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随着《唐朝诡异事录·长安》的播出,武则天到唐玄宗初年的历史又展现在了观众的面前。关于武则天时期的战绩,历来诟病颇多,但相比对于突厥、契丹的屡战屡败,武则天时期对吐蕃的表现却是相对较好的。
最近随着《唐朝诡异事录·长安》的播出,武则天到唐玄宗初年的历史又展现在了观众的面前。关于武则天时期的战绩,历来诟病颇多,但相比对于突厥、契丹的屡战屡败,武则天时期对吐蕃的表现却是相对较好的。
武则天
唐高宗晚期,由于府兵制逐渐瓦解导致唐军战斗力不断下降,多面开战使得战线拉得太长等原因,李治晚年,对吐蕃战场可谓一片崩坏。大非川之战和青海之战都是著名的惨败。如果说大非川之战是因为兵力在东线,那么后来唐高宗对新罗采取了缩边政策,依然有青海之败,确与此时吐蕃处于上升期,拥有名帅论钦陵有关。当然,唐高宗的嫡系刘仁轨设计暗算李敬玄,也是青海之战惨败的重要原因。刘仁轨此人以白江口大破倭军著名,然而心术不正,除了陷害李敬玄之外,又打压苏烈。苏烈出身窦建德旧部,身份特殊。被李世民忌惮,冷藏20年之后,在高宗朝被起用,似与武则天的宠臣许敬宗有关。而武则天的崛起,或许也与和苏烈结成同盟,有边将军功的支持有联系。
同样,李治除了将武则天的宠臣李义府贬谪而死之外,又一度纵容刘仁轨打压苏烈致其凄凉去世于西部边境,显示出李治实际上颇有掌控力,对于武则天不时敲打。但如果就苏烈和刘仁轨的表现而言,武则天集团这段时间对边事起到的是正作用,而李治宠臣刘仁轨则负作用居多了。
《资治通鉴》:先是,剑南募兵,于茂州西南筑安戎城,以断吐蕃通蛮之路。吐蕃以生羌为乡导,攻陷其城,以兵据之,由是西洱诸蛮皆降于吐蕃。吐蕃尽据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接凉、松、茂、等州,南邻天竺,西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诸胡之盛,莫与为比。
公元680年,吐蕃在攻打河源军(今青海西宁市)被唐将黑齿常之所挫之后,马上转攻南方,唐朝西南地区的战略要地岷江畔的安戎(今四川马尔康县东南)被吐蕃占领达60余年之久。今日云南西洱河(洱海一带)的六诏和诸蛮在这年投降了吐蕃,联盟对付唐朝。此时吐蕃东与唐朝的松州、茂州、巂州接壤,南到北天竺,西到安西四镇,北与突厥接壤,其国土纵横万里,成为一个十分庞大的帝国。
武则天执政后,为了扭转高宗晚期对吐蕃的颓势,果断提拔曾长期在吐蕃,熟知吐蕃情况的将领王孝杰对抗吐蕃。武则天在平定徐敬业之乱以后,因为财政困难,在公元686年(垂拱二年)下令削减安西四镇防务,撤回镇将防人。公元688年,吐蕃趁机进入安西四镇。
公元692年,武则天以王孝杰为武威道总管,与左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率兵讨击吐蕃。十月,王孝杰率军进入西域后,击败吐蕃,接连收复安西四镇,并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用汉兵3万人镇守。王孝杰以军功拜左卫大将军。
王孝杰
公元694年(延载元年),王孝杰在青海湖附近,打败吐蕃大将勃论赞刃和吐蕃拥立的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俀子,因功官拜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封清源县男。不过,随即公元696年,王孝杰、娄师德深入青海,又在素罗汉山战败。此战吐蕃应当又是由论钦陵指挥,可见论钦陵若在一日,唐朝就难以扭转战略劣势。
于是武则天又提拔战略家郭元振,对抗吐蕃。
《新唐书·郭元振传》:郭震,字元振,魏州贵乡人,以字显。长七尺,美须髯,少有大志。十六,与薛稷、赵彦昭同为太学生,家尝送资钱四十万,会有縗服者叩门,自言"五世未葬,愿假以治丧"。元振举与之,无少吝,一不质名氏。稷等叹骇。十八举进士,为通泉尉。任侠使气,拨去小节,尝盗铸及掠卖部中口千余,以饷遗宾客,百姓厌苦。武后知所为,召欲诘,既与语,奇之,索所为文章,上《宝剑篇》,后览嘉叹,诏示学士李峤等,即授右武卫铠曹参军,进奉宸监丞。
按郭元振此人经历极为传奇,少为不法,颇有游侠之风。而武则天一见知其才,用人任能不任德,也确实收获极好的成果。
郭元振在武则天执政时代有两大贡献,一是以反间计让吐蕃杀死论钦陵,二是构筑了对抗吐蕃的弹性防御体系。
