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失去30年”真相曝光,前央行行长揭秘,根源是这3件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4 21:46 1

摘要:2025年春天,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大屏幕又亮出“34年新高”,可就在同一条街上,便利店贴出的招工启事写着“65岁以下优先”。一面是创纪录的股价,一面是创纪录的白发,这就是日本今天最诚实的剪影——“失去的30年”并没有在欢呼声中落幕,它只是换了件外套继续散步。

2025年春天,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大屏幕又亮出“34年新高”,可就在同一条街上,便利店贴出的招工启事写着“65岁以下优先”。一面是创纪录的股价,一面是创纪录的白发,这就是日本今天最诚实的剪影——“失去的30年”并没有在欢呼声中落幕,它只是换了件外套继续散步。

很多人把日本经济当成老电影,以为按下播放键就会看到1991年泡沫爆裂的黑白画面。真正的剧情是:止血拖延、制造掉队、人口塌方,三条主线交叉推进,每过一季就更新一次片头,却从不给结局。下面用最新发生的三件事,把老故事讲出新信息,看完你就能对照自家账本,判断自己所在的城市是不是在“翻拍”同一部剧。

第一件事:央行自己“写检讨”。2024年12月,日本央行发布内部复盘,承认黑田东彦的“超级量化宽松”只把长期通胀预期拉高了0.5个百分点,远低于2%目标。更尴尬的是,副作用一条不落——债市流动性退化、财政对低息债上瘾、银行利差被压到呼吸器边缘。一句话,印钞机开了十年,只证明了一件事:当居民心里通缩根深蒂固,钞票堆成山也点不着火。2025年1月,黑田在卸任后首次公开预测:利率还要继续加。昔日“放水旗手”亲手给加息站台,等于告诉市场,日本终于承认“货币救不了结构”。

第二件事:半导体从“老师”变成“学生”。2024年Gartner全球芯片营收前十,没有一家日本公司。36年前,世界半导体的半壁江山写着“日本制造”。今天,同样一条存储器生产线,台积电、三星迭代三代,日本厂商才啃完一代,连材料优势都被美韩荷的“围点打援”吃掉。2025年10月,经产省把最后的希望押在北海道新厂,补贴额度创纪录,可工程师招聘完成率不到60%。技术路线选错可以改,人口断层却没法加班解决——这是制造业最沉默的“杀手”。

第三件事:GDP缩表,股市却扩容。日本名义GDP从1995年的5.5万亿美元滑到2023年的4.2万亿,可日经指数在2024年3月冲破4万点,刷新1989年泡沫顶。解释只有一句:央行十年买ETF,把公共资金练成了“国家队”,同时上市公司疯狂回购,股票供给减少,估值自然抬高。实体经济像冰箱里的灯,开门就亮,关门就暗;资本市场像客厅里的投影,只要幕布拉得够大,光线够亮,观众就会忘了隔壁房间没交电费。股价越高,对日本普通人越像背景板——工资扣除通胀后连涨三年,却依旧买不下东京一套新建公寓。

把三件事串起来,就能看到白川方明在回忆录里写的“三重困局”仍在更新番外:

1. 金融止血延迟→财政货币化→国家负债率直奔GDP的260%,留给下一轮危机的安全垫薄得像榻榻米。2. 制造本土空心化→关键产业失守→出口结构倒退到汽车、零部件、化学三大件,一旦海外需求打喷嚏,日本就重感冒。3. 人口金字塔倒转→创新、消费、风险承受同步萎缩→即使AI和机器人写进国策,也填不满劳动力每年减少60万的窟窿。

更值得旁观者警惕的是,这三幕不是日本专属剧情。韩国债务率已摸到当年日本泡沫水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在2030年前突破20%,而房地产库存去化的节奏像极了1992年日本“拖字诀”。历史不会简单重复,却经常押韵,押韵的部分通常藏在细节里:银行隐藏坏账的会计魔术、产业政策对旧龙头的执念、对人口下降“先慢后拖”的集体鸵鸟。

那么,日本有没有找到出口?有,但出口不在宏观大屏,而在微观小缝。2025年,如果你走进静冈县滨松市,会看到一家只有42名员工的小厂,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给波音做机身隔框,订单排到2032年;老板给出的员工平均年龄是29岁,秘诀只有一句:把老师傅的“手感”量化成参数,让机器去学,而不是让年轻人去熬。把工艺拆成数据,把数据变成标准,再把标准教会机器——这才是对冲“人少了”的硬核答案,也是日本制造业仅剩却珍贵的“后门”。

故事讲到这儿,主线已经收拢:失去的30年不是一场简单的泡沫后遗症,而是一连串结构裂缝在时间长河里的“复利灾难”。货币政策可以掩盖裂缝,股价新高可以粉刷裂缝,但只要人口与创新的地基继续下沉,裂缝就会在下一轮地震里变得更宽。

留给观众的问题只有一个:如果你所在的城市也在用货币刺激拖延坏账、用土地财政掩盖产业转型、用“延迟退休”对冲人口下降,那么请把日本的今天当成免费预告片——片尾字幕已经滚完,正片是否开拍,取决于你愿不愿意提前拉响警报,而不是等泡沫爆裂那天再学止血。

来源:洒脱芒果sJGwg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