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经典名方不仅是医学传承的精华,也是现代中医药守正创新的源泉。近年来,菏泽坚持将中医药产业发展作为全市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赛道,把“经典名方”产业化作为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建立培育体系、创新转化模式、夯实发展保障,推动“名医名方”加速向“名药名品”产业
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14日讯 11月14日,菏泽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全面介绍菏泽市中医药“经典名方”产业化创新与实践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古代经典名方不仅是医学传承的精华,也是现代中医药守正创新的源泉。近年来,菏泽坚持将中医药产业发展作为全市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赛道,把“经典名方”产业化作为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建立培育体系、创新转化模式、夯实发展保障,推动“名医名方”加速向“名药名品”产业化转型,促进中药产业集群迅速崛起。
打造创新型培育体系,奠定“经典名方”产业化基石
一是建立统筹推进工作格局。菏泽聚焦打造中医药产业集群,成立中医药产业发展专班,出台《菏泽市中药产业发展规划》等系列文件,统筹协调产业发展重大问题、重点项目与关键环节。聘请中国中医科学院等权威单位作为“顶层智库”,建立职能部门定期沟通、信息共享、联合推进机制,形成“专班统筹、智库指导、部门协同”的“三位一体”工作格局。二是建立科学系统引导机制。坚持“数据先行、精准施策”,编印《菏泽市中医药产业链及链主企业专利统计分析报告》,针对企业创新痛点,邀请“科创中国”中药科技服务团,深入重点企业开展把脉问诊,指导企业科学规划新药研发和专利布局。三是建立精准匹配对接机制。实施中药产业链“一企业一院所”创新融合发展行动,常态化开展专利对接、联合研发等活动,实现院校专利供给和企业需求同频共振。累计开展活动20余场,覆盖企业145家,对接中药科研成果120余个。四是推动智改数转强基。建设鲁西医药医疗智创系统平台,推动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中药现代化绿色智能工厂,有效提高新产品落地转化效率。
建立创造性转化模式,畅通“经典名方”产业化路径
一是专利直转快速达效。聚焦科研院所成熟的中药“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直接转让给菏泽市企业完整“技术包”,快速落地转化、投产达效。二是中途锁定联合开发。聚焦经过医疗机构临床验证、疗效确切的“经典名方”中药制剂,企业提前介入、出资扶助并签订专利转让、生产许可或委托生产协议,待研发成功,获得国家药品注册证书后,即可投入工业化生产。三是二次开发价值再造。企业基于现有“经典古方”产品疗效等情况,聘请科研院所专家,实施再开发,使二次开发成果临床疗效更佳。
构建创育式保障机制,做优“经典名方”产业化环境
一是“真金白银”激励。印发《菏泽市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八条意见》,累计争取并下发科技补助、专利奖励等扶持资金4000余万元。上半年,争取商业银行新增6000万元专项授信,有效增强了企业承接转化的底气。二是“众创平台”支撑。“通过建设药品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已经汇聚登记主体超1320家,完成交易品种180余个,储备拟交易品种5500余个。”菏泽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杨晓锋告诉记者,“同时,设立菏泽市药品审评查验中心,首次承接省药监局赋权业务20项,自2月份揭牌至10月中旬,累计办理各类赋权事项1057项,审批时长压缩80%。11月1日正式承接第二批赋权审评、检查事项47项,成为全省承接赋权最多的市之一。”三是“耐心资本”托底。健全“发明人—经纪人—投资人—转化人”价值共创链条,明确各参与方利益分配机制与合作模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发展共同体。设立生物医药产业创业投资基金,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耐心资本”支持,助力企业攻克核心技术、扩大生产规模。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杨晓锋说,“菏泽市市场监管局将进一步加强‘产学研’联动,畅通‘经典名方’产业化路径,不断优化保障措施,全力以赴打造中医药产业发展新高地。”
闪电新闻记者 武梦彤 菏泽报道
本文来自【闪电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