历久弥新的根本能力。
来源:鬼谷子思维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