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平台补贴退潮、红包缩水,消费者的价格敏感神经被再次触动。越来越多人开始精打细算,寻找更具性价比的外卖选择——而“拼好饭”,恰恰成了那个自然而然的出口。
作者 | 麦卡
编辑 | 以安
对于很多自嘲为“穷鬼”的年轻人来说,每天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吃上一顿既实惠又 管饱 的饭。
不过,相比几个月前“外卖大战”打得最猛的那阵子,如今点外卖,似乎正悄悄变贵了。
随着平台补贴退潮、红包缩水,消费者的价格敏感神经被再次触动。越来越多人开始精打细算,寻找更具性价比的外卖选择——而“拼好饭”,恰恰成了那个自然而然的出口。
图/美团拼好饭页面
如今在社交媒体上,能看到一种新的组队风潮:成百上千的年轻人涌入各类“拼好饭互助群”,在这里分享情报、寻找“饭搭子”,迅速成团。
一直以来,拼好饭因为低价深入人心,一直没逃过被猜忌。年轻人们一边调侃自己经常下单“中毒太深”,一边又乐此不疲地发明新梗:“吃饭拼好饭、网购拼多多、出门拼滴滴,租房还得拼居——果然年轻就是拿来‘拼’的。”
玩梗归玩梗,身体却很诚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默默用拼好饭包揽自己的一日三餐。
悄然攀升的订单数据,也印证了这股趋势。根据拼好饭官方披露,其日订单峰值已突破3500万单,用户规模超过2.7亿。
2.7亿是什么概念?中国外卖用户5.5亿,相当于每两个外卖用户中,就有一个尝试过点拼好饭。
消费者的流向,也牵引着餐饮品牌的脚步。肯德基、海底捞、瑞幸这些大牌纷纷入场,连麦当劳也传出正在接洽。肯德基不光上了拼好饭,还专门为这个渠道打造新品:在宁波、郑州推出黄焖鸡米饭,在川渝上线中国锅盔堡。
于是,不少人有疑惑:在外卖市场已经这么“卷”的今天,是什么促使消费者对拼好饭的态度发生转变?价格之外,它靠什么赢得信任?而未来,拼好饭是否还能吸引更多人群?
1、从猜疑到真香,年轻人“不拼不行”
“性价比”的这股风,在2025年是越吹越旺了。打开社交媒体,满眼都是“平替好物”“穷鬼穿搭”等分享。
有人说,这是消费降级,但仔细想想,又没那么简单。
现在的这波消费者,一边对价格高度敏感,一边又很精明,越来越清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什么才值得买”,追求的是“价值最优化”的理性消费。
《2025放心消费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点,在影响消费选择的各项因素中,质量(75.0%)和价格(72.3%)分列前两位。
这种趋势,实际上推动了一场更加普惠的“消费升级”——它不鼓励盲目贵买,而是倡导在可负担范围内,享受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
拼好饭的快速崛起,正是因为精准切中了这一需求缺口。它让“高性价比外卖”从理想变为日常,使消费者能够在预算之内,轻松点到一份物有所值的餐食。
无论是3.9元一杯的茉莉奶绿、6元一份的早餐组合,还是10元就能享用的汉堡套餐,拼好饭以“无起送价、免配送费”的设定,彻底降低了外卖的下单门槛。
图/美团拼好饭页面
但“低价”只是拼好饭吸引眼球的第一步,“品质”才是它真正赢得人心的关键。
过去一年间,拼好饭的公众评价悄然转向——越来越多用户发现,同一家餐厅在拼好饭与主站外卖所提供的餐品,其实并无二致。
这种认知一旦形成,便迅速转化为信任与依赖。有人开始不解:“拼好饭到底靠什么赚钱?”也有人公开反驳所谓的“拼好饭羞耻”,直言:“从什么时候起,省钱也成了一件需要被嘲讽的事?”
这种信任的建立,源于拼好饭在“放心”上的持续努力。
平台不再只是夫妻小店的集合地,越来越多如永和大王、沪上阿姨等国民品牌纷纷入驻,以熟悉的招牌与极具冲击力的价格,为用户吃下“第一颗定心丸”。
由于消费者对这些品牌的口味与品质已有认知,下单时更能判断拼好饭是否保持了与堂食一致的水准,而每一次符合预期的体验,都在不断加固对平台的认可。
更让人安心的是,拼好饭在一些细节上,比普通外卖还“讲究”。
比如,对于外卖店,消费最担心的是食物干不干净、环境卫不卫生,现在也有了解决办法。
如今在拼好饭首页,能看到一个叫“亮厨商家”的标签,点进去的商家都主动上传了门头、店内和后厨的“三图”,就大大方方摆在和菜品一样显眼的位置。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近30万商家晒出了自家环境,超过11.7万商户甚至直接开通了后厨直播。
图/美团拼好饭页面
而对于数量庞大的街边小店,拼好饭于今年5月推出的“食安日记”功能,则鼓励商家以日记形式每日上传后厨实况,以持续、真实的记录证明其卫生水平,化解消费者对非连锁店铺的最后一丝顾虑。
就这样,拼好饭一步步消除了大家的顾虑,慢慢把用户心态从“不敢点”扭转为“真香”。它不再只是一个省钱工具,更在无数年轻人的日常选择中,稳稳扎根为那个值得信赖的“国民食堂”。
2、拼好饭,带商家“卷”效率
看完了用户端的“真香”定律,那么一个必然的疑问是:如此低的价格,商家的利益何在?拼好饭是否在牺牲商家的利益,来讨好消费者?