《新唐书·郭元振传》:又言:“吐蕃倦徭戍久矣,咸愿解和;以钦陵欲裂四镇,专制其国,故未归款。陛下诚能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不从,则其下必怨,设欲大举,固不能,斯离间之渐也。”后然其计。后数年,吐蕃君臣相猜携,卒诛钦陵,而其弟赞婆等来降。
郭元振用计离间吐蕃,利用了吐蕃赞普急于亲政的心理,于是论钦陵遭到诛杀。然而赞普亲政之后,急于以战功建立威望,而吐蕃经过多年积累,国力依然强盛,又因屡胜唐军而士气高昂,情况依然不容乐观。
《旧唐书·唐休璟传》:久视元年秋,吐蕃大将麹莽布支率骑数万寇凉州,入自洪源谷,将围昌松县。休璟以数千人往击之,临阵登高,望见贼衣甲鲜盛,谓麾下曰:“自钦陵死,赞婆降,麹莽布支新知贼兵,欲曜威武,故其国中贵臣酋豪子弟皆从之。人马虽精,不习军事,吾为诸君取之。”乃被甲先登,与贼六战六克,大破之,斩其副将二人,获首二千五百级,筑京观而还。
郭元振
武则天的另一位爱将唐休璟在公元699年调任为司卫卿,兼凉州都督、右肃政御史大夫,持节陇右诸军州大使,防备即将到来的吐蕃大举入侵。公元700年秋,唐休璟大破吐蕃于洪源谷,斩首2500级筑京观,实际歼敌当在5000—10000(由于首级多到可以筑京观,此处的2500级,当不是指歼敌2500,而是实际斩首就多达2500)。
洪源谷之战对吐蕃的打击是巨大的。到公元701年,“戊申,吐蕃赞普将万余人寇茂州,都督陈大慈与之四战,皆破之,斩首千余级”。
吐蕃赞普赤都松赞亲自率兵入侵茂州,竟然只能调动万余部队,结果被区区一个都督陈大慈斩首千余。可见经过洪源谷之战的惨败,吐蕃人元气大伤,国中贵族都不愿意再出兵。但是如果不能构筑完整的防御体系,就无法杜绝吐蕃再次来犯。郭元振再次出马,在河陇实施弹性防御的构建。
《旧唐书·郭元振传》:大足元年,迁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先是,凉州封界南北不过四百余里,既逼突厥、吐蕃,二寇频岁奄至城下,百姓苦之。元振始于南境破口置和戎城,北界碛中置白亭军,控其要路,乃拓州境一千五百里,自是寇虏不复更至城下。
郭元振通过筑城战略,极大地扩展了陇右道的纵深。从701年到714年,整整13年间吐蕃未曾对唐朝发起进攻来看,武则天执政时代的防御体系构建是极为有效的。
而且,唐玄宗初年,吐蕃重新开始进攻唐朝,正是因为武则天时期建立的防御体系不久前遭到了破坏。
《资治通鉴》:(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安西都护张玄表侵掠吐蕃北境,吐蕃虽怨而未绝和亲,乃赂鄯州都督杨矩,请河西九曲之地以为公主汤沐邑;矩奏与之。
(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初,鄯州都督杨矩以九曲之地与吐蕃,其地肥饶,吐蕃就之畜牧,因以入寇。矩悔惧自杀。
唐睿宗时代,安西都护张玄表主动侵掠吐蕃北境,唐朝理亏。吐蕃借此以迎娶金城公主之机,索求河西九曲之地,唐睿宗竟然答应。河西九曲之地位于青海湖东南,其南黄河多曲,称为九曲。其地东通凉州要隘,可直取陇右。后来玄宗年间为了此地一带的石堡城进行了殊死的争夺,唐在石堡城下付出了上万条人命的代价。
而割让河西九曲更是极大削减了陇右的纵深,对于郭元振构筑的防御体系导致了致命的破坏。(郭元振筑和戎城于古浪峡,就是以此连接河西九曲之地的积石军和北方的凉州(今武威),而正面又可屏护兰州、陇西,选址可谓妙极;但一旦割让河西九曲,和戎城就形同虚设了)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唐玄宗开元二年能够大破吐蕃,确实是依赖武则天留下的遗产。
薛仁贵之子薛讷是武则天所提拔。开元二年,薛讷与契丹战,大败;同年,薛讷戴罪立功,与吐蕃激战于大来谷口、武街驿,大破吐蕃十万大军,号称斩首1.7万。
唐军此次出兵十余万,开元二年有如此雄厚国力,显然与武则天打击豪强,整理财政的成果有关。然而一胜一败之间,则显示出武则天边疆经略的得失。
东北的失败,是因为武则天并没有有效压制契丹。当初指使后突厥击溃契丹,契丹人不服且实力并未受到很大损害,所以契丹人还有待玄宗自己压制;而吐蕃方向的防御体系虽然遭到破坏,但郭元振多年经营,仍然可以作为丰饶的后勤基地和出击据点。所以指挥官同样都是薛讷,又都是玄宗根基未稳的开元二年,一大胜,一大败。
唐玄宗
来源:吟风社一点号
