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14日讯李女士的儿子小杰(化名)今年29岁,已经在家“躺平”8年。直到“共生绞杀”这个词闯入她的世界,她才明白,自己以爱为名的掌控,竟是毁掉儿子的根源。13年前,李女士的丈夫突发脑溢血离世,彼时儿子16岁。悲痛中,她将儿子视为唯一的精神支
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14日讯 李女士的儿子小杰(化名)今年29岁,已经在家“躺平”8年。直到“共生绞杀”这个词闯入她的世界,她才明白,自己以爱为名的掌控,竟是毁掉儿子的根源。13年前,李女士的丈夫突发脑溢血离世,彼时儿子16岁。悲痛中,她将儿子视为唯一的精神支柱,把全部精力倾注在他身上。她每天六点起床做早饭,风雨无阻地给儿子送午饭,检查书包、过问作业和交友,事无巨细地掌控儿子的生活。高考填志愿时,儿子想报南方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李女士以“专业不稳定”“离家太远无人照顾”为由极力反对,甚至用“你是不是想看我死”施压,最终逼儿子改报本地会计专业。毕业后,儿子收到外地优质工作机会,她又以“风险大”“租房贵”为理由,托亲戚帮儿子找了家附近的工厂文员工作。而这份“安稳”并未如愿,儿子因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干了两个月便辞职。此后找工作屡屡碰壁,每份工作都干不满半个月,最后一次辞职后,竟在家一躺就是8年。
图片与本文无关
对此,纽扣家庭教育的皇甫光超指导师从专业角度进行了分析和帮助:
1、首先在行为上“撤退”,不再提供全方位服务
经济上只承担家庭日常开销,儿子的个人消费需自行解决;饮食上只做早晚饭,午餐让儿子自理;无论儿子房间多乱,都不再帮忙打扫。
2、妈妈把生活重心拉回自己身上
她报名社区老年大学电商课,联系许久未聚的老姐妹旅游,自学太极拳。当她兴致勃勃地跟儿子分享自己开了农贸产品网店、接到第一笔订单时,儿子竟然没有转身就走,而是关心妈妈是否被骗。这是孩子躺平的这8年来他第一次表达关心。
3、放弃指责追问,改用“门把式”沟通
李女士改变了自己以往的沟通方式,她邀请儿子逛超市、请他帮忙解决手机问题,同时正式向儿子道歉,承认过去管得太多,承诺尊重他的成年人身份。这场改变渐渐有了成效。儿子开始对网店产生兴趣,主动帮李女士调整商品图片,后来更是主动提出陪同进货。如今,母子二人共同运营网店,儿子负责进货和运营,精神状态积极,与母亲相处温柔和睦,彻底走出了消极避世的状态。
李女士终于明白,“共生绞杀”不是爱,而是温柔包裹的窒息。父母事无巨细地保护,只会夺走孩子独立站立的力气。唯有松开手,把生活的责任还给孩子,才能让孩子在挫折中学会坚强,家庭也才能迎来真正的新生。
(本文系真实案例,文中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闪电新闻记者 郝彬洁 报道
本文来自【闪电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