确实,过去餐饮行业信奉“高毛利才能活下去”。
但现在风向变了,消费者越来越看重价格。不管是街边小店还是连锁大牌,都得跟上节奏,学会“薄利多销”这一套。
不过,要实现“低价不低质”绝非易事。
就拿很多夫妻店、小吃摊来说,它们为了吸引顾客,常常备齐数十种菜品,菜单密密麻麻,这不仅推高了食材采购种类,更导致难以预估的食材损耗和人力浪费。
日积月累之下,这些“隐形成本杀手”在悄悄吃掉商家利润。
拼好饭所做的,正是引导这些商家做出一系列“反直觉”的取舍。
它的方法很直接:菜式不用太杂,厨师专做拿手菜;顾客的选择不必太多,只推固定套餐;采购食材也不必备下太多种类,损耗率显著下降。
在广东东莞,“潮记·隆江猪脚饭”的老板叶小春将招牌套餐定价12元上线拼好饭,如今日订单峰值突破800单,九成以上来自这个平台。
石家庄的“幸福大锅菜”老板史建龙,上线了一个“大锅菜+俩馒头+泡菜”的套餐,仅售6.9元,结果订单比之前翻了一倍多,一个月稳稳5000单,拼好饭已经成了他的主力渠道。
华泰证券的研究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90%入驻拼好饭的商家实现销量提升30%以上,叠加出餐效率提升,带动成本下降,平均降幅达到20%以上。
所以,对很多街边小店来说,拼好饭不仅提供了增收途径,更教会了他们用“薄利多销”的智慧在激烈市场中立足。
有意思的是,现在连锁品牌也在重新审视拼好饭的价值。
外卖补贴潮水退去后,许多品牌患上了“补贴后遗症”——顾客的价格预期已然固化,但补贴不再,客流锐减。
表面看,这似乎印证了很多人的判断:没有平台补贴,低价根本玩不转。
但凡事总有例外。定制产品,就是一种不以牺牲利润为代价的低价模式。
肯德基、汉堡王、老乡鸡等品牌正通过与拼好饭合作开发定制套餐,利用其固有的集中采购、中央厨房等结构性成本优势,设计出既保证利润又具备竞争力的产品。
图/美团拼好饭页面
对连锁品牌而言,拼好饭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套“后补贴时代”的解决方案——通过以价换量、提高周转,在无补贴环境下实现健康盈利。
甚至拼好饭还设立了相应的保障机制,防止商家陷入盲目降价的内耗。
它在规则上做了约束,比如在商家后台增加了“商品结算到手价”的展示,及时提醒异常经营指标,也让商家能随时“一键下线”不赚钱的商品。
所以,拼好饭在追求低价的同时,也在维护餐饮生态的健康。它鼓励商家不从“无底线降价”里内卷,而从“提升效率”中找利润。它倡导商家追求性价比,但又必须有合理的利润,绝不以低于成本价对外销售。或许正因如此,才有越来越多的商家,愿意持续加入这条新的渠道。
3、为餐饮内卷打开“新思路”
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疑问:消费者得了实惠,商家也没吃亏,那拼好饭的低价,难道是平台在背后“硬扛”所有成本?
早期,确实有不少人将拼好饭视为又一场“烧钱游戏”,认为其低价模式注定难以持续。
但时间,往往是最好的裁判。
今天真正能站稳脚跟的消费巨头,核心竞争力早已不再是流量或营销,而是把供应链优化做到极致的硬功夫。
当我们审视这个时代崛起的消费品牌,如拼多多、小米、蜜雪冰城等,会发现一个共同点:无不是有性价比竞争力的产品,强大的供应链效率,这使得它们做到了其他玩家做不到的事情。
拼好饭走的路,其实也一样。它是把同样的逻辑,成功地用在了外卖餐饮这个赛道。
说起来,拼好饭和拼多多的C2M模式有点像,简单来说就是,把散落在各地的零散需求攒起来,变成一个大订单,再去跟商家要货。这样一来,消费者能享受到接近“批发价”的实惠,商家也心里有底,知道哪些是爆款,可以按需生产、减少浪费。
所以拼好饭和传统外卖,骨子里是两套不同的运转逻辑。
传统模式下,顾客点餐五花八门,商家备料复杂,骑手也常常东奔西跑,路线重叠、效率不高。
而拼好饭是把需求“打包”,商家专注做几个爆款套餐,骑手一次能送好几单,时间和人力都省下来了。
效率一提上来,成本自然就降了下去。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商家、骑手三方谁也没“牺牲”。
消费者买到实惠,商家稳定走量,骑手一次多送也有钱赚,大家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这一结果或许超出许多人的预期。过去几年,各大平台都在拼命找增长,而拼好饭让我们看到,原来外卖这门生意,还远未触达天花板。
它所引发的行业思考亦是深远的。
它重新定义了“消费者忠诚”。市场中有庞大群体始终追求“实惠地吃好一顿饭”,这一普惠性需求理应得到充分重视与尊重。
行业的竞争门槛悄然抬升。拼好饭证明,低价不等于低质,稳定、安全、有保障的外卖体系,才是市场真正需要的。它不是靠一阵风式的补贴打价格战,而是靠优化流程、聚焦效率,把性价比做成了可持续的生意。
来源:一刻商